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海洋贸易研究述评

2016-08-02 12:10聂文静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明代

摘 要:研究明代海洋贸易对于进一步认识明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明代的海洋贸易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明王朝的国家贸易政策、制度和机构方面,主要包括海禁政策、隆庆开关、市舶制度、朝贡贸易、海关税制演进、外贸立法、贸易机构和人员设置等方面的研究;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方面,主要包括贸易进出口产品、贸易口岸、贸易目标地区等方面的研究;明代海外贸易的影响方面,主要包括白银流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资本主义萌芽、海外移民与物种传播等方面。在分析和归纳了当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当前研究进行评述,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促进对明代海洋贸易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明代;海洋贸易;研究述评

1 明代的国家贸易政策、制度和机构

(一)贸易政策

1.海禁政策

明朝建立初期,为抵御倭寇,维护海疆稳定,统治者制订了海禁政策。安峰[1]以时间为序,分明前期、明中期、明后期三个阶段对明代海禁政策进行论述:明代前期(洪武—永乐)是海禁政策的确立时期,明代中期(洪熙—嘉靖)的海禁政策的发展时期,明后期(隆庆—崇祯)是海禁政策的松动时期。晁中辰[2]研究认为,明代禁止的范围仅限于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实质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陈学文[3]研究认为明代海禁最严格的时期也是倭寇最猖獗的时期,海禁政策松动的时期匪患也相应较少,倭寇之患在一定程度上是海禁政策抑制了正常的贸易需求。张绪庆[4]以海上走私活动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认为明宣德以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走私贸易,其贯穿于整个明中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起来,在明嘉靖时期,成为了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它是明朝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海禁政策相冲突的产物。黄挺指出受海禁影响,潮州社会自正德嘉靖年间发生极大变化,对明代潮州的社会状况、经济结构,乃至文化风俗等等方面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卢平分析了明代对外政策影响下福建海外贸易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及其特点。李未醉、李魁海认为海禁严重影响中暹经贸关系,弛禁后其得到迅速发展。

2.“隆庆开关”

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这是明代对于民间私人海上对外贸易的一次重大的政策变革。许多学者对“隆庆开关”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王丹认为“隆庆开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施瀚文认为“隆庆开关”只是政策和制度上的这种局部的和有限度的调整,仍有着诸多管理和限制,开放的月港也只是一处小港口,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至此毕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只要遵守政府的管理限制,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就被视为合法经营。隆庆开放使民间私人海外贸易摆脱了走私非法境地,开始有条件地公开进行和较为正常地发展,并迅速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贸易制度机构

1.市舶制度

市舶制度发源于隋唐,确立于宋代。朱元璋在即位的前一年(吴元年1367年),在太仓黄渡设立了市舶提举司,俗称“六国码头”。洪武三年二月(1370年),因太倉离南京太近,“海夷狡诈无常,迫近京师,或行窥伺,遂罢不设”。张振认为,撤销太仓市舶司的原因是基于新生政权安全的考虑,将海外贸易由行政机构管理转为军事机关管理,原来正常的贸易活动并未被禁止。

到了明成祖时期,明朝国力有所恢复,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大力招徕海外诸国入明朝贡贸易,恢复了宁波、泉州、广州三处市舶司,永乐六年(1408年)六月,又在刚刚平定的安南,设立了交趾市舶司。陈尚胜研究认为明代统治者在“海禁”祖训的体制下,对恢复和发展市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包括增加了市舶司的数量,扩大市舶司的权限,整顿对市舶司的管理,裁撤市舶宦官由海道副使兼领市舶事务,对海外贸易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也有不同的观点,李金明则认为,明代的市舶制度与宋元时期具有显著的不同,已经成为明朝统治者实行海禁、扼杀海上私人贸易、对外贸实行控制和垄断的工具,因此不能把市舶司的设置看成是海外贸易的发展,否则就无法解释明代后期海禁部分开放,准许私人出海贸易后,市舶司反而被停罢或者职能上发生转变。

2.朝贡贸易

在“海禁”的条件下,国家官方垄断海上对外贸易,形成了来自海上的朝贡贸易制度。赵轶峰研究认为朝贡制度下的官方贸易机制,主要体现出当时中国并非孤立立国,进一步指出明代中国不是封闭的社会,应归纳为有限开放的社会,这种有限开放性是当时中国帝制农商社会基本特质在对外关系方面合乎逻辑的体现。魏华仙从机构设置的角度出发,研究认为为了适应朝贡贸易的需要,明代政府专门设立了会同馆,对于贡使从吃、喝、穿、住到看病、交易等方面给予照顾,以体现天朝大国“怀柔远人”,其目的是彼此相安。同时明朝统治者也对海外诸国朝贡贸易作出了限制,采取封闭自守政策,从而妨碍了中国人对海外世界的认识。戚畅从“海禁”和朝贡贸易的关系出发,归纳出当前研究中关于二者关系的两个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实施朝贡贸易与海禁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持这类观点的学者并没有将朝贡贸易和海禁联系起来详加分析。第二种观点认为明代朝贡贸易政策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配合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从这个角度来说,朝贡贸易只是明王朝海禁政策的补充。晁中辰在其研究中也特别指出,朝贡贸易的实质是明廷推行海禁政策的一部分。

3.海关税制演进

明代对于海外贸易的税收征收标准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晁中辰研究发现:明朝初年设市舶司,后设督饷馆,实际上是近代海关的前身。随着西方势力的东渐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明朝海关从无税到有税,从实物税到货币税,不仅反映了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而且反映了典型的封建性海关向近代海关的过渡。

4.外贸立法

无论是官方的朝贡贸易还是私人海外贸易的开展,都需要制度和规范,逐步形成了明代外贸法律体系。张振通过研究明代市舶立法认为,明朝的市舶立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朝贡贸易部分、以严禁私人海外贸易为核心的海禁部分以及中后期有限度的开放私人海外贸易的部分。其立法体系可分为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两大部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凌文峰的研究将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主要分为三块,即外贸经营主体管理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法,进出口货物交易管理法。并从中总结出了明前期外贸法的不稳定性、不平等性的特点。郭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明王朝外贸政策的阶段性,将明代的外贸法归结为朝贡贸易制度、市舶司制度、海禁政策和明代后期的饷税制度。

5.贸易机构和人员设置

明代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不断地发展演化。从市舶司到设立的督饷馆,反映出了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上层建筑设置的不断调整。牙行是明代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中介机构,高叶华研究发现,明代对外贸易过程中其主导地位的是官牙,官牙对海外贸易的垄断使明朝政府从中获取了高额利润。但这种行政管理权和经营管理权集于一身的管理模式,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明代为适应朝贡贸易需要,还设立了商务服务机构会同馆,负责为外来客商提供各类服务。张云飞研究认为,明代会同馆的设置,促进了明朝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也促进了明代的海外贸易,有利于明朝政权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它还有助于增进周边地区对明朝礼仪文化的了解等。但是明朝会同馆设置的局限性,它由于受当时明朝对外政策的影响,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 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一)贸易主要出口产品与舶来品

1.主要出口产品

一些学者的研究特别关注明代海外贸易中的商品。明代出口的产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朱鹏认为明代前期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主要以丝绸贸易来实现并一直保持出口优势,通过明代至清前期广东丝绸贸易的品种、范围、规模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海上丝绸贸易对广东社会的影响及其自身的不足。许艳青分析了朝贡贸易和私人贸易中、以及殖民者东来后的金属贸易情况,以此揭示明代中国以金属商品为媒介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及贸易影响。叶文程认为,郑和下西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明代对西方的瓷器贸易。章传政重点研究了明代我国茶叶的外销问题。郑丽虹认为“苏式”工艺依托海外贸易对日本等国家产生深刻影响,同时相互交融获得自身进步。

2.主要进口产品

明代进口商品的种类也较为丰富。刘军研究认为,明代进口的产品主要有香料、兵器和铜矿石等。其中作为消费品的香料的进口,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严小青、惠富平分析了郑和下西洋背后香料需求的动因及香料朝贡贸易的影响。李曰强 指出明代中国在东亚贸易中大量进口胡椒,使胡椒由奢侈品变为日常用品。

(二)主要贸易口岸

明代海外贸易所依托的港口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针对这些明代主要港口的研究也比较多。陈自强研究了明代最早的正式对外开放的港口月港,研究了其贸易航线、商品内容和商人结构,并认为漳州月港是我国明代东南沿地区海外贸易的中心。徐晓望从东南沿海港口发展的历程为切入点,考证出了月港、安平港以及厦门港相继崛起的过程。魏献策也是基于这一视角,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了福州港兴起并取代日渐衰落的泉州港的原因。王慕民 从朝贡贸易与民间贸易两个方面论证宁波在明代海外贸易中的地位,并分析了两种类型的贸易发生转换的原因,指出海禁政策与明代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矛盾加剧引发了嘉靖“大倭乱”。有谢必震、李金明王元林考证了明代广东贡舶贸易港的位置。王慕民研究了双屿港在明代海上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并考证出双屿港的具体位置应在舟山六横岛西侧。陈明德从经济、地理位置、商人构成以及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市舶司由泉州移向福州的原因及影响。李庆新指出屯门地区是明代广东海上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域,在明代形成了“南头体制”。乐承耀揭示了在明朝政府轮番实行“通”和“禁”的政策使宁波海外贸易受挫的情形下,宁波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私纵民间海外贸易和与商人权钱交易的史实。周莉萍认为浙江在明代初期海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朝贸易、中国与南洋诸国贸易起了重要作用。刘强、王元林、刘强重点研究了明代潮州地区海外贸易的基本状况。

(三)海外贸易主要目标地区

从整体角度考察明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外贸易的研究主要有:和洪勇通过研究明代时期对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论述了明朝前期对东南亚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开放措施。汤开建、彭蕙研究了明代中国与爪哇满者伯夷王朝之间的贸易交往及其经济文化影响。赵中男、于虹 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宣德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朝贡贸易。高艳林论述了中朝两国长期的贸易联系和互相了解情状。田渝分析了明代中国与暹罗的贸易,认为明代中暹之间的贸易具有朝贡与自由贸易并存的特点。李曰强 分析了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贸易,认为明代前期以朝贡贸易为主,到了后期则以私人海外贸易为主,这加速了明代白银的流入和白银货币化进程。何瑞军研究了明代中日之间朝贡贸易发展状况。石坚平则重点探讨卷入世界贸易体系之后的中菲贸易所呈现出了其不平衡和不稳定特点。

3 明代海外贸易的影响

明代正值欧洲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对亚洲积极殖民扩张和贸易的时代,欧洲殖民扩张加强了全球经济联系,也拖动中国深深卷入了全球性贸易体系之中,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白银流入与银本位制

梅新育認为明代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明代中期贸易顺差和套汇使大量白银流入,为建立白银本位制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马崇坤研究了中日之间的茶叶贸易,带来的茶文化的交流。刘玉静从农业发展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明代海外贸易过程中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邹云保以菲律宾为例,研究了明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贸易往来过程中的文化交流。张廷茂以明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澳门为研究视角,研究了明代海商贸易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王冬青探讨了西方人在明代朝贡贸易体系下入华策略的调整和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明代海上对外贸易开展的过程,也是西方宗教积极向海外扩张的过程,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王薇研究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国情的调查,使西方对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谭雅昕以利玛窦为例,研究了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跨文化传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同时,中国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也在积极向外传播,对西方的文学艺术和审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資本主义萌芽

明代海外贸易的开展,在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中,催生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唐力行以明代徽州海商为对象展开研究,认为嘉隆年间的“倭寇”不同于万历年间的真正倭寇,所谓倭寇海盗实际上是不顾封建地主阶级的海禁,出海从事正常贸易的无以为生的农民、市民及各阶层的人民。“倭寇海盗”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生长的重要体现。晁中辰分析了明代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对于私人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作用。晁中辰研究了隆庆开放后与中国资本萌芽的关系,认为隆庆开放后,私人海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海外市场得到拓展,白银流入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催生资本主义雇佣生产关系。

(四)海外移民与物种传播

海外贸易促进了人口的跨国流动和物种的传播。李金明阐述了由于明代后期月港部分弛禁,私人贸易发展而形成一股海外移民浪潮。郭丽珍研究认为明代后期南洋华侨在中国海商、南洋土著和欧洲殖民者之间的贸易中充当中介,而这个群体的壮大也与明代海外贸易发展密切相关。刘重日指出自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打破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传统格局,促进澳门繁荣和明中后期海外贸易发展。

明代也是海外物种传入中国的重要时期。王双怀研究发现明代中后期,华南地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这种情况下,海外的一些作物也逐渐传入华南。明代从海外引入华南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番薯和花生。这些作物的引进,是华南农业史上的大事,对华南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并进一步影响到整个中国农业。黄福铭具体研究了明代番薯传入中国并扩大种植的过程,以及产生的重要影响。曹玲研究了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学者对于明代海上对外贸易的研究比较全面,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所涉及,取得了一些列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研究思路与渠道单一,研究只结合我国的相关历史资料,并未结合外国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重视对出口的研究,对进口的研究较少,比如在对明代进出口商品的研究中,对出口产品的研究较多,对进口产品的研究较少;第三,对于明代海上对外贸易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很多研究只停留在浅层次,研究的视角单一;第四,对明代海上对外贸易目标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周边地区,而且这些地区都是朝贡贸易与私人贸易并存,而对与西方的海上贸易研究较少,也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 安峰. 明代海禁政策研究[D]. 山东大学, 2008.

[2] 晁中辰. 论明代海禁政策的确立及其演变[A]. 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 1987.

[3] 陈学文. 明代的海禁与倭寇[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3(01).

[4] 张绪庆. 试论明中期的海外走私贸易[D]. 云南师范大学, 2007.

作者简介

聂文静(1989-),女,山东滨州人,中国海洋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中国史。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明代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