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思考

2016-08-03 16:41王海燕
审计与理财 2016年6期
关键词:智慧旅游

王海燕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要注重旅游相关产业培育。要加强旅游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全力打造品牌,着力开拓市场,努力做强旅行社。要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加快智慧旅游基础建设,强化智慧旅游服务建设,引导智慧旅游企业建设。要注意资源与环境保护,保护、开发并重,规划环评先行,绿色节能互促。

【关键词】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品牌建设;智慧旅游

一、旅游相关产业培育

(一)完善旅游基本要素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1.餐饮业。重点培育当地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整合提升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商贸业,建设生态、有机食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鱼、甲鱼、青虾等名优淡水鱼类,猪、鸡、鹅、麻鸭等名优地方畜禽,当地特色食用菌、山野菜、莲藕、食用中药材等地方特色食材。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湖河沿岸酒店农家乐休闲餐饮产业集群和当地特色旅游商品加工产业园。强化政府引导,政府要成立“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发展意见。加强扶持力度,优化融资环境,在政策范围内实施税费优惠政策。

2.交通业。加快推进城市、县城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至A级景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输组织,优化路网结构。加快实现从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到主要旅游地的公路交通无缝对接。重点建设城市绿道、乡村绿道、自行车骑行道、徒步道,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建设力度。

3.住宿业。与业态特色相匹配,构建星级酒店、度假酒店、主题文化酒店、精品酒店、客栈、民宿等多样化的酒店体系,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主要度假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度假酒店。城市休闲街区及周边重点发展精品酒店、主题文化酒店和客栈,乡村旅游地区重点发展民宿。

4.购物业。依托城市休闲街区、度假区、国家4A级以上景区和高铁站建设各具特色的购物街。支持特色旅游商品进入城市商场和大型超市。深入挖掘整合地方特产资源,加强研发创新,开发当地特色系列旅游商品,加强品牌培育。支持、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支持在线旅游商品销售。

5.娱乐业。充分发挥当地特色的优势,打造一台集当地特色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于一体,进行常态化演出的舞台节目。在主要旅游区开辟室外演出场地和室内小剧场,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演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民间演出市场,培育民间演出队伍。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条件支撑,适时推出山地和水上实景演出。

(二)融合发展产业培育

1.健康食品产业。构建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到销售和服务领域的健康食品产业链。支持发展多种类型的健康食品加工企业,做强做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和连锁经营。推动互联网+健康食品产业和旅游+健康食品产业。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有机产业优势,生态环境价值转化为健康价值,引领和带动农业现代化。

2.养老旅游产业。推动养老产业与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在医疗资源集中的市区和县城周边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捷的地方发展养老项目,大力推动乡村养老旅游发展。

3.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培育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与打造当地特色菜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药膳。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在业态创新、机制改革、集群发展方面先行先试。

4.体育健身业。促进体育健身与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徒步、登山、自行车骑行、水上运动、空中体验、生物多样性研学、地质科学等体育健身旅游。

(三)旅游装备制造业培育。根据当地特色山水旅游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与造船、通用航空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发展游船、游艇、旅游小飞机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大力开发登山、徒步、露营、探险、科考研学等户外用品。

(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培育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支持鼓励骨干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引进民营资本,培育具有行业标干性的旅游企业品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一大批中、小、微旅游企业,增强市场活力,形成龙头带动中、小微企业支撑的结构合理的旅游市场主体。

二、加强旅游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一)全力打造品牌。全力打造当地特色品牌。以青山绿水为基底,以空气清新、气候宜人为感召,以当地特色为招牌,以乡村风情为氛围,以休闲为主体功能,彰显特色,把当地特色山水、美味佳肴、休闲胜地的天然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应,形成市场号召力和核心吸引力,成为“远者来,近者阅”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着力开拓市场

1.开拓目标客源市场。以国内旅游市场、近中程旅游市场为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瞄准目标客源,寻求市场机遇。按照市场战略,积极开拓区域旅游市场。

2.培育国际旅游产品。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产品、线路,提升当地特色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3.激发本地旅游需求。优化休假安排,激发当地特色本地旅游消费需求。积极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各单位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结合实际,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大众出游的体制机制创新。

4.创新营销推广模式。中国教授联盟主席、经济学家刘劲哲教授指出:要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的游客需求和消费特点,精准定位当地特色旅游品牌形象,拍摄制作高品质旅游形象宣传片,推出富有文化创意、市场吸引力、当地特色特质的宣传口号。改变传统的营销方式,通过微博营销、微信营销、微电影营销、WAP网络营销等新媒体营销手段的创意整合,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差异化的核心旅游产品。改变单打独斗的传统宣传方式,针对央视、高铁、网络媒体,集中力量、统一制作、联合宣传、系统化的分配广告宣传费用和资源,提高当地特色旅游形象的市场感召力。

(三)努力做强旅行社。支持具有实力的旅行社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培育旅行社集团。支持中小型旅行社立足特定旅游消费群体,面向专门旅游市场,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创新导游管理模式,吸引特殊人才加入导游行业,稳定导游队伍。

三、加快发展智慧旅游

(一)加快智慧旅游基础建设。启动实施旅游数据库建设工程、无线网络覆盖工程、旅游刷卡无障碍工程、二维码识别普及工程。建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旅游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模式,为游客提供资讯查询、产品推荐、电子导览、电子商务等旅游信息服务。加强旅游与工信、商务、交通、公安、气象、测绘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当地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实现游客住宿接待、旅游地理信息介入、旅游车辆定位、景区实时动态监控等数据交互共享。加快旅游集散地、车站、景区、宾馆饭店、农家乐等旅游场所的无线上网环境建设。通过多种金融优惠措施和手段,吸引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餐饮、农家乐、购物、娱乐等各类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场所为游客提供无障碍刷卡服务。加快推进旅游企业、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消费场所二维码的注册应用和营销推广。

(二)强化智慧旅游服务建设。提升当地特色旅游门户网站建设,提高当地特色旅游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开发旅游服务移动终端系统(手机APP应用程序),全面推出旅游咨询、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在线支付、信息推送等各项功能,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智慧服务,提升游客在当地特色的旅游体验。建设当地特色市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和服务咨询通道,向游客提供全面的、立体的旅游信息和旅游咨询服务。加快建设产业化运用管理平台,加强以在线办事、行政审批、资质认定、人才培训、行业监管、游客流量监测和风险隐患防控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运行管理系统建设。

(三)引导智慧旅游企业建设。重点打造智慧旅游景区和智慧农家乐。完善实施重点景区电子门票检票系统、景区视频监控系统、游客流量动态监测系统、户外大屏显示系统、电子导游系统。建设统一的农家乐门户网站和农家乐预订服务系统,集中宣传营销当地特色农家乐旅游产品。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农家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自驾车营地等开展智慧旅游建设的项目试点。力争所有4A级以上景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四、旅游产业发展要注意资源与环境保护

(一)保护、开发并重。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和谐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牢固树立旅游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的关系。强化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走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的道路,促进旅游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环评先行。在旅游开发阶段科学规划,合理确定旅游景区游客环境容量,明确环境要素专项保护措施,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处理、水土保持、大气保护、噪音控制以及环卫设施配套需进行专门规划。严格贯彻和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加强旅游规划、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发新的旅游景区和在旅游景区内兴建新的旅游接待设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旅游景区内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规定。

(三)绿色节能互促。重点做好绿色旅游饭店、生态景区、循环型景区等绿色环保旅游企业的创建,建设认证一批生态景区、循环型景区,加大绿色旅游饭店创建力度,提升和新创一批绿色旅游饭店。从员工培训、旅游者的引导教育和城市、企业的日常管理等软环境方面入手,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和主动性。支持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新能源,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

········参考文献·····················

[1]刘艳军.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意义和思路措施[J].产权导刊,2016,(1).

[2]刘玉霞.我国农业改革发展趋势与相关对策研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2-14.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弥河生态林场)

猜你喜欢
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背景下毕棚沟旅游景区开发
黔东南要开启“智慧旅游”新模式
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
DT时代背景下酒店智慧化建设探析
大连市智慧旅游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措施
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智能手机App的旅游应用研究
大数据时代黔东南州智慧旅游开发研究
京津冀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一)
风景网“智慧旅游”助力第六届东坡文化节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