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尔 徐 亮 李 杨
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 北京 100037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随访观察
巴特尔徐亮李杨
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北京100037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远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04—2012-08收治的76例脑动脉瘤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外科常规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术后有效随访1~3 a,观察2组预后改善情况。结果2组手术均取得较好效果,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89.47%、9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42%)较对照组(39.47%)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86.4±11.2)分、SF-36(112.5±15.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7.8±13.6)分、(98.7±18.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远期成功率(86.84%)较对照组(65.79%)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远期疗效来看,微创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有效改善脑组织正常血运情况,减少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脑动脉瘤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对帮助病情稳定恢复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远期随访
脑动脉瘤(CA)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死亡的主要因素,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乏力、颈强直等症状[1]。目前,临床多采用外科开颅夹闭术或动脉瘤包裹术治疗且取得较好疗效,但也存在着远期疗效欠佳、预后较差的弊端,近些年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2]。我院于2010-04—2012-08对收治的76例脑动脉瘤患者分别行传统外科术和微创介入栓塞术治疗,重点研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04—2012-08收治的76例脑动脉瘤患者,均经CT和MRI脑部血管造影确诊,抽签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7~71岁,平均(46.8±10.5)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31例(初次出血19例,多次出血12例);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4例,Ⅲ级5级,Ⅳ级2例。观察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28~73岁,平均(47.1±10.3)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初次出血16例,多次出血13例);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4级,Ⅳ级3例。2组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和Hunt-Hess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术前均给予绝对卧床休息、颅内降压、镇痛、安定剂等护理,使患者保持较好的身心状态接受手术。
1.2.1对照组:行外科开颅夹闭术,气管内插管行全身麻醉,采用CTA造影技术和DSA血管造影,观察肿瘤大小、位置、形态、数目及和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属性,采用额颞开颅术侧裂入路,行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筋膜切除后剥离骨膜,将皮瓣翻转至颅底部并用弹簧拉钩固定,取出骨瓣形成骨窗。根据DSA造影观察肿瘤结果,选择合适大小的动脉瘤夹进行瘤颈夹闭结扎,并结合神经内窥镜和超声探查,确定动脉瘤的夹闭效果,术后硬膜下放置引流管和切口缝合。
1.2.2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后行全身肝素化和降压处理,收缩压维持≤100 mmHg内,经股动脉穿刺插入并置入6F导管鞘于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中行脑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基本属性,并根据动脉瘤体和瘤颈大小、直径选择合适尺寸的弹簧圈,根据造影结果指引进行瘤体栓塞,或在载瘤动脉内充盈球囊封闭瘤颈,同时经微导管向瘤腔内送入可脱弹簧圈,若弹簧圈不稳定应及更换合适尺寸,确保动脉瘤完全致密填塞,术后给予抗血栓、血管痉挛药物治疗。
1.3观察指标(1)观察2组手术疗效。(2)比较2组远期疗效:术后随访1~3 a,平均(1.8±0.5)a,随访内容:①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②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从进餐、梳洗、穿衣、入厕、活动10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每项用0、5、10表示依赖、需要一定帮助、自理,总分100分,得分高低和自理能力呈正相关关系。采用生存质量SF-36量表从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等8个维度共36个条目进行评价,总分145分,得分高低和生存质量呈正相关关系;③2组生存情况(恢复良好、偏瘫残疾或植物生存、死亡)。
2结果
2.12组手术结果比较对照组动脉瘤成功夹闭治愈34例,2例术后因压迫载瘤动脉形成偏瘫,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大出血后抢救无效死亡,治愈率89.47%;观察组介入栓塞成功并封闭瘤颈35例,1例因直径为2 mm导管未能超选择至动脉瘤瘤腔内转外科夹闭术治疗,1例因术中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形成偏瘫,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死亡,治愈率92.11%。2组手术短期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4,P>0.05)。
2.22组远期随访结果
2.2.12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并发症比较 [n(%)]
2.2.22组ADL和SF-36评分比较:观察组ADL、SF-36较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ADL、SF-36结果比较
2.2.32组远期生存状况比较:对照组25例恢复良好,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残疾,2例因神经功能严重受损造成植物生存,4例动脉瘤破裂(包含早期死亡病例)而导致死亡,手术远期成功率65.79%(25/38);观察组33例生活基本恢复正常,3例因脑积水、脑梗死、神经功能受损造成不同程度残疾,2例死亡(包含早期死亡病例),手术远期成功率86.84%(33/38)。观察组远期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5)。
3讨论
患者颅内动脉管壁出现先天性缺陷、血流动力学因素或颅腔内压力不断升高等是导致脑动脉瘤发生的重要因素,多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叉处,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较为常见[3]。医学研究发现,该分叉处动脉壁的肌层先天发育缺陷,且易受血液冲击,在长期血流压力和冲击的作用下使动脉壁的薄弱缺陷点逐渐向外突出扩张形成动脉瘤,且随着动脉瘤进展易破裂出血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4]。外科开颅夹闭术是临床较为常用的疗法,主要通过对动脉瘤位置进行夹闭结扎,减轻动脉瘤出血对神经系统的压迫和改善脑部血运畅通。但开颅夹闭术存在手术耗时长、创伤大和术后恢复慢的弊端,且手术技术操作难度和风险较高,术后远期恢复效果较差,部分患者术后容易再次动脉瘤破裂出血复发导致残疾、死亡[5]。随着微创介入栓塞技术的发展,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为代表的介入疗法逐步应用到临床中,主要通过对股动脉行穿刺并利用导管和微导管将弹簧圈置入动脉瘤中,并使其充满动脉瘤,达到阻滞动脉瘤囊内的正常血运、降低破裂出血的发生风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无需开颅仅需血管内操作、减轻患者痛苦和机体创伤、恢复期短、术后恢复效果较好等优点[6-7]。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分析,虽然外科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短期内均取得较好效果,但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远期恢复情况较好,且ADL、SF-36评分明显较高,术后并发症显著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舒婷等[8]研究基本相符。但该研究也认为,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存在血管刺激影响血流量造成营养区缺血、脑梗死和填塞不当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等发生风险,且手术成本费用较高,但综合分析认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仍不失为治疗脑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疗法。
综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对帮助患者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作用显著。
4参考文献
[1]王森岗,张珂,敬谢攀,等.早期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9(2):19-20.
[2]白向飞.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68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6(2):113-114.
[3]胡钧涛,吕艳霞,王辉,等.外科手术和介入疗法治疗老年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7):149-150;155.
[4]廉英明.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1):1 402-1 403.
[5]朱志峰.显微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2):3 450-3 452.
[6]呼铁民,杨立军,孟杰,等.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46(30):3 671-3 674.
[7]任毅,高小平,梁辉,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21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12,27(20):1 757-1 758;1 761.
[8]王舒婷,虞希祥,乔彬彬,等.早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破裂性后交通动脉瘤中远期效果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5(10):843-845.
(收稿2016-01-20)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3-00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