葛 亚 坤
“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意涵及实践路径*
葛 亚 坤
提 要:“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是承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维和合理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内外形势,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之中而提出来的。其内涵丰富,意蕴深邃,特点鲜明,是指导我国发展实践的“指挥棒”。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理论意涵 实践形态
作者葛亚坤,女,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法学博士(秦皇岛 066004)。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面临的新媒体机遇与挑战及应对策略”(HB15MS005)、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微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实现策略”(SZ151177)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识把握和全面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意蕴,对于推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基本内涵
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指的是把发展动力和基点放在创新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①《习近平: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人民网,2015年7月17日。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关系中国长远健康发展。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行动的先导,制度创新是行动的保证,科技创新是行动的力量,文化创新是行动的灵魂。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指的是理顺发展中的不平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解决我国各个领域中的“短板”问题,平衡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着重促进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强调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发展。为此必须培养公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倡导公民选择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既立足于建设“绿富美”的中国,也为保护地球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全面深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建立健全开放发展的机制体制。对外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层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协同推进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的是让人民享有更多发展成果,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感受到更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到改革红利,着重解决扶贫、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口均衡、收入差距问题,坚守底线,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新篇章。“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发展内涵、拓展了发展思路、指出了发展方式、提出了发展新要求,围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进行深入展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内容。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协调发展、开放发展不是首创,但是把五者有机统一起来,并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一大理论贡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的理论自觉和执政的理论自为。
人类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新概括。“五大发展理念”具有世界眼光,着眼全球发展前途,体现历史视域,综览人类发展历史长河,既总结提炼了全球治理的经验教训,也深化发展了全球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华网,2015年11月24日。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发展实践中的问题,提炼和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教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代化和中国化的产物。
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五大发展理念”承继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思维、和谐思维、人本思维等思维方式,合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等思想,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诠释和现代性转化,创新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五大发展理念”内涵丰富,意蕴深邃,特点鲜明,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本性。“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民是发展的实践主体,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回答了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网,2015年11月3 日。一方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激发人民群众创业创新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整体性。“五大发展理念”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必须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亦不能相互代替。“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②《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结构》,《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日。其一,“补齐短板”,加强薄弱领域中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其二,坚持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均衡整体发展。其三,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同步发展。
(三)可持续性。“五大发展理念”核心是发展,通过发展着力于满足当代人的需求,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以及绿色发展也要保证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既不能“吃祖宗饭”,也不能“断子孙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一,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多样性。其一,实践内容多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均衡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其二,实践方式多样,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各地区、各省市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切勿“规规划划,墙上挂挂”,亦勿“一刀切”。
(五)共赢性。“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思维,命运共同体意识,立足国内发展,联系世界发展,寻求国内国际“最大公约数”,彰显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时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我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48页。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④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因此,战略层面,战略判断必须考量国内外趋势,战略谋划必须依据人民期盼。策略层面,紧扣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加以制定。具体措施层面保持具体措施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注重具体措施的灵活性和连续性。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必须选择有效路径。
(一) 正确认识和解决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困境和问题。实践“五大发展理念”并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旧有观念的阻挠,发展惯性的阻力,利益藩篱的阻拦。主要体现在:第一,思想认识上的“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一时难以摆脱。第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短期内难以实现。第三,环境污染的治理与资源短缺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第四,“五大发展理念”从提出到宣传解读,再到达成全民共识,最后到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五,形式主义的流弊可能会导致“五大发展理念”说在口头上,落实在形式上。
(二)制度建设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支撑所在。“五大发展理念”从理念到行动,需要具体制度加以贯彻落实。实践“五大发展理念”重在制度建设。第一,改革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第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第三,完善领导干部追责体制。第四,加强创新发展的制度和财政支持。第五,注重提升民众获得感,完善民众听证机制。第六,加强党外监督、媒体监督、人民监督,有效约束偏离“五大发展理念”的行为。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根本保证。实践“五大发展理念”,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则是关键之关键。如果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五大发展理念”,固守已有发展思路和方式,片面追求“形象工程”、“非环保工程”、“政绩工程”。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五大发展理念”,政绩观正确与否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四)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五大发展理念”对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转变政府职能提出新要求。强化政府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责任,要求政府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指的是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五)落实“三严三实”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助推器。“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论断和新要求。其中,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对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起到助推作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贵在实,体现在实实在在创新发展、老老实实协调发展、确确实实绿色发展、确确凿凿开放发展、切切实实共享发展。
(六)民生建设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守住民生底线,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另一方面,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
责任编辑: 凌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