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英
摘 要目前在我国品德课中,生成性课程资源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在课程实现中动态生成的,具有动态生成性、主体依附性和价值内隐性等特点。探讨生成性课程资源有利于提高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品德课 德育 生成性课程资源
德育指引着我国素质教育前进的方向,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资源是德育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是目前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如何及时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并由此开展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无疑是品德课教师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
—、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意识
学校的德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而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课程资源。在如今信息多元化社会中,单纯的教材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它虽然为德育提供理论支持,但由于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强化品德课课堂教学的生成意识,既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很多教师都不会充分利用这种生成性课程资源,甚至对其持排斥态度。原因是教师不能很好地应对这样的“节外生枝”情况,从心理上感觉很麻烦,而且控制这种“节外生枝”情况不容易维持课堂秩序。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全新教育理念颠覆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使教师开始关注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强调民主性,从而对课堂教学中随机出现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并加以利用。课堂教学是德育最直接的途径,而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能够使德育效果事半功倍,所以面对德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做的不是否定它、打压它,而是要以正面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而且要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涉及德育的有关信息,利用这样的生成性课程资源结合教材本身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德育效果内化。
二、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时机
将课堂中学生“节外生枝”的情况转化为生成性课程资源,关键是要把握好生成时机。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智慧,而且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互动,在最合适的时间生成课程资源。
在一次以“诚实”为主题的德育课上,有学生提出“在当今社会中诚实会让人吃亏”的观点,他的观点虽然与本次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背道而驰的,但也能代表少数人的观点。如果教师选择正面驳斥甚至是无视,并不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抓住这次“意外事件”的时机,将它变成生成性课程资源来辅助课堂教学。当学生提出以上观点时,教师首先对其进行表扬,肯定其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的勇气。其次,教师询问为什么会认为“诚实会让人吃亏”。该学生回答道:“在家里我把花瓶打碎了。我承认了错误,可我爸还是把我教训了一顿。”该名学生的回答引起了很多学生的情感共鸣,很多学生纷纷讲述了自己诚实反而吃亏的事情。由于得到很多人的情感共鸣,这种生成性课程资源的范围得以最大化,而这也是教师抓住生成的最佳时机。教师首先肯定生活中肯定会出现“诚实会让人吃亏”的现象,从心理上去接近学生;然后从正面角度讲解诚实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义,其中引用了像郭守义这样的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来说明诚实的重要性,从而不仅消除了学生错误的道德理念,而且借助此次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进一步强化了诚实这一主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与课堂主题相反的意见,这是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如若教师弃而不管,就失去了教育教学的一个极为宝贵的契机和一种十分有效的资源。因此,面对这样的课堂“突发事件”,教师要做到冷静思考,并把握好生成时机,将其变成一种有效的课堂辅助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德育的课堂教学中临乱不慌,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生成的前提是充分预设
德育课堂教学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生成的资源,不过,充分的预设依然是课堂生成的前提与基础。事实上,要把握生成性课程资源,除了要把握好时机,充足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事先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对未来的各种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通过各种措施生成课程资源。
例如,在进行主题为“珍惜父母的爱”的德育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预设,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想出对策,使其生成为辅助性的课程资源。因为这堂课的主基调是父母的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父母伟大的爱,在接受父母爱的同时要学会尊重父母、爱护父母,从而内化孝道以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上课之前,教师要预设学生中间可能会出现不理解父母的爱甚至是憎恨父母的观点,产生生成性问题,此时教师要做到对有可能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分类。例如将学生感觉父母不能满足自己要求的问题归为一类,将父母有时批评教训甚至打学生的问题归为一类等。针对每一类问题教师要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使其生成为课程资源。针对学生感觉父母不能满足自己要求这一类问题,教师从正面进行引导,以学生身边的案例来讲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付出,从而认识到自己一些要求的无理性,进而真正理解父母。针对父母有时批评教训甚至打学生这一类问题,教师则可以讲述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打骂的经历,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后以过来人的身份重新看待当时自己被父母打的经历,认识到父母当时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自己着想。老师这样是以学生前辈的身份来讲述自己的观点,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父母的教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一下,自己的孩子犯错时会怎么办,让学生从父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理解父母。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德育课堂教学之前,有必要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充分预设,预测出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针对每种情况教师要事先想好相应的对策使其生成为辅助性的课程资源。
由此可见,“预设”与“生成”不是矛盾相斥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预设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成,而每一次生成又都是下一次预设的基础。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要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也才能在预设的基础上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才能有效地处理好生成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充分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并据此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
在品德课堂上,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思想以及需要进行充分了解,并且要充分预设课堂中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及时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并由此开展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2] 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2006(6).
[3] 展慧玲.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