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中的问题探析

2016-08-02 12:10姜楠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就业服务网络建设高职院校

姜楠

摘 要: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针对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机制和就业网络平台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构建权责明确、健全协调的就业服务机制;优化就业网络平台建设,拓展就业服务渠道。

关键词:就业服务;高职院校;网络建设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学生就业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14Y078)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连续攀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服务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持续的就业服务,使得学生无法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不够完善,往往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指导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断加大投入,例如普遍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各个院(系)也有专职人员和教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導和服务,但各个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相互配合支持的就业服务运行机制。就业指导中心和各个院(系)往往各行其是,导致信息沟通不及时、情况反馈不全面、资源利用不充分、人员调配不合理的现象,难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例如在联系引入企业等用人单位招聘时,甚至是招待其招聘工作人员的问题上,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专业院(系)如果没有协调一致,就会对毕业生的就业招聘工作带来困扰,这种困扰可能每年就业季都会出现。对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收集反馈,缺乏长期有效跟踪,没有相关的就业预测机制,对于历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变化缺乏分析和了解,难以对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不健全的就业服务机制还会导致缺乏中介咨询机构的配合与补充,校内的就业指导并非全能,还需要引入众多专业的中介咨询机构为毕业生提供服务,需要投入更多的协调和组织。学者程克坚认为,高校多元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需要全程化、全员化与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对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服务或者是就业率的统计,更重要的是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长效的指导机制。这就需要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专业院(系)形成合力,调动更多的工作人员和指导教师相互配合地参与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

(二)就业网络平台建设严重落后

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不断拓展必须借助于网络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优势,就业服务领域的网络平台建设能充分调动政府、高校和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资源,发挥宏观调控、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作用。网上求职和招聘正在成为个人择业的重要途径,网络能满足大学生就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同时实现资源共享、个性化辅导与咨询等。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网络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各个院校自己建设的就业服务网站,有的虽然网站页面精美但栏目内容空缺,有的长期没有及时更新资料,有的发布求职与招聘信息不及时,有的仅发布就业信息和政策、其他诸如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与咨询等缺失,也有部分院校通过链接中国公共招聘网为学生补充信息,但本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尤其是许多院校不仅平时即便是毕业季依然缺乏为学生与学校、用人单位之间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仍然依靠电话短信等单线联系,或者师生通过QQ和微信联系。就业网络平台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

2 就业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构建权责明确、健全协调的就业服务机制

为了就业服务工作的良性发展和有序推进,高职院校需要构建更加高效、人性化的就业服务机制。重点是理顺专业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的关系,虽然相互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统筹全校就业服务的事务性工作,教务处负责全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专业院(系)和其他部门配合或执行。就业指导中心专职人员、各院(系)联络员、专业教师、系部辅导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任务分解、分级管理、责任落实。

同时需要对就业指导工作给予充分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和专职人员配备,充分调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研室、团学组织等的力量和智慧“全员化”地投入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来。专业院(系)和教学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和支持,才能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还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就业指导内容,实现广泛性的就业教育。专业院(系)负责人和辅导员对指导中心的支持和协助,有利于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就业情况跟踪反馈和企业进校园招聘等具体就业指导活动的开展。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协调一致,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多样的就业服务,例如就业门诊、就业辅导、就业热线、就业报告和特色专题教育活动等需要很多部门甚至校外机构的合作完成。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还应当与市场接轨,顺应现代市场需求,高职院校更需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创新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同企业及社会机构合作,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就业反馈机制并逐步完善。可以委托第三方教育管理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进行毕业生数据分析,提供专业客观的分析报告。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对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适应能力以及整体素质方面的表现情况,结合课程教育实践进行总结思考,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进专业课程设置,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提供依据,进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对诸如法律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和帮困服务等工作形成有序的运作程序,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就业指导工作评价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奖惩制度。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率,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优化网络平台建设,拓展就业服务渠道

当前社会几乎人人都是网民,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信息网络成为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应当构建与时俱进的就业信息网络,可以开设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当然校园就业服务网站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设立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招聘信息、职业资源库等栏目,还可以设立就业论坛、网络学习、咨询答疑、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创新创业等网站栏目。并将该网络建成为一个互动平台,成为毕业生应聘岗位、用人单位聘用人才、学校推荐毕业生的有效渠道。高校可通过相关网站链接和网络平台建设,既提供招聘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详细资料给学生比较分析,也提供毕业生求职信息和学历查询网络系统给用人单位查看和比较选择。高校可以与政府主管就业部门、各地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链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确保学生、用人单位等相关部门和人员有效访问交流。在保障就业信息真实性、就业信息获取及时性的前提下,积极打造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参与的网络交流平台,克服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全面的弊端。除了发布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等基本功能,就业网络平台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人员数量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可以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人员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资格,利用就业网络平台开展“一对一”的个体咨询服务;还可以购买专业咨询公司的个体咨询业务,优化学校就业指导个体咨询服务的形式及质量。就业网络平台可以弥补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的不足,延伸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形式。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获得海量的专业的视频等学习资源。就业网络平台可以极大地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内容和功能,实现个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浅析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5年6月第6期83-85

[2]宋姣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年8月第15期245

[3]徐玉珍.浅析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5年6月第6期83-85

猜你喜欢
就业服务网络建设高职院校
构建与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交通运输行政处罚路政案件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的需求因素分析
浅析TD—LTE网络性能干扰因素及防治对策
需求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云端资源网站在《交互媒体制作》项目化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问题的探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