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文,于潇怡
朝鲜朝文人李安讷对王粲及其赋的接受
刘思文1,于潇怡2
[摘要]王粲诗赋光耀千古,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中国赋文,也影响了朝鲜朝文人,朝鲜朝中期文人李安讷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李安讷以王粲作品为载体,引“王粲赋”、“登楼赋”典故和化用王粲赋句入诗,撰写仿作《次王粲登楼赋》,成为朝鲜朝“和粲赋”中一面重要的旗帜,推动了王粲赋在朝鲜朝的传播。故探讨李安讷对王粲及其赋的接受对中朝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李安讷;王粲;登楼赋;接受
清朝中期著名赋学家浦铣(1729—1813)在《复小斋赋话》中曾如此评价王粲及其《登楼赋》:“王仲宣《登楼赋》,情真语至,使人读之泪下。文之能动人如此。晋枣据亦有此赋,皆脱胎于粲。”[1](394)实际上,王粲的《登楼赋》不仅影响了其后的中国文人,对朝鲜古代文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考证,[2](48~58)早在朝鲜三国时期,汉赋随《文选》传入朝鲜半岛,被东国人所接受,新罗、高丽、朝鲜朝文人或赞赏王粲非凡文采,或引典王粲与登楼赋等抒发情感,或化用登楼赋句入文,形成了一股“王粲热”。朝鲜朝中期著名文人李安讷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虽二人生活地域和时代不同,但李安讷以创作实践为载体,接受和传播王粲诗赋,其拟作被称为李朝拟赋之佳品。[3](506~507)
李安讷(1571-1637年),字子敏,号东岳,又号青鹤道人,善诗赋,是朝鲜朝中期著名文人。他曾于1601年、1632年先后两次入明朝贡,并用诗作《朝天录》和《朝天后录》将两次朝贡事件记录下来。二书载有多篇汉赋仿作,借以表达思归之情,后均收录于《东岳先生集》。李安讷擅于各种诗体,其中,近体诗最为出色。其作品除诗集外,还有《次王粲登楼赋》、《次归去来辞韵》、《雪赋》、《拟长门赋》、《孔雀赋》、《凤凰翔于千赋》、《弄雏赋》、《东门柳赋》、《樽酒乐余春赋》和杂著二卷。李安讷死后,其子李植将这些作品与各家挽词整理为《同别录》。
一、李安讷对王粲及赋的认可与推崇
李安讷朝贡途中的创作心境,与王粲南依刘表作《登楼赋》时的心境产生共鸣,所以《东岳先生集》中多处提及“王粲赋”、“登楼”、“怀归”等意象,并化用“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4](19)等经典句式,以表达诗人漂泊异乡的思归与壮志未酬之情,体现出李安讷对王粲及赋作的认可与推崇。
(一)与王粲经历之共鸣
李安讷在《奉和沧洲车佥正追次五山韵见赠之作》中说:“乙未四月十九日,车五山以祈雨典祀官,抵松岳,路出江都,时余避兵乱,侨寓府城内闾舍。五山用客馆板上韵,见示。余乃和之曰:落日层楼望,秦川隔远岑。鸟随云共没,愁与病相侵。岭徼春初满,湖城岁欲阴。每吟王粲赋,羁恨到如今。”[5](198)李安讷在这篇作品之中表达了对王粲赋作所体现的心情的感同身受。且每次吟诵完王粲赋作,都会联想到自身的羁旅之境,悔恨自己不得志,无法摆脱这种异乡漂泊之苦。《东岳先生集》中还有多处以“登楼”、“怀归”等为意象,抒发羁旅思归心境的句子。如《奉赠节度使坡平尹相公》中的“镜城雄镇铁关开,此地登楼问几回”[4](75),《奉次月沙相公寄示之韵》中的“往事只今成短梦,海城春满独登楼”,[4](217)《戏简永川吴明府景虚》中的“明朝向西去,只拟暂登楼”[5](193),《雄城馆,留別尹德耀,行到岭东馆,走笔回寄》中的“回眼忽惊人已远,乱峰残照独登楼”[5](19)和《洪通判夜持酒来饯》中的“长途病暍能多酌,独夜怀归正少眠”[5](23)及《乙丑元日》中的“祝圣丹心远,怀归白发新,大明寰宇内,血泣此孤身”[5](256)等诗句,都是李安讷与王粲登楼作赋产生心理共鸣的一种表现。
(二)对王粲赋作的化用
王粲《登楼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4](19)之句,被称为“思归之曲”,广受文人喜欢。李安讷作品中,亦多次化用该句来表达思归之情,如《俛仰亭,书示梁提督子渐》中的“山川信美非吾土,徙倚虚栏首更回”,《百祥楼卽席,次权汝章韵》中的“层轩绣户倚天开,表里河山信美哉”,[5](59)《郡楼晩眺,有怀石洲权汝章,鸣皐任宽甫诸君》中的“偶景非吾土,怀乡惜远游”[5](82)和《题练光亭》中的“山河信美非乡国,目极皇州意转迷”,[5](366)《九月九日》中的“登临信美非吾土,风景无端似昔年”[5](534)及“赋钞”《孔雀赋》中“虽青丘之信美,非吾土之所安”等均化用《登楼赋》中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句来抒发情感。还有化用“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和“冀王道之一平兮”[4](19)等句的例子,如《船上夜吟》中的“东来十日始西行,迟迟却复同尼父”与《雪中奉答李节度使书》中的“故知穷达俱怀土,羁窭翻添老病催”[5](251)及《次王粲登楼赋》中的“致王道之正直兮”。[5](514)这些句子的化用,也都体现了李安讷对王粲赋作的认可与推崇。
二、《次王粲登楼赋》对王粲赋之效仿、学习
李安讷对王粲及赋作的接受,不只是产生心理共鸣和化用赋句,还表现在对赋作的效仿和学习上。其《次王粲登楼赋》就是效仿和学习王粲《登楼赋》的佳作,下面就将其与王粲原赋作对比,分析二作间的异同。
(一)创作背景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记载:“(粲)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由此可知,《登楼赋》是王粲遭董卓之乱后,避难投奔荆州刘表,未得重用后登楼所作,用以抒发作者在动乱社会中的怀乡之思与壮志未酬之感。而李安讷在《次王粲登楼赋》中写道:“万历壬辰,忧倭贼之乱,奔窜岭、北流转关西,癸巳春登成川降仙楼作。”[5](514)据此可知,李安讷作《次王粲登楼赋》的背景与王粲《登楼赋》相近,均是为逃避战乱,辗转奔波异地,饱受思乡之苦。所以,李安讷才能仿《登楼赋》作赋,借以抒发思归怀国之情。
(二)用韵方式
朝鲜朝文人任相元(1638-1697)在《拟王粲登楼赋序》中写道:“诗而步韵,俗矣;赋则尤不必步也。余读王粲《登楼赋》,爱其辞旨怆悢凄切,能叙流离羁旅之怀,令人追想。余登寒碧而吟余,遂拟粲赋,仍次其韵。虽愉戚殊遇,古今异感,其托事摛辞,一也。若其蹈袭之诮,亦所不恤焉。”[5](475)所以,朝鲜朝仿作多沿袭原赋韵次,《次王粲登楼赋》亦如此。李赋中忧、仇、洲、流、丘、畴、留、今、任、襟、岑、深、禁、音、吟、心、极、力、食、匿、色、翼、息、恻、臆、侧等26个韵脚字与王粲《登楼赋》相同,所属韵部为尤、侵、职三部,且二赋韵字的先后次序也相同。这一方面体现出次韵的严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安讷对王粲原韵非常了解,才能在自己创作中信手拈来,以抒发近似的情感。
(三)典故引用
引用典故是赋文一大特色。王粲《登楼赋》和李安讷《次王粲登楼赋》中均有引典。王粲在其《登楼赋》中引用了“陶牧”、“昭丘”、“仲尼”、“钟仪”、“庄舄”、“匏瓜”和“井渫”等七个典故,其中,“陶牧”、“昭丘”代指政治抱负,“仲尼”、“钟仪”、“庄舄”借指归乡之思,“匏瓜”和“井渫”代怀才不遇之悲情。而李安讷则在《次王粲登楼赋》中引用了“沧州”、“四郊多垒”、“陆沈”、“阖闾”等四个典故,其中,“沧州”、“ 陆沈”代指不得志,“四郊多垒”借指对故国战乱之担忧,“阖闾”代指报国之志。从引典中可知,李安讷赋与王粲赋均表达了思归和怀才不遇的共同的主旨,但《次王粲登楼赋》表达的情感更丰富,因为其中还包括对国家兴亡的担忧及报国之志。
(四)成辞转化
王粲《登楼赋》与李安讷《次王粲登楼赋》除引典外,还较多地引用成辞并稍加转化,以表达相通的意义,增加赋文的说服力与情韵美。
表1 《登楼赋》与《次王粲登樓賦》成辞化用对比表
如上表所示,二赋均引用或转化使用了《楚辞》中的成辞,其中,《登楼赋》中化用了17处,占全赋总化用数的73.91%;《次王粲登樓賦》中化用了9处,占该赋总化用数的39.13%。在这些化用的成辞中,涉及《远游》5次、《九叹》5次、《离骚》4次、《哀时命》3次、《九章》2次、《九辩》2次、《九怀》2次、《招隐士》1次、《七谏》1次、《九思》1次,体现了《楚辞》对二赋的影响,反映出作者思归与怀才不遇之境以及对于屈原的追思,并借以抒怀。二赋还引用了《左传》、《论语》、《礼记》、《史记》、《说苑》和张衡的《思玄赋》、《归田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韩愈的《别知赋》,刘禹锡的《伤往赋》和柳宗元《惩咎赋》等。相比而言,李安讷《次王粲登楼赋》对成辞的化用更多元,可以说是对唐宋以前诗赋的一种极大吸收。由此也可知,朝鲜朝文人对中国辞赋的接受面非常广,认可度非常高。
三、李安讷对王粲赋的深化与发展
李安讷对王粲及《登楼赋》的接受与认可,除王粲个人魅力及赋文质量外,还因二人境遇相似。正是这种相似的背景,使李安讷以《次王粲登楼赋》的形式向王粲及《登楼赋》致敬,从而也推广了汉赋在朝鲜朝的传播。然而,李安讷并非一味地仿作,他还对王粲赋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作了深化与发展。
(一)思想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忧愁更加浓郁,增加了教诫与自警元素,提高了赋作的意蕴深度和厚度。
首先,纵情于景,使得其仿作表现出的忧愁更浓郁。朝鲜朝中期,多次受到外敌入侵,特别是李安讷入明朝贡前期,日本幕府为获取更多土地,平息武士对土地分封的不满,发动了对朝战争。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7](186)李安讷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远离家乡从而也更加忧心国家安危。分析拟赋可知,赋中既蕴含有“藐余处乎江湖兮,抱天下之深忧”的句子,以示其对天下之忧;又有“曰自四郊之多垒兮,历九州以周流”、“望北辰以揽涕兮,尙兵革之不息”等对国之忧;还有“嗟布衣之贱远兮,徒愤愠而凄恻”等对己之忧恨,这些忧愁相对于王粲登楼赋之愁更加浓郁。
其次,寓理于情,使得其仿作增加了教诫、自警元素。面对内忧外患,文人除抒发情感外,还加入了对自己与世态的思考,将教诫、自警的理性思维植入赋中,寓理于情,彰显出时代的特色。例如“若秦瘠之越视兮,彼庙堂之肉食;惟厉阶之所生兮,众比周以蔽匿;忠寂寞而结舌兮,贤遁逃而避色”。李安讷举引“秦越肥瘠”、“比周以相为匿”等成辞指出,如果君主没有权谋策略,就容易轻信佞臣并远离忠臣贤才而给国家带来灾难。作者以此自警,决心以报国为己任,故最后发出“安得乘风而上征兮,叩阊阖余披臆”之叹。这样就赋予了整个赋文生命与力量,增强了其社会功能与现实意义。
(二)表现形式的进一步成熟,具体表现为综合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反映景物和心理活动,以清晰呈现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首先,综合运用比兴手法,化情为境,并以此展示内心情感。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李安讷想到自己身处异乡,心中的悲情尤为强烈。作者没有像王粲在《登楼赋》中“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那样直抒胸臆,而引象征隐居生活的典故“沧洲”之隐与李白“散发棹扁舟”之闲为偶,以“棹扁舟以散发兮,付吾道于沧洲”之句来表达情感。这样就避免了因描写心情而堆砌辞藻,同时还通过现实与幻境的对比,真实、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悲情。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又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8](407)所以,赋作要借助各种表现形式,真实反映社会与心境现实。由此也可看出,李安讷拟作表现手法之娴熟。
其次,雅正结合,清新平实,推动赋文向现实主义方向发展。朝鲜朝时期,明代向其输入大量典籍。受儒学的影响,“雅正”成为朝鲜朝文人入门之道,它与朝鲜民族清新、平淡之特色融合,使朝鲜朝赋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雅正清新,平和淡然。如《次王粲登楼賦》中“湛一带之渌水兮,郁十二之层岑”将流水和山岭描绘的十分写实,没有浓丽的辞藻和刻意的雕琢,只是一种客观景物的自然呈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安静之美。又如“草萋萋而沙白兮,树蓊蓊其云深”一句将降仙楼前茂密的青草和茂盛的树木刻画得惟妙惟肖,给人一种画面真实感,这与作者的心情形成强烈反差,故有“览万物之得时兮,纷百哀之攻心”的感叹。这种雅正结合,正反对比的表现手法,推动了朝鲜朝的汉赋向现实主义的发展。
四、结语
H.R.姚斯和R.C.霍拉勃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9](24)分析朝鲜朝文人李安讷对王粲及《登楼赋》的接受,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一)王粲可谓是汉赋史上一位重要代表,他对朝鲜朝文坛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朝鲜中期文人李安讷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作品或用粲赋之意,或摹王粲赋之境,或化王粲赋之语,对王粲赋文的品格与审美范式予以全面接受。其仿作《次王粲登楼赋》,是中朝两国赋体文化交流的见证,它是了解朝鲜朝赋文风貌的一个独特视角,也是王粲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二)李安讷对王粲及赋作的接受,并非一味地模仿,他在吸收王粲赋作的思想与表现技巧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李安讷的仿作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与内心情感,增加了教诫和自警的元素,提高了赋作的意蕴深度和厚度,推动了汉赋文学在朝鲜朝的传播与发展,成为朝鲜“和粲赋”中一面重要的旗帜,分析研究这面旗帜,对探讨中朝文学交流的特点与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浦铣:《历代赋话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刘思文:《朝鲜李朝《登楼赋》的接受与辞赋创作》,《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3]阎纯德:《汉学研究(第5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4]王粲著,俞绍初校:《王粲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编:《韩国文集丛刊(78)》,首尔:景仁文化社,1993年。
[6]陈寿:《三国志(简体白文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
[7]朱则杰:《元明清诗》,成都:天地出版社,1997年。
[8]刘勰著,郭晋稀注:《文心雕龙》,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9][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责任编辑全华民]
[中图分类号]I3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6)03-0080-05
[收稿日期]2016-03-05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项目编号:XJXY201421。
[作者简介]1.刘思文,男,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方向为文献学、古籍整理与出版;2.于潇怡,女,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成都61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