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近几年来,我县各部门、各单位、各乡镇按照上级要求对基层预算全面进行了公开,有效促进了公民对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了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廉政建设工作,也促进了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的意识和水平。但在审计中,我们也发现了预算公开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四性”:
一是预算公开缺乏主动性。有些部门、单位和乡镇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公开、不敢公开,或以种种理由推迟预算公开。
二是预算公开缺乏全面性。已向社会公开的预算内容普遍不全面、不细化,绝大多数只公开到“类”、“款”科目,未公开到“项”“目”明细,特别是公众关心的“三公”经费等事项公开深度不够,内行看不清、外行看不懂。
三是预算公开缺乏及时性。从全县情况看,乡镇公开滞后县直单位,一般部门和单位公开滞后于执纪执法部门和单位,进度参差不齐,有的临时性项目预算也未得到及时公开。
四是预算公开缺乏真实性。从部分已公开的预算内容分析,存在将不合规和“敏感性”支出隐身在一般性支出或其他支出类科目,掩盖了预算支出的真实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预算公开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制度办法,基层财政体制制度相对滞后,导致预算分配不公平;中央财政大量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冲击了部门、单位和乡镇正常收支预算,导致预算分配不公平;一些部门和乡镇为追求政绩无节制举债,造成大量财政支出预算外循环,导致预算分配不公平;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追加追减预算,严重损害了预算的严肃性,导致预算分配不公平。特别是虽然新预算法对政府、部门预算公开提出了原则要求,但对信息公开的评细内容缺乏明确规定,预算公开的内容、方式不规范,致使一些部门、单位和乡镇采取敷衍的态度。
实现预算公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作为审计部门推进预算公开责无旁贷,必须担负起预算公开监督的使命和责任。
一要突出预算公开监督的权威性。要明确审计机关在国家政权体系和地方政府监督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真理顺审计机关领导体制,确保审计机关由政府“一把手”直接领导,审计意见和建议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得到采纳。
二要突出预算公开监督的重点性。预算执行审计要在真实、合法、效益常规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预算分配程序和分配结果的公平、公开,通过倒逼机制,促进预算分配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从体制机制层面解决预算分配方面盲目决策、暗箱操作、权力寻租、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三要突出预算公开监督的科学性。要突破审计瓶颈,突破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软件条件限制,创造条件推行联网审计,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推进预算向社会公开。
四要突出预算公开监督的制度性。建立健全预算公开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预算公开监督,全面推进部门、单位和乡镇的预算执行审计,及时公告审计结果,让预算制度管人管事。
五要突出预算公开监督的责任性。要把预算公开作为部门、单位、乡镇一把手和财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加大对违反预算公开行为的惩罚力度,以此推进预算公平、公正,实现预算公开法制化。
(作者单位:南城县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