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
【摘 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有段关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的顺口溜:“张果老,倒骑驴,渔鼓、简板抱怀里。”一般认为,渔鼓、简板是道教说唱道情时的原始打击乐器,其实不然,另有典故。
【关键词】陇剧;渔鼓;简板
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90-01
渔鼓,据《大辞海》(宗教卷)中“暗八仙”一条中记载:“……而是以其持法宝象征故名……鱼鼓(张果老)。”看起来,张果老所执的渔鼓原是道教的法宝之一,就是如藏传佛教的法鼓、法号一样,具是法宝。
渔鼓,亦称“道筒”、“竹琴”(四川称法),击乐器,长约六十五到一百厘米,筒底蒙以猪或羊的护心皮,奏时,左臂坚抱,右手击筒底,常与“筒板”合用,以伴奏“道情”(见《辞海》艺术分册·乐器)。而简板—击乐器,由两根长约六十五厘米的竹片合组成,用左手夹击发音,常与渔鼓合用,是曲艺“道情”、“渔鼓”的重要伴奏乐器(见《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元代,周紫芝在《论唱》里讲:“佛唱性、儒唱理、道唱情。”道情,是道教歌曲的一种形式,用于传经布道。游方道士则打道筒,唱道情,募化结缘道情形成于北宋年间。道情是什么时候才以渔鼓、简板作为伴奏乐器的?笔者查阅资料中记载:“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看起来最初是伴奏乐器而不是单纯的击打乐器,而且是道情独有与专用的伴奏乐器,至于后来民间道情演唱中的弦索、笛呐等乐器及打击乐(如水梆子、板鼓、大锣、小锣、镲等)是因后人为发展需要而置,近代流行在各地的道情不下数十余种,四川称“竹琴”、江西称“古文”等。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宗教”,“源于古代神仙信仰和方仙之术”(引自《大辞海·宗教卷·道教总论》)。从史料上看,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唱的“经韵”,例如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历代文人以道情作为战斗武器的大有人在,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船山的《愚古(渔鼓)词》,清代文学家郑板桥的道情等等。更有近代在陕甘宁边区中心的延安,也用道情的形式进行过街头革命宣传。
由最初渔鼓为道教的法宝,发展到道情独有的伴奏乐器,再发展到今天的陇剧具有特色的润色乐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如此特色乐器今天应如何发展呢?这给陇东道情,特别是依陇东道情发展起来的陇剧,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听老一辈陇剧人讲,渔鼓的制作不只是一节竹筒,而是用同样长的竹板经过加工,呈凹型,由几块竹板粘拼起来,然后外用层层布粘裹起来形成圆筒型,难怪四川称竹琴。又听老一辈陇剧人讲,20世纪60年代初,在当时的“双革运动”(技术革命、技术革新)中,陇剧团乐队有人试制过定音渔鼓,就是依长短、粗细的制作方法,分别给渔鼓定音,依据当时陇剧常用的调式(如D调、F调等),定调使用,如同定音鼓,这样就更科学些,只可惜这些由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差而未能坚持下去。
原先陇东道情的老艺人们演奏渔鼓时,不时地要喷口吐沫以湿润渔鼓的羊心皮再继续演奏。说也奇怪,经湿润的羊心皮奏出来的音效就是不一样,有一种类似润音泛起的感觉,可能是由于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干燥的缘故,当然,这样喷口吐沫既不雅观又不卫生,现改为备上一小罐水或以海绵蘸水用。
聪慧的陇东道情艺人们是如何利用渔鼓制造出不同的音响效果的呢?据1963年去环县挖掘陇东道情遗产的老一辈陇剧人讲,在观摩传统陇东道情戏中,有一折戏叫《大烟鬼》,剧情是讲一对夫妻,夫抽烟,家财抽尽、穷极潦倒,妻无奈,竟卖裤子为夫换取大烟,救夫命悬一线。艺人们巧对着渔鼓上口(不是蒙羊心护皮的击打面)在三至五公分处念白、唱,利用渔鼓筒的回音,听起来声音颤抖,有气无力,这大有即赴阴曹的念、唱,活脱脱展现了一个深受大烟毒害面临绝命声音形象。
剧种的区别是音乐、方言等,而音乐的演奏要靠乐器。作为新一代陇剧音乐人,应以研制发展陇剧特色乐器为己任。最近笔者偶然得到一张唱片,于一九五九年甘肃省戏曲剧院道情剧团赴北京参加国家十年大庆时在中央广播电台录制的,是陇剧先辈苏琴兰、王素绵演唱的,听音乐后觉得那时四弦领奏的音质和谐且音量特强,对比现在经反复研制的陇胡,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击乐方面,原陇东道情基本上沿用的是秦腔钩锣,记得陇剧六十年代不是像现在用的京锣,而是介乎于秦、京之间的一种锣。据已故陇剧指挥李波前辈讲,当时的苏州乐器厂已命名为陇锣,而陇锣是据当时陇剧团要求特制的,现在用的京锣似乎和陇剧的徵调不太和协,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发展的又一个课题。
总之,陇剧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剧种,作为今天新一代陇剧音乐人,更应有敢想、敢创精神,不断完善陇胡、陇锣,更重要的是研制定音渔鼓,因为这是陇剧独有的特色击打乐器。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定音渔鼓能列入世界击打乐器之列,作为中国创造的特色乐器,在世界乐器之林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