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皋千年闹花灯

2016-08-02 01:26李少武
志苑 2016年3期
关键词:花灯

●李少武/文

柘皋千年闹花灯

●李少武/文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镇自古商贾云集,繁华的商业必然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柘皋灯会起于宋朝,兴于清朝,繁荣在现代。据《续通鉴》《柘皋志》载,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柘皋之战”,这是南宋抗金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也被后世列入“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之一。在柘皋的胜利,柘皋镇及周边百姓用 “花灯”庆贺难得的胜利。

《柘皋志》载:“乾隆帝下江南,在庐州府见上巢北花灯(当时叫庐州北乡花灯),御赐柘皋为‘江南一枝花’。”清代志书有这样的记载:“柘皋镇舍家家酒,乐岁弦歌户户灯。”尤其到了民国初年,江淮放河灯传至柘皋,一到正月初一及十五,沿河户户放河灯,如天上银河般璀璨,繁星闪烁。柘皋境内群众历来有玩灯的传统。在太平盛世,每到春节、元宵节,有的村庄联合组织玩灯,先在座灯村庄试灯,后逐村玩。如外村庄“请灯”去热闹一翻,事先和玩灯村庄为首者联系好,确定日期、路线,晚上派人去接灯。灯进村时,户户燃放花炮,挂灯披红迎接,主灯(龙灯)挨家逐户地玩。收灯后,“请灯”村庄留下玩灯人招待烟、茶和丰盛的酒饭。

各村庄“出彩”的节目就到镇上与镇内各街、坊、巷“出彩”节目进行“会灯”比赛,玩灯、赛会达到高潮。

柘皋花灯以柘皋镇各街、坊出节目,同时向四周村庄辐射,每年从正月初三开始,十五日达到高潮。正月十五晚,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种类繁多的彩灯,街道路口高大的牌楼上,大放光明、瑰丽璀璨。男女老少倾城而动,争看花灯。

龙灯。滚龙用篾扎成,内点蜡烛,外帐纱布,分青、黄两色。一般每条龙由七、九、十一节组成,除龙尾外,全部连接在一起,每人各执一节,随龙头舞动。另一人手持珍珠灯一盏,上下挥动。戏引双龙,象征“二龙戏珠”,以示吉祥。龙身上下舞动,配以欢乐的锣鼓点,显得热烈欢快。

旧时民俗滚龙有三忌:忌白龙(主水灾);忌乌龙(主风灾);忌红龙(主火灾)。

彩龙又叫柴龙,柘皋镇、乡广泛流行。彩龙也是七、九、十一节组成,但各节以彩带连接在一起。龙头扎制最为考究,大多缀以各色彩纸、彩绘。头上多安上扎成约20公分长的小人,小人头下加泥坠,稍有振动,点头晃脑。人物有“福、禄、寿”三星,“童子拜观音”“八仙过海”等,人物形象各异,分列龙头两侧。龙下颚是活动的,能张能合,头上满缀小电珠,忽明忽灭,闪闪烁烁。龙嘴内含一红珠球,叫“喷珠”,用细铅丝红纱布制成,安在长竹竿上,能伸能缩。每节灯内点三支蜡烛,玩龙头的由两人轮流替换,两旁各有一人手持云灯烘托,舞动起来,宛如彩龙腾云。彩龙舞动慢于滚龙,只是时仰时浮,左右摆动。用抬鼓,大筛锣伴奏。

狮舞。每组由一对狮子组成。每只狮子是两人协同表演,配合默契。一人在中间持红球,引导双狮上下翻腾、爬滚、直立、跳跃、高空接彩。场地中间栽一根4米多高的杆子,上悬彩红,边上垒起三层大方桌,狮子必须逐级上爬,爬至最上层后,直立把“彩”接下,再逐级下来,非常惊险。舞狮时由火把、牌灯及打击乐器前引,用大鼓敲击指挥乐队起落伴奏,气势雄浑,深受群众喜爱。

车上轿。一般有两人表演,轿内由女演员扮贵妇人,雍容华贵。车前扎两只小脚,用罗裙遮盖,活像一位贵妇人端坐车上,其实是演员用自己的脚在行走。后面有个男丑推车。女角以唱为主,男丑多说白调笑,唱调及伴奏乐器和“旱地行舟”相仿。

旱地行舟。又名玩花船。灯呈船形,船舱扎成花轿,由四人表演。舱内有两位青年女子,船外是一对老 “夫妻”(俗称骚达子);另一种由五人表演,舱内是白娘子和小青,许仙在船外;船外是一男一女两个丑角 (现已逐渐演变为两个小姑娘划船),旱地行舟表演形式上是歌舞结合,动作文雅舒缓,唱腔一般是 “孟姜女”“李玉莲”“剪子姑”“卖油郎”等民间小调,伴奏乐器以二胡、笛子为主。

鱼灯。一般是8只灯为一组,灯扎成红鲤鱼状,一人扛一只,来往穿梭变成各种队形。传统有“戏水”“跳龙门”“靠埂”等各项动作,摹拟鲤鱼在水中的生活动态。

莲相。演员多人,每人手持一根四尺左右长的竹杆,竹杆上挖出节节长孔,每节穿上几个铜钱,缀以红绒线,一碰竹杆便发出“呛、呛”的声音。演员表演边舞边用莲相碰撞身体不同部位,边说出节奏明快的顺口溜。好懂易演,道具简单易制,很受群众欢迎。

蚌舞。又叫歪歪精,由一盛装女演员夹在两片活动的蚌壳中间,外有一渔翁做出持网捕蚌姿式,配合蚌精做出各种优美动作,辅以小调和胡琴、笛子伴奏。

五马盘槽。一般由5个男孩扮演。每人胸前系一个纸扎马头,身后系一个纸扎马腚。表演者头上写“英雄路子”,头顶缀一个红绒球,十分英俊威武。表演时边唱边舞,五马穿花,变换各种队形。唱调叫“五马盘槽”调。

土擂子。灯扎制成长形独轮车,由一男一女表演。有“上坡”“下坡”“过桥”“过揆”等动作。象征丰收后丈夫推车送妻子回娘家时的喜悦心情,动作诙谐,颇具乡土气息。

花挑。男女集体表演。每人肩挑 (用软竹扁担)两只花篮形彩灯,边唱边穿梭走成各种队形。

高跷。技术性较强。用两根木棍,按上脚搭,表演时可将两腿绑在木棍上行走。扮成各种人物。如“西游记”“白蛇传”上主要人物,边走边唱。高跷高度视具体情况变动,但最低不得低于一尺。

花棍。红木棍上缠以彩条。表演者共8人,各人手持一根彩棍,互相对敲,边舞边唱,节奏明快。

柘皋最热闹的要算城隍出会,柘皋城隍出会有一段历史掌故。

楚汉相争时,汉刘邦被围于荥阳,楚军四面攻甚急,刘邦多次突围不成。但援军不至,粮秣又断,已陷绝境。大将纪信献上一计:“愿衣王服,乘王驾,诈称汉王,代为出城诳楚。”刘邦从其计,率数十骑微服夜出西门,遁走成皋,因而得脱。纪信则被楚王烧死,刘邦灭楚后,追封纪信为“升福大帝”,并昭示天下:凡有皋字地名的地方,都要为纪信建庙,以慰忠烈。柘皋城隍即汉大将纪信的化身偶象,故称“升福大帝”出巡。

出会第一天烧“到香”,镇上家家挂灯笼,全镇十三坊各自组成文艺班子,有古朴典雅的,也有滑稽逗乐的。有车上轿、歪歪精、花挑子、旱地行舟、各色鱼灯、莲相花棍、高跷、五马盘槽、平台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其中最为突出的节目要算“平台”了,每架平台挑选出6名10岁左右的儿童,扮成传统折子戏中的各种人物,两人站在平台迎面两旁,叫“门冲”;其余4人分别被安置在平台上铁铸的梅树枝头,依高低层次分别称 “头冲”“二冲”“三冲”“四冲”。梅树顶端高出地面两丈多。每架平台由16名青壮大汉用两根粗木外加横担抬着,跟随其他文艺队伍,徐徐移动。中央的4名小演员安坐在梅树枝头,错落有致。由于安装的极其巧妙,乍看起来,他们有的犹如一只脚独立在梅树枝头;有的像一只脚立在下面演员的指尖上、张开的折扇角上、翘起小辫的辫稍上,婀娜多姿。随着平台挪动,锣鼓点起落伴奏,梅树枝梢微微颤动,人物飘飘悠悠,有高空凌云绝妙之感,观众如醉如迷、流连难舍。

文艺队伍后面是崇拜偶像虔诚的烧香队伍。烧“白脸香”的,满脸涂得灰白,沿途低首祷告。烧“花脸香”的,涂成花脸,手提钢叉,铁柄上套着许多上下滑动的铁环。他们一边抖动钢叉,发出嚓嚓的金属碰击声。一边高喊:“禁言!禁言!”其后是烧拜香的,他们两腿弯曲蹲在地上,左手端一条红漆小凳,凳上挑起一只铜铃,凳上小香炉里插根燃着的线香,右手攥一根小铁棒,不停地敲铃,每敲一次,念声:“菩萨保佑。”跪拜一次,小凳也向前移动一次;还有少数所谓烧“罪香”的,看去像是用钢针穿透两腮 (事实上是用卡子卡住两腮,像是钢针穿腮),钢针两端各另一个小香炉,飘着缕缕香烟。“罪人”满脸忧伤,面呈悲痛状,似乎是承受神权的惩罚,抢演者不仅愚弄了自己,也愚弄了一些迷信的群众。紧接着是数不清的旗牌年扇及锡制十八般兵器的仪仗队,由化装的黑白无常鬼护卫。轿前大香炉,檀香缭绕,銮驾启动时,鸣十三槌锣(两人抬的大筛锣)开道,8人抬着 “升福大帝”,威风凛凛,一派肃穆气氛,轿到门前,各家家主亲自上香磕头,低声祷告,祈求降福,像是至虔至诚。出会的几天里,镇内锣鼓喧天,爆竹震耳,硝烟弥漫,人声喧闹。入夜燃放焰火,吸引着百十里远的群众。远道客商也来赶赴盛会,兼行采购。真是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各商家可以通过庙会,多做生意,广招财源,收入多于捐献,故“庙会”久盛不衰。◆

猜你喜欢
花灯
看花灯
花灯:正月里的一颗糖
花灯和花脸
玩转元宵花灯会
挂花灯
找不同
做花灯
赏花灯
2016第五届中国·朱泾花灯节朱泾二小展风采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