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师备课过程的思考与建议

2016-08-02 13:42王秀芹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议小学语文

王秀芹

摘 要:教师作为日常教学的实践者,其备课理念直接影响着备课行为,继而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和学生发展的程度产生影响。针对小学语文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备课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过程;建议

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达着教师的创新思想,体现着教师全新的教学观。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讲究备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艺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对小学语文名师们备课过程的深入探析,寻觅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备课的路径。

1 树立正确的备课理念

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备课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之一。教师的备课理念支配着其备课行为,一个从来不愿意认真备课的教师,是永远不会成为优秀教师的。如果教师有正确的备课理念,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力,都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努力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生活化”,教学活动也必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

语文教师要学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备课,如平时报纸、杂志中好的文章,可以剪下来进行分类整理,听讲座时的精彩故事可以记录下来,外出旅游时搜集照片和富有特色的纪念品等等。当这些生活中所见所闻找到契合点运用到课堂教学后,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自觉感受生活。

語文教师教什么?——语文教师教“底蕴”,而一个人的底蕴来自于广泛的阅读,著名语文教师王崧舟在《诗意语文》中回答到。所以,语文教师要做一个读书人,在孜孜不倦的读书过程中提升自身素养和知识储备。教师既读教育专业书籍、文学名著,也读报刊杂志、儿童文学,既可边读别写、有所感悟,也可粗略浏览、知其大概。语文教师通过博览群书,不断更新积累知识充实自我,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读书看起来和备好一节节课没有联系,其实,它是备好课的坚实基础。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过程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里的“学生”不是宽泛概念上的学生,而是具体的“一个班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教学对象的确定性及其固有的独特性,都决定了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

在教育过程中,作为课堂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如果我们想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就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也就是我们在备课时要全面解读学生状况。

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在传授新知识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其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上存在差异化发展,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 在备课时, 我们不妨当一回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多想想学生会提出些什么样的问题, 应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我们预先备个教案即“预设教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胸中有学生,有备而无患”。

2、关注学生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使学生达到乐于学习的状态,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是了解学生的前提,也是了解学生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思考教学目标如何教,也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也要进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努力形成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习惯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在教学这一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为了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可以让学生预习时搜集相关资料,自己制作教学用具,自己设计教学方法等等,还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探索精神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 创造性地解读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教育素养》中说:“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是教师素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中介。叶圣陶有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学。教材本身仅仅是“材料”,要使其充分发挥价值则需要教师去用好这个“材”。

1、进行深式挖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而钻研教材亦是如此。

教师一方面需要深入、透彻的解读文本,从阅读者角度、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来分析文本,尽量全面的接收作者通过文本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另一方面要跳出教材,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任何文本都有两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学习它,不仅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知道作者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教师要在反复朗读和吟诵中走进作者,体会其中隐藏的鲜活的思想情感,要在逐字逐句品析文本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抓住课文主线和“题眼”,即文章的结构线和情感线,分析透彻课文的中心思想,锁定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提倡宽度解读

教师文本解读的宽度与深度紧密相连。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了解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也要注意与前后两册教材的联系。有关某方面的课文,已经学过了哪些,与将要学习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在教学时做到重点突出,瞻前顾后。再者,查阅相关资料查找资料辅助对文本的理解,拓宽自己的视野。对于解读教材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字,都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弄清楚。最后,运用互联网收集本课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名师经典案例,广采众长并加以灵活应用,备出自己的特色。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着力要钻研领悟的。一个连教材内容都不熟悉的教师是不会上好一节课的。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走进教材,在走进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从而创造性的解读教材,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闫士果.《小学语文备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策略》[J].学周刊,2014.29

[2]尹晓新.《小学语文教师备课现状及对策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建议小学语文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