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蕴着的真实底质

2016-08-02 07:01武润泽
当代小说 2016年6期
关键词:王丽丽南门徐冰

武润泽

路遥所著《平凡的世界》成为当代印刷版次和数量最多的作品,除却作品内里的精雕细刻、沉潜巧琢之外,这个看似“平凡”的题目自身带有的广垠的喻指空间和给读者带来的深远的期待视野也为作品添色不少。老一辈作家们善于在平凡无闻的生活中发现真实的生存方式,试着勾勒生命的原始面貌,抹却遮蔽在真实底质之上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探析人类个体与社会群体存在的真正目的与意义。“80后”作家们的年龄尚轻,对于纷扰纠缠的生活的体认自然不足以与老一辈作家并论,但欣然的是,其中一些作家已经上路,开始了对于蕴在平凡之中的真实底质的追寻。

评论家张陵在《小河夭夭》的序言中评价小昌的叙述特色时,说:“他显然是在释放一些真实生活的信息,但却懒得去分析这些信息,或者说想保持生活的原生态,不想把这些信息朝着深刻主题方向发展。”“真实”、“原生态”成为小昌的创作最为典型的阅读感受,在他的新作《南门丽丽》(《青年文学》2016年第3期)中,小昌依旧坚守着这一特色。小说的主人公“我”是某个工厂的打工者,强烈地喜欢上了女工王丽丽,两个人的相识从隐瞒和欺骗开始,“那天我们都没说实话”。“我”作为一个追求者,顺之成为了最直观和最真实的旁观者,“我”目睹着王丽丽的渐渐堕落,最终和穿着白衣大氅的女孩到发廊里去,沦为了“南门丽丽”。此外,作者在主线之外还多线索地叙述了“我”与义哥,“我”与罗南的生活交集。小说平淡、琐屑,却真实、鲜活。在纷繁的日常叙述中,写出了小人物在物质与情感中的激荡与无奈。四个人物代表着四条不同的摸索道路,“我”选择始终逃离与隐藏,我不敢与任何人坦诚自己的过去,“儿子”这一意象在文中不经意的细节中多次出现,刺破了“我”瞒无可瞒、藏无可藏的尴尬处境。王丽丽从车间女工调入二楼办公室,用情感和肉体从吴主管处求偿着梦想中的生活,在被无情抛弃后,落入风尘。小说开篇处,写道,“工厂有两个门,南门和北门。南门雄伟,高不可攀”,这样的描述,使小说题目“南门丽丽”有了微妙的喻指空间,王丽丽始终渴望投入“南门”所象征的“雄伟”生活,甚至不惜放弃自己原有的存在方式,以残破之躯硬性地融入。义哥和罗南属于小说的配角,却也不容忽视。义哥的暴力与罗南的文艺形成了决然的对立,他们以自己信奉的方式挑战着社会规则,渴望达成自己追寻的生存状态,却都以失败告终。正如李云雷所言,“这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小说,也是一个充满压抑和痛苦的小说”,也因了这份苦楚与无奈,让小昌笔下的文字有了触及平凡人物本真状态的可能。

“80后”作家们小说中的爱情,大致有几种类型,或隐没在谎言之中,或维系在肉体之上,或建立在利益之间,或潜藏在婚姻之后。对此,读者开始麻木,麻木并不危险,麻木只是代表我们已经开始熟稔这样的爱情存在方式。危险在于,一旦这份“熟稔”深刻为“认可”或者“接受”,那爱情的本真面目与意义就将全然崩溃。于是,当面对寒郁新作《草木爱情》(《红豆》2016年第1期,《小说月报》2016年第3期转载)时,不禁让人萌发出一阵返璞归真的欣喜。《草木爱情》的情节并不复杂,概言之,它既是献给祖辈式爱情的一曲颂歌,也是献给纯挚爱情的一曲挽歌。寒郁在创作谈中自言,“《草木爱情》写了什么呢,无非是选了一对有些代表性的祖辈,以他们稍微主动抗争的结合,来反映那广大的乡村夫妻的生活场景。年轻人总是看不上祖辈们的婚姻方式,觉得被动、土气、平庸,而他们却也缝缝补补妥妥帖帖地厮守一生”。小说以“我”的口吻,详尽地叙述了祖父与祖母相识,相知,相恋,相爱,相伴,相守的一生,有懵懂,有抗争,有隐忍,有坚守。文中出现的几处时间节点:“那一年他才七岁,她四岁”、“那一年,他二十一岁,她十八岁”、“那年她二十岁,他二十三岁”、“这一年,他八十一岁,她七十八岁”,恰如时间链条上的卡扣,将祖父母一生的爱恋不断推进、拧牢。小说语言平实,叙述平缓,在这样一个习惯以激烈的言辞、狂烈的个性、畸形的情爱、横流的物欲来刺激读者的时代,寒郁的小说确实带有别样的温度。蔡东在评价寒郁的小说时,说:“寒郁的小说,慢,沉静,有诗味。”可谓一语道出此中真意。

文珍新作《牧者》(《人民文学》2016年第4期)以“师生恋”这一颇为敏感的话题为切入点,写出了主人公徐冰与孙平在现实身份阻隔之下的情感游离和命运思索。研究生徐冰入学后随大流地选修了副教授孙平的课程,并逐渐被孙平深深吸引,她开始“提前了半小时去占座”,“课后找来了所有他的书来读”,朦胧的爱意在这些微小的举动之中悄然滋生。但二人之间始终存在着坚硬的距离,首先是年龄,徐冰和孙平的年龄相差七岁,“她认识他后好像一直在拼了命逾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七年”。其次是身份,校内一师一生,微妙且尴尬;校外一个家有妻儿,一个孤身一人,孙平在给徐冰的短信中特意强调“我太太和孩子”则更强调着这段距离的遥不可及。文珍善于将繁复的思绪寄寓在微小的细节之中,耐人寻味。《牧者》的题记写道“我好奇的事情就在于人在何等情况之下动心起念”,文中与之辉映的是徐冰与孙平相识的教室门牌号为“104”,即“一动死”,在这样的设置中,“104”成为了冥冥中的谶语,预示着徐冰与孙平之间定然无果可寻。另外,小说以“牧者”为题,带有着宗教与神旨的意味。在经文中,将耶和华描写为牧者,将民众描写为羊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牧者在狭义层面指牧师,广义层面指传道人,信徒属于被浇灌的羊群,牧者则是传递上帝知识的一群人。文末描写徐冰与孙平最后的会面,“黑暗里她静静面朝她的牧者”,直接将孙平指称为徐冰的牧者。面对牧者,惟有仰视,本以为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却也是离现实最远的地方。

生活中一直坚守的,即使本是个错误的导向,个体也会执念地、自欺欺人地选择无视,倘若没有合适的契机,永远也不会幻灭。周李立近作《东海,东海》(《芒种》2016年第1期,《小说月报》2016年第4期转载)就为姐妹二人提供了一个契机,踏上一次幻灭之旅。“我”是表姐在北京惟一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我和她的现实生活并无牵涉——我们都很珍惜这种了无干涉的隔阂状态,避免去知晓对方世界里那些让人心痛的不堪”。国庆节一次结伴旅行,让本无交集的二人发生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的互侵,表姐与“我”被囊括进同一辆轿车,这样“紧密无间”的设置更让二人的格格不入无限放大。表姐对于物质的追求近乎痴迷,她通过“精心修饰的发型,还有无数次美容积累出的美容院VIP资格”消弭着时间在身体上的印记,“她熟谙各种品牌,从皮包、首饰到汽车”,对胸前出自施华洛世奇的挂坠珍爱有加,不时紧握手心。表姐的形象已经成为移动的标签,她作为人的存在价值渐然消退,而物质对于她生存的意义却在肆意滋生。她紧握材质其实与“水晶大世界”里的货品无差的挂坠,不愿接受人生信条顷刻幻灭的悲痛,文末“想起来好没意思啊,原来跟玻璃的成分是一样的”,一语道出了表姐的残败心境。“我”与表姐截然不同,我排斥物欲,排斥外界的任何摄入,希冀通过与外界绝缘守护住一份真实。“我有轻度的近视,又不戴眼镜”,只为让自己与世界存在朦胧的距离。“我拒绝老师和同学们的善意,在他们试图进入我的世界的时候,表示坚定地拒绝”,排斥成为“我”一贯的姿态,“我”恐惧虚假,“我有时会把自己的悲观怪罪于我妈妈和表姐,她们的经历让我幻灭——这世上最美好的亲情与爱情、最美丽的青春和年华,都是虚假的”。表姐的追逐与“我”的坚守都在旅行之后全然幻灭。文末周李立写道,“现实与目的从来都不会一致”,但我们终究要有所追逐,有所坚守,在生活的种种契机之中,触抵平凡中蕴着的生活的真实底质。

猜你喜欢
王丽丽南门徐冰
南门立木
徐冰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Theorems of Almost Periodic Solution in Shifts δ±on Time Scales
The Classi6cation of Inappropriate Diction in the English Descriptions
精明的算计
一双特别的鞋子
做生肖鸡
女生大闹校长室:把妈妈还给我
丹阳市南门幼儿园的校舍改造
徐冰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