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柳 裕 李 哲 罕
2014年度“中国梦”研究:场域、进展及其评判*
陈 柳 裕 李 哲 罕
提 要:回顾和梳理2014年度“中国梦”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内涵、外延和与其他梦的比较是当年度“中国梦”研究的主要场域。就前者而言,学者们主要从如何全面理解“中国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史的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就中者而言,学者们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个面向对“中国梦”的外延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就后者而言,学者们主要从“中国梦”与“世界梦”、“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角度展开研究。总体而论,当年度“中国梦”研究成果丰硕,亮点迭出,呈现了理论学术界关注度高、官方扶持力度大、国际性特征显现、自反性认识突显等年度特征。
关键词:“中国梦”研究 2014年 研究重点 研究进展 评判
作者陈柳裕,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法学博士,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李哲罕,男,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杭州 310025)。
* 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4GXS2D020)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地方法治与法治浙江研究”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法治研究中心基金资助。
自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之后,理论学术界对“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使我们对于“中国梦”的认识更为深入和全面,为“中国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作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本文系按年度对“中国梦”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的系列成果之一,旨在从“中国梦”的内涵、外延和概念的“比较性”研究三个层面,客观展现2014年度“中国梦”研究的主要领域、基本观点和总体特征,以裨益于“中国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宣部理论局编的《中国梦,我的梦》也指出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①中宣部理论局编:《中国梦,我的梦》,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3页。“中国梦”的内涵正是体现在上述这些表述之中,呈现出时空性上的多维丰富景象。
2014年,理论学术界共发表以“中国梦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征”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计369篇,占当年度国内全部“中国梦”研究论文的25.6%。②此系根据“中国知网”(CNKI)收录文献对2014年度国内“中国梦”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参见莫艳清、陈柳裕:《2014年度国内“中国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观察与思考》,2016年第2期。具体而言,理论学术界主要从如何全面理解“中国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史两个维度,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一)“中国梦”内涵的“全面性”研究
这类研究强调“中国梦”是一个系统,应该进行综合解读。根据写作进路的不同,这类成果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一是认为“中国梦”是一个统一体,侧重从全方位角度对“中国梦”内涵进行描述和提炼。白琳认为,“中国梦”是真善美的统一,既是探索真之梦,也是寻求善之梦,同时也是实现美之梦,“中国梦”是探索真、寻求善、实现美的过程,是选择中国发展道路、寻求中国发展的价值规定、融二者为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统一。③白琳:《中国梦:真善美的统一》,《实事求是》,2014年第4期。薛明珠等人认为,“中国梦”是一个巨大体系,不仅包括实现梦想的政治前提“国家梦”,也包括实现梦想的可靠保障“民族梦”,也包括实现梦想的根本目的“人民梦”,“中国梦”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④薛明珠、陈树文:《中国梦基本问题的理论阐释》,《学术探索》,2014年第11期。李红亮认为,“中国梦”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人民主体和个人主体的统一、中国道路和世界发展的统一。⑤李红亮:《中国梦的价值意蕴》,《光明日报》2014年7月9日。罗健认为:“中国梦包含着个体与整体、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特殊与普遍等相互统一的深刻的辩证意蕴。”⑥罗健:《中国梦内涵的辩证意蕴及其启示》,《宁夏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王明春认为,“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价值内涵的话语体系,有着鲜明的价值旨归、价值原则、价值维度、价值特性和价值基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⑦王明春:《论中国梦的话语内涵与话语功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二是认为“中国梦”是具有层次性,侧重从多层次角度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刻画和揭示。张志勇认为,“中国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其基本内涵,将国家、民族、个人相结合,赋予不同层次的内涵和追求,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第二层次表现在逻辑结构上:将中国的发展置于历史、现在、未来的时空坐标中,从历史长河探寻发展的规律,从世界层面来看追求的是和谐、和平、合作、共赢,从国家层面要求处理好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层面强调个体的责任担当。中国梦第三层次体现的是其精神实质,即将中国、世界、人类发展相结合,阐释了中国、世界和人类的关系,将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相结合,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①张志勇:《中国梦科学内涵的三个层次》,《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杨明认为,对“中国梦”内涵应“从文化底蕴、历史逻辑以及现实诉求三个层次进行把握: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积淀;是古今中国对比的深刻总结;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必由之路。”“而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贯通的,贯穿于其中的本质属性是人民主体性,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②杨明:《中国梦思想内涵的三维一体解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洪向华和张书林认为,“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包括理论内涵、实践内涵、民族内涵和时代内涵四者,他们同时阐述了上述四种内涵的特质。③洪向华、张书林:《深刻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特质》,《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
此外,当年度还有若干全面研究“中国梦”内涵的其他成果,如,有人全面阐述了“中国梦”的质、量、度问题,提出“中国梦”的质就是“中国梦”的阶级性,它是我们认识“中国梦”的起点;“中国梦”的量是指它的实际发展的阶段、程度和水平,它使我们对“中国梦”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中国梦”的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保持“中国梦”特定质的量的限度,也是“中国梦”在道路、理论和制度等方面的阈限和范围,它使我们能正确地对待当前的社会思潮。④常宗耀:《论“中国梦”的质、量、度——一种比较视角的分析》,《探索》,2014年第3期。有人从读梦、源梦、溯梦、观梦、追梦五个角度解读“中国梦”的精神实质、理论渊源、文化传承、全球视野和实践行动五个层面,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⑤刘丹丹:《中国梦的多维视角探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有人从中国国家的多重身份出发来分析“中国梦”的内涵,认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国家、东方文明古国、发展中新兴大国等多重属性,中国梦的内涵也包括社会主义梦、文明复兴梦、强国富民梦等多重内涵”。⑥王义桅:《“中国梦”也是社会主义梦》,《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二)“中国梦”内涵的“理论发展史”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史两个维度对“中国梦”内涵进行描述和揭示,是2013年度“中国梦”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较高质量的成果。⑦这方面的成果,可以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引导中国梦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年第6期;王春玺:《中国梦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更加清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3年第7期;李群山:《“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辨析》,《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等。2014年度,这两个视角和领域仍被我国理论学术界所高度重视。⑧当年度相对成系统的其他视角的研究成果,是研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与“中国梦”之间的传承和渊源的文献,可参见张耀元:《孙中山“中国梦”的理论构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廖大伟:《振兴中华:孙中山的中国梦》,陈绛主编:《近代中国》(第23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唐洲雁:《毛泽东的中国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徐晨光:《毛泽东与中国梦》,毛泽东党建思想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2014年1月8日;石泉:《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邓小平与中国道路——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14年8月20日;张明:《邓小平精神:“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对于“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学者们主张将“中国梦”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理线索的基座上进行思考。龚宸、尚庆飞从“共同体”概念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学理逻辑,认为“中国梦”“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共同体旨趣,总结了‘两个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呼应了当前社会建设领域的方向性迷茫,从而确立了兼具理想性与现实性,民族特色与普遍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时性与中国新时期建设共时性的当代中国式共同体思想”。⑨龚宸、尚庆飞:《“中国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学理逻辑——基于“共同体”概念的视角》,《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在“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学者们的基本共识在于,“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境界。“‘中国梦’将关注点落脚到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上,落脚到人的创造潜能的激发和创造性的实现上,落脚到人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界的共生上,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已经上升到更高实践层面,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①张永缜:《“中国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理论月刊》,2014年第10期。另可参考胡义清:《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析》,《观察与思考》,2014年第5期。与此同时,有学者解读了“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关系,认为“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②参见李斌:《“中国梦”文明维度及话语构建——文明视域中“中国梦”内涵及其马克思主义话语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有学者分析了“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关系,认为“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深化和大众化。③王鲁宁、李海青:《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中国化何以可能——基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理论渊源及实践价值视角》,《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相关观点,可参见刘衍永、许泉、邓雅泓:《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阈下的“中国梦“》,《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梦”的话语体系,认为“中国梦”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④参见李卫红:《“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4年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张立慧则提出:“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正确指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只有在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才能实现中国梦。”⑤参见张立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4卷第2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年版。关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理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是认为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方世南认为,“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既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又在新时期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⑥方世南:《从时代性视野深刻认识中国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刘建武认为,“中国梦”把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与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根本原则的认识;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总布局和总目标的认识;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根本要求的认识;把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光明前景的认识。⑦刘建武:《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红旗文稿》,2014年第8期。
2014年度,我国另有学者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形成史、“中国梦”一词的英文翻译、中国梦的话语体系、“中国梦”一词的渊源和变迁、中国的传统思想资源等角度,分别揭示了当下“中国梦”的实质内容、文化内涵、话语内涵、内涵变迁史和思想资源。⑧这方面的文献,可参见郑大华、张驰:《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教学与研究》, 2014年第4期;李桂丽和万桂华:《基于翻译视角的“中国梦”的构成主体和文化内涵解析》,《前沿》,2014年第5期;王明春:《论中国梦的话语内涵与话语功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李建勇:《中国梦:概念的渊源及变迁》,《天中学刊》,2014年第2期;耿紫音:《“中国梦”概念的由来和发展》,《学习月刊》,2014年第8期;吴倩:《“中国梦”的文化基因与民族特质——论儒家群己观对于“中国梦”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1期等。总体而言,尽管理论学术界关于“中国梦”内涵的表述各有侧重,但是也多有交叉,如果将它们统和起来看,我们就会对“中国梦”的实质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实现“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为此,“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落实过程;中国梦的外延,就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这相互关联的五者之中。在2014年度关于“中国梦”研究的文献中,有许多研究成果是针对这五个领域的一些具体面向展开的,使得当年的研究呈现出“理论联系实践”的面向。
(一)“中国梦”与经济建设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夯实“中国梦”的物质基础。这是理论学术界论及“中国梦”与经济建设关系时的基本共识。“国家梦想在经济学想象中铸就,在经济运行中追逐,在‘好经济’结晶中圆满。”①何华征:《“中国梦”的经济哲学研究》,《宁夏党校学报》,2014年第4期。“在现有国情情况下,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其经济基础。”②亓静:《试析夯实中国梦实现的六大基础》,《理论与当代》,2014年第1期。对“中国梦”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2014年度有专著问世,如杨静著《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红旗出版社2014年5月版)等。仅就学术论文而言,质量相对较高的成果是谢地和谢斯儒合著的《中国梦的经济学解析》(载《经济学家》2014年第1期)。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历经古代辉煌、近代苦涩、现代赶超、当代跨越,具备重建光荣与梦想的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如微观、中观、宏观、国际、政府治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筑圆“中国梦”的经济路径,在于通过深化改革,“夯实中国梦的微观经济基础”、“搭建中国梦的中观经济框架”、“构建中国梦的宏观经济大厦”、“协调实现中国梦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改进护佑中国梦的政府治理”。另有成果论述了“中国梦”与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之间的关联性,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以经济复兴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结构问题是当前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全局性瓶颈,中国经济只有调整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③康珂:《试论“中国梦”视域下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桂海论丛》,2014年第2期。另有研究成果指出,实现中国梦,我国不仅需要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而且还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有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④此观点整合赵锡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梦的货币诠释》,2014国际货币论坛会议交流论文,2014年7月20日;刘波:《论创新驱动的内涵特征与实现条件——以中国梦的实现为视角》;《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理论月刊》,2014年第11期等得出。
(二)“中国梦”与政治建设
2014年度出版的这方面的专著,主要有钟君著《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诗意理性与先进制度的协奏曲》(红旗出版社2014年5月版)、辛向阳著《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红旗出版社2014年5月版)、戴立兴和邢孟军著《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研究》(红旗出版社2014年5月版)等。在学术论文类科研成果中,常宗耀从政治学视野解析了“中国梦”的结构,认为“中国梦”是由“‘中国梦’意识、‘中国梦’制度和‘中国梦’行为构成的协调有序的社会系统组成。其中,‘中国梦’意识是‘中国梦’的灵魂;‘中国梦’制度是‘中国梦’的规范要求和制度保障;‘中国梦’行为是‘中国梦’的路径。这三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并内在统一”⑤常宗耀:《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梦”》,《党政论坛》,2014年第7期。。汪习根研究了“中国梦”与人权的内在联系,认为“中国梦与人权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外在表现与内在实质的关系”;“中国梦”所蕴含的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政治权利诉求,无一不体现了大同世界、共同富裕、人人平等、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人权理想。①汪习根:《中国梦与人权——当今中国人权的法政治学解读》,《人权》,2014年第3期。有关“中国梦”与人权的关系,另可参见张晓玲、王若磊:《论中国梦与人权的关系》,《人权》,2014年第3期。胡伟研究了依法治国与“中国梦”的关系,认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成熟和定型的制度支撑,而一个国家制度体系的关键在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灵魂则在于民主和法治,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是现代民主与法治的关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定型的重要标尺,是提升中国制度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在要素”②胡伟:《依法治国与制度软实力:“中国梦”的新维度》,《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6期。。另有学者研究了“中国梦”与政治认同、党的先进性、党的群众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之间的关系。③这方面的文献,可参见王驰:《“中国梦”与政治认同的关系》,《宜宾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王建国、冯连军:《党的先进性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刘莹、徐海生:《论中国梦的实现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5期;邓秀林:《论群众路线与党的事业及中国梦的关系》,《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院版),2014年第3期;程美东:《论中国梦与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2期;刘国旗和谭小攀:《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逻辑》,《江汉论坛》,2014年第6期;张富文:《群众路线与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逻辑》,《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5期;杨丹娜:《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的三个向度》,《学习论坛》,2014年第5期。
(三)“中国梦”与文化建设
“中国梦”与文化建设是2014年度理论学术界关注颇多的议题之一。当年度,出版有冯颜利著《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红旗出版社2014年5月版)、张涛甫著《“中国梦”的文化解析》(重庆出版社2014年6月版)等专著。就学术论文而言,基本的共识是认为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本土强大的智力和文化基础,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孙来斌、谢成宇认为,“中国梦”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它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形象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强烈要求,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高高树起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④孙来斌、谢成宇:《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6期。崔华华、翟中杰认为,“中国梦”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功能,其文化特征突出地体现在精神象征性、实践主题性和文化自觉性三个方面,其文化功能则主要体现在价值导向、话语建构、精神凝聚和文化传承四个领域。⑤崔华华、翟中杰:《“中国梦”的文化特征、功能及其实现》,《探索》,2014年第4期。二是关于“中国梦”的文化认同问题。虞程盛认为,追寻“中国梦”时代的文化认同建构,首先需要解决文化建构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问题,其次要解决多元发展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文化建构的包容性问题,最后要解决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文化认同形式创新的问题。⑥虞程盛:《中国梦与我国文化认同构建》,《探求》,2014年第6期。郭曰铎、张荣华考察了“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问题,认为“中国梦”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认同思想资源,一方面,“中国梦”为民族文化认同注入了鲜活内容和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同心共筑共圆共享“中国梦”的实践要求为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正能量。⑦郭曰铎、张荣华:《试论中国梦的民族文化认同——一种基于社会取向的维度》,《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⑧ 张志云、杨章钦:《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国梦的逻辑价值》,《东南学术》,2014年第3期。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问题。张志云、杨章钦认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存在内在关联,践行“三个倡导”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 民主法治诚信是实现“中国梦”准则。⑧谷建国、张春和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在文化渊源、目标指引和历史使命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功能上也表现出深刻的互动性;“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力量源泉。①谷建国、张春和:《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董军明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建共享“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中国梦”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具有极为深厚的价值内蕴,“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实现“中国梦”协调推进。②董军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逻辑论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3期。相关文献还可参见张伟、陈付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图式解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四)“中国梦”与社会建设
在“中国梦”与社会建设问题上,理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梦”实现的社会基础;加强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2014年度关于“中国梦”与社会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十分丰富,刘志明著《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红旗出版社2014年5月版)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收入分配制度、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社会组织体制改革、公共安全等诸方面进行了考察。就学术论文而言,相对集中的议题在于和谐社会及其构建问题。陈跃和李俊斌认为,和谐社会既奠定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基础,也塑造实现“中国梦”的国家形象,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③陈跃、李俊斌:《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五大支柱》,《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王体龙基于马克思社会正义观视角,探讨了“中国梦”语境中的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实现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石,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体制机制,来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之获得公平发展机会,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既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建设美丽中国,又要以人与人和谐为核心,实现公平正义,更要以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促进人的发展。④王体龙:《中国梦语境中的和谐社会构建探析——基于马克思社会正义观视角的思考》,《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有学者提出:和谐社会利益观是推进“中国梦”实现的科学引导,并在分析和谐社会利益观对推进“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中国梦实现的和谐社会利益观对策”⑤陈广亮:《和谐社会利益观:推进中国梦实现的科学引导》,《实事求是》,2014年第1期。。对于如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洪向华和王道勇强调了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在社会领域,社会治理创新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关涉到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感同身受的个人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广大人民群众感知和检验中国梦实现程度的风向标”⑥洪向华、王道勇:《实现中国梦需要社会治理创新》,《光明日报》2014年2月23日。。沈跃春强调,“要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来推进和加强社会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⑦沈跃春:《加强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光明日报》2014年3月2日。。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中国梦”与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中国梦”与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中国梦”与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中国梦”与宗教等问题。⑧参见杨枝煌和汤友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坚实地基》,《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第2期;夏书章:《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李欣广:《“中国梦”视角下的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2014年5月10日;郭小聪、陈洪波:《“中国梦”的哲学逻辑及其对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影响》,《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于丽娜:《引导宗教成为构筑中国梦的积极力量》,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交流论文,2014年11月24日。
(五)“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4年度论及“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著主要是于晓蕾著《实现中国梦的生态环境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红旗出版社2014年5月版) 和王春益著《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8月版)。上述两著作的核心思想是:“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要构建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只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道路。”当年度论及“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论文,以“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为基本共识。其中,黄承梁全面论证了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中国梦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华文明之根;中国梦承载着中华生态文明传统断裂的历史伤痛和时代阵痛;中国梦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范式”①黄承梁:《传承与复兴:论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建设》,《东岳论从》,2014年第9期。。侯亚楠分析了“中国梦”的生态维度,认为“这种生态维度,就其本体论意义而言,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自然观,就人的发展来看,则是一种生态人的实现”②侯亚楠:《中国梦的生态维度与“生态人”的培育》,《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杨增美谈及了“中国梦”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二是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公民的生态实践能力;三是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保障体系。③杨增美:《“中国梦”的生态文明建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为了客观评估“中国梦”的现实影响、优劣态势和可能空间,以利于更好地引领“中国梦”,更“由于中国梦在表述上是感性化方式,在内容上与个人的自我追求相连,容易作非意识形态的解读”,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引导中国梦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中国梦”与其他梦的比较问题自“中国梦”命题提出之初即为我国理论学术界所关注。2014年,我国学者继续将“中国梦”放置在一个横向比较的视野上,并发表了较多成果。
(一)“中国梦”与“世界梦”
2014年度,由于“中国梦”日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梦”的国际化解读被学界所呼吁。诚如公方彬所指出:“中国的体量与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决定着形成独立的价值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而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读更决定了对中国梦作出深度阐释的必要。”⑤公方彬:《中国梦亟须国际化解读》,《北京日报》2014年7月28日。与此同时,比较和解析“中国梦”与“世界梦”关系的文献也随之陆续问世。
有学者建立了“中国梦”与“世界梦”关系的分析框架,认为“相对于中国梦而言,“世界梦”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世界梦包含于中国梦之中;第二种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提并论的关系;第三种是中国梦与各国的梦想共同构成了世界梦。”该学者同时认为:“如果持第一种观点,就有必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梦的内涵;如果持第二种观点,则需要厘清中国人的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如果持第三种观点,则需要深入研究各国人民的不同梦想,并归纳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梦想的内涵。”⑥郭树勇:《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关于中国梦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国际观察》,2014年第3期。
理论学术界关于“中国梦”与“世界梦”关系的基本共识,一是认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历史起点不同;二是认为“中国梦”与“世界梦”有差异,内容上也有交集;三是认为“中国梦”与“世界梦”具有相通性。
就两者为何相通而言,陈春会认为:“因为在当今世界,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梦的实现能促进其他国家梦想的实现”①陈春会:《论“中国梦“的世界价值》,《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公方彬在前揭《中国梦亟须国际化解读》一文中提出:“中国梦”与“世界梦”有相通性和契合点,“这个相通与契合深层而非浅层,尤其从核心价值观层面阐释制度与文化差异,并不注定导致冲突,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根本的趋同性。比如中国与西方文化存在着重个体与重集体上的差异,但究其根本仍然殊途同归,都在于推进国家进步,文化繁荣,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就“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的具体表现而言。杨杰和张晶认为:“中国人通过实现‘中国梦’来推进‘世界梦’的前行,并成为‘世界梦’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②杨杰、张晶:《中国梦与文化梦——求教于魏饴先生》,《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就“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的桥梁而言,郭树勇在《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关于中国梦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一文中认为,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国际主义的精神”。赵周贤和刘光明认为,是“一带一路”,它“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相关国家人民筑梦的战略纽带”。③赵周贤、刘光明:《“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4日。石永之认为,是“中国文化参与到全球正义的构建之中”④石永之:《中国梦与世界梦——从天下正义到全球正义》,《管子学刊》,2014年第2期。。很显然,“中国梦”蕴含着自己的成长路径和价值尺度,同时包含着中国对国际规则和规律的理解与坚守,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一是需要打通人类不同形态的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之间的隔膜,将“中国梦”上升到开创人类新文明的高度,让“中国梦”为世界所期;二是“中国梦”的价值坐标与评价尺度与世界进行良性互动;三是需要我们积极诠释和发掘“中国梦”的国际内涵和世界意义。⑤本观点系笔者综合王义桅:《讲清楚中国梦的国际内涵》 ,《人民日报》 2014年1月14日;公方彬:《中国梦亟须国际化解读》,《北京日报》 2014年7月28日;张幼文:《中国梦的国际内涵与世界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李海龙:《“中国梦”的国际意义和外交政策导向分析》,《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等得出。
(二)“中国梦”与“美国梦”
“中国梦”与“美国梦”和“欧洲梦”等的比较,在2013年就产生了较多科研成果。2014年度,我国学者也陆续发表了较多成果,其中尤以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成果居多。⑥少量成果比较或谈及了“中国梦”与“欧洲梦”、“日本梦”、“亚非梦”等,可参见王娟:《论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的差异》,《学理论》,2014年第20期;唐婉莹:《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与“日本梦”》,《学园》,2014年第5期;罗来军:《中国梦、亚非梦与世界梦紧相连》,《人民日报》2015年4月24日。这些成果的基本共识,一是认为“中国梦”与“美国梦”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二是认为“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互鉴;三是认为两者也有显著的差异。现将有关后两者的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关于“中国梦”与“美国梦”两者何以相通?叶小文认为,是因为都有民族情感的强烈共鸣,“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家国情怀,都期盼民族振兴、国家富强”⑦叶小文:《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对外传播》,2014年第1期。。关于“中国梦”与“美国梦”相通的表现,郭英杰认为,由于两者同时关涉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等主题,所以其共通和互文之处可以概括为“经济强大是根本”、“政治稳定是保障”、“社会进步是目标”、“人民幸福是方向”、“世界和平是动力”、“共同发展是途径”等六个方面。⑧郭英杰:《文化多元语境中的美国梦与中国梦——美国梦与中国梦的互文性研究》,《学术交流》,2014年第9期。周拥军认为,作为一种对未来社会美好追求的价值理想,“中国梦”与“美国梦”本质上都含有“美好生活源于辛勤劳动”这一意涵,都要求每一个人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争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无论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都将国家的强大作为梦想实现的后盾。①周勇军:《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2期。
关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性,学者们大都认为表现在科学内涵、文化背景、根本价值、实现途径、实现目标、前景、产生影响等诸方面,但观点和表达方式呈现丰富化的特征。张维为认为,“在狭义的生活层面,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别不大”,“我们今天常说的‘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亦可用来描述生活层面的中国梦和美国梦”,“但在政治层面,中国梦和美国梦存有相当的差别。美国梦强调的是美国政治制度的安排,特别是美国人自己界定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保证了生活版美国梦的实现,而政治版的中国梦则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整体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②张维为:《美国梦的困境与中国梦的前景》,《红旗文稿》,2014年第5期。江畅认为,不应该把“中国梦”看作是“美国梦”的翻版或在中国的延伸,“美国梦的终极目标是个人成功,核心内容是‘白手起家’,其产生和实现的土壤是美国精神和美国制度,三者交互作用构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中国梦与美国梦产生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内涵和意蕴有着国家之梦与个人之梦、国家基点与个人基点、国家意志与个人愿望、国家建设与个人奋斗之别,两者实现的主体和条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③江畅:《中国梦与美国梦之比较》,《江汉论坛》,2014年第7期。。杨德霞认为,“美国梦”的主要内涵是希望通过个体的不懈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虽然从表象上看,美国梦是一种个体自我奋斗的梦想,但是,从深层次看,它却又是美国价值观的一种具象化表达,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形式上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等基本价值理念。”与之相对应,“中国梦”虽然也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是又呈现出其独特之处,“中国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要内涵,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虽然它没有直接强调个人的奋斗与幸福,但是,它强调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密不可分”④杨德霞:《美国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8期。。赵振国、李冰认为:无论是“中国梦”还是“美国梦”,都是国家和个人理想最求的概括,“美国梦”崇尚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具有利益气息的自我追求,在美国人的心中,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了制度自信,而“中国梦”具有拥抱世界的开放性,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⑤赵振国、李冰:《中国梦、美国梦及其区别探析》,《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其他有关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差异的科研成果,可参见颜晨广:《中国梦与美国梦深层次内涵比较》,《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耿亮亮:《“美国梦”与“中国梦”之异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陈胜男:《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7期;张咪咪:《跨文化视域下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差异比较》,《淮海工程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全永丽:《论“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异同及借鉴》,《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等。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发现2014年度对“中国梦”的研究中,不仅有在理论自身之内积淀和延续的发展,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研究成果,而且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也产生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更加注重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梦”,注重“中国梦”与“世界梦”以及他国梦的比较和思考。当然,上述成果在总体上还存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欠缺、深入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偏少、学术原创性较弱等特征,甚至有相当数量的成果是理论、学术工作者将原先的研究成果围绕在“中国梦”主题之下进行的二次表述。笔者赞同学者对包括2014年“中国梦”研究成果在内的下述评论:总的来看目前“中国梦”研究呈现出“三多三少”的态势,一是阐释性研究较多,学理性研究较少;二是专题性研究较多,整体性研究较少;三是文本性研究较多,背景性研究较少。①李少斐:《中国梦研究的学术聚焦点与未来趋势》,《未来与发展》,2015年第1期。
若避开当年度文献中的观点本身,而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进行思考,我们发现当年度的“中国梦”研究总体上呈现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中国梦”仍系当年度国内理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据笔者初步统计,2013年度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子数据库中题目包含“中国梦”一词且属于研究论文的有1460余篇。但现有研究成果显示,2014年度该数据库收录的中国梦研究论文达1178篇。与期刊论文数量略有减少的结果相反的是,2014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大幅度增加,笔者所在团队曾以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为数据统计源,运用馆藏检索的多库目录检索系统,以“中国梦”为正题名,以“正题名”为检索字段,选择“中国普通图书库”为检索数据库,对2014年出版的“中国梦”著作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带有“中国梦”题名的图书共有290本。经过一一甄别和筛选,发现关于“中国梦”研究的学术著作达62部。②上述有关2014年度“中国梦”研究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的统计数据,参见莫艳清、陈柳裕:《2014年度国内“中国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观察与思考》,2016年第2期。主要者如邓纯东主编并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丛书,李君如著《中国道路与中国梦》(外文出版社)和《中国梦,什么梦》(外文出版社)、周树春著《中国的“世界梦”和人类文明的转型》(外文出版社)、陈玉荣著《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闫纪建著《多维解读中国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洪向华著《中国梦:历史、比较和现实》(学习出版社)等。较多学术著作的出现,表明“中国梦”研究进入了一个理论上深化提升和进一步系统化的新阶段。
第二,主政者加大了对“中国梦”研究的扶持。这突出表现在各类基金加大了对“中国梦”研究的立项力度。现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例说明如下。2013年度国家社科规划办立项的“中国梦”研究项目共计3个,分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问题研究”(重大项目,主持人:孙来斌)、“中国梦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大项目,主持人:李捷)、“中国共产党执政道路与实现中国梦研究”(重点项目,主持人:吴家庆)。与此相对应,2014年度国家社科规划办立项的“中国梦”研究项目呈井喷式增长,共计立项19个,其中,重大项目两个,重点项目两个,一般项目10个,青年项目5个。两个重大项目分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主持人:冯秀军)和“弘扬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研究”(主持人:胡海波)。两个重点项目分别是“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研究”(主持人:汪青松)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理想社会的原则与实现中国梦研究”(主持人:俞良早)。10个一般项目分别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主持人:李金和)、“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研究”(主持人:刘建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梦实现路径研究”(主持人:曹学娜)、“中国梦在意识形态工作创新中的作用及宣教机制研究”(主持人:薛俊清)、“中国梦对青年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引领研究”(主持人:朱效梅)、“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实践要求与实现美丽中国梦路径研究”(主持人:秦书生)、 “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伦理秩序研究”(主持人:郭良婧)、“西方主流媒体中国梦镜像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主持人:李孝敏)、“中国梦公众自媒体表达与引导研究”(主持人:庹继光)、“中国梦视阈下学校体育教育使命振兴研究”(主持人:曾吉)。③上述相关资料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http://www.npopss-cn.gov.cn,2016年2月28日访问。需要说明的是,有关诸如特别委托项目等,因未见诸该网站,故不予统计。另需说明,上述只是对2013年和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中课题名称含有“中国梦”一词的统计,事实上,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中虽未以“中国梦”为题名但内容与“中国梦”直接相关者,亦远多于2013年立项课题。同时,教育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科基金2014年立项的“中国梦”研究课题数,也远远高于2013年度。
第三,“中国梦”研究的国际性特征开始显现。这突出表现如下相互对应的两种状态之中。一是中国学者在域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若干研究“中国梦”的成果。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褚荣伟讲师与他人合作在荷兰出版的《社会指标研究》2014年第1期上发表了《走向中国梦的曲折之路:中国流动民工收入与生活满意度间的U型关系》。二是境外学者在我国国内期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中国梦”研究学术论文。据全面搜索中国知网(CNKI)并经一一甄别,加上笔者平时阅读所发现的文献,当年度外籍学者在国内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了以下6篇“中国梦”研究学术论文:波兰弗洛茨瓦夫大学教授Zbigniew Wiktor和波兰科学院高级讲师 Mieczyslaw Rakowski 所著《对“中国梦”及其实现问题的思考》(载《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第5期)、荷兰国际关系学院研究部主任扬·梅利森(Jan Melissen)和高级研究员高英丽(Ingrid d' Hooghe)著《中国梦及其成功的国际传播》(载《公共外交季刊》2014年秋季号第6期)、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法学院教授汤姆·茨瓦特著《实现中国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人权主张》(载《人权》2014年第6期)、瑞士日内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保罗·优利欧(Paolo Urio)所著《社会变革与中国梦及各国的“国梦”》(载《探索》2014年第5期)、越南翰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冯氏惠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发展与中国梦》(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5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卡拉汉(William A. Callahan)著《中国梦与美国梦》(载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英文刊物《经济与政治研究》2014年第1期)。当然,当年度“中国梦”研究的国际性特征,同时还表现境外学者在境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若干“中国梦”研究成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全美中国政治研究会创办的英文学术刊物《中国政治学刊》2014年第1期上刊发的5篇 “中国梦” 研究论文,分别是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汪铮著《中国梦:概念与背景》、《中国政治学刊》编辑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著《理解中国梦:运用政治诠释学》、美国本特利大学国际研究系教授郑世平著《“中国梦”背后日渐增强的自信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学术主任戴维·古德曼教授著《中产阶级中国:梦想与抱负》、丹麦奥尔堡大学文化与全球研究系教授李形和波士顿麻省大学全球治理与人类安全系访问教授肖·蒂莫西合著的《“同床异梦”和“骑虎难下”的困境:中国崛起与国际关系/政治经济》。①有关《中国政治学刊》2014年第1期上刊发的5篇“中国梦”研究成果的中文介绍,可参见陶季邑:《从美国〈中国政治学刊〉看西方中国梦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中国梦”研究的国际性特征,相信随着“中国梦”经典文献被逐步翻译成外文出版,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在2014年度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名,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法文、俄文、日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朝鲜文、蒙古文、哈萨克文等版本。以及国内学者的“中国梦”研究论著被翻译成外文出版,③例如,李君如著《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朝鲜文、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日文、韩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版本,他的另一著作《中国梦,什么梦》也出版了法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版本。再如,周树春著《中国的“世界梦”和人类文明的转型》和任晓驷著《中国梦:谁的梦?》,当年度也都出版了各自的英文版。将会更加明显和突出。
第四,“中国梦”研究的自反性认识突现。2014年度“中国梦”研究文献中出现了诸多“中国梦”研究的自反性研究成果,总数近30篇。这些成果,在总体上可以大致分成如下两类:一是对既有“中国梦”研究成果从研究主题、理论观点、研究进展等角度进行综述和评价。这类成果占大多数,如李祥兴著《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研究述评》(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朱宗友和季正矩著《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研究述评》(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4期)、张尚兵和余达淮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研究综述》(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第5期)、郭继文著《中国梦研究综述》(载《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王建国和席文彬著《国内关于“中国梦”的研究现状和展望》(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董娟著《当前中国梦研究述评》(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刘锋著《当前学界关于中国梦若干问题的研究述评》(载《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第3期)、陈华洲和姚兰等著《中国梦研究进展与展望》(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程美东和谭春玲著《近年来关于“中国梦”问题研究述评》(载《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5期)、郑铮彬和陈少平著《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载《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郑洁和姬全生著《中国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①这类成果还有陈宇洁:《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内涵和实质的研究综述》,《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张蓉、戴钢书:《中国梦研究述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7期;郑波辉:《当前学界关于“中国梦”基本问题研究述评》,《实事求是》,2014年第5期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述评类科研成果中,部分成果是对年度研究成果进行的述评,如陈云、贺书琛和贺瑞合著的《2013年度“中国梦”研究述评》(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张可荣著《2013年“中国梦”研究述评》(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邹琪著《2013年“中国梦”研究述评》(载《理论月刊》2014年第12期),部分述评类成果则是仅就国外“中国梦”研究成果展开的述评,如陶季邑著《从美国〈中国政治学刊〉看西方中国梦研究》(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和《哈佛学者看中国梦》(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项久雨著《国外学者的中国梦研究:意义、问题及启示》(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5期)、唐伟锋著《国外“中国梦”研究评析》(载《理论导刊》2014年第6期)、刘爱武著《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研究:主要观点、偏见及启示》(载《社会主义研究》 2014年第4期),部分成果则对国内外“中国梦”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如陈晓杰著《当前国内外中国梦研究现状评述》(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进而使当年度的述评类研究成果显现了多样化和精细化特征。二是围绕“中国梦”研究的学术史、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等展开研究,如向仲敏等著《中国梦研究历程回顾(2005-2013)与现实思考》(载《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王征国著《中国梦研究的三维方法》(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张明著《当前深化“中国梦”研究的若干难点问题》(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3期)、孙来斌著《关于中国梦何以能以及如何去研究的思考》(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此外,尚有围绕“中国梦”研究述评完成的述评性成果,如王秀秀著《当前“中国梦” 研究述评之述评》(载《金田》2014年第8期)。总体而论,上述自反性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高于2013年度的同类成果,这表明2014年度“中国梦”研究更趋于自觉和深化,亦表明“中国梦”研究已经进入一个相对高级的发展阶段。
此外,在2014年度“中国梦”研究中,我国学者应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意识得到了加强。例如,李娟的文章就从“中国梦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吗”、“中国梦是对美国梦的复制吗”、“实现中国梦必须走西方现代化道路吗”、“中国梦对世界意味着威胁吗”这四个问题出发,对这些质疑进行了有力的反击和回应,②李娟:《中国梦是走中国道路的和平发展之梦——对美国视角下中国梦的回应》,《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7期。履行了中国学者的应尽职责,显示了中国理论工作者的优秀品格。
责任编辑:徐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