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6-08-02 08:34刘元豪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3期
关键词:康复效果脑梗死

刘元豪

湖北省荣军医院神经内科 武汉 430079



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刘元豪

湖北省荣军医院神经内科武汉430079

【摘要】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在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12—2015-03收治的80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卒中单元模式下进行康复治疗,比较2组康复效果、住院时间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疗效、住院时间、治疗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卒中单元治疗;脑梗死;肢体运动;康复效果

卒中单元是一种医疗管理模式,宗旨为卒中患者提供系统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措施,是目前治疗急性脑卒中最为有效的方法[1]。为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现将卒中单元治疗与常规治疗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12—2014-05收治的脑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纳入标准:(1)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2)均符合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的患者;(3)小学以上文化,检查合作者;(4)NIHSS>14分,GCS>8分;(5)均签署知情同意书;(6)年龄<75岁;(7)均为初次脑梗死患者,肢体瘫痪Ⅰ~Ⅲ级。排除标准:(1)心源性及不明原因脑梗死患者、脑出血;(2)合并恶性肿瘤者;(3)颅压过高、深昏迷、严重精神障碍、血压过高者;(4)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5)严重感染、皮肤病史;(6)严重失语、重度痴呆;(7)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8)治疗依从性差。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5~75岁,平均(58.5±18.3)岁;发病时间1~72 h,平均(41.5±9.3)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急性期均卧床休息,改善循环、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血糖、降血压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抗栓和调脂治疗。病情稳定48~72 h后进行健康宣教,视患者的情况指导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卒中单元模式下进行康复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2.1成立卒中单元管理小组:科室成立卒中单元管理小组,小组成员有临床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相关护理人员等,推选小组组长由其负责管理。制定卒中单元的综合治疗内容,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按摩治疗、心理治疗等[2]。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前,客观评估患者结合患者的病情及一般资料,包括卒中严重程度、性格特点、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等,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情况开展卒中护理。

1.2.2卒中单元开展的内容:a康复训练:由专门的康复治疗师按照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和指导:①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采用合适的体位,减少仰卧位。保持各关节处于功能位,患侧上肢垫一枕头。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康复训练,向其解释好早期康复介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预期效果。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包括瘫痪肢体各个肌肉和关节的锻炼、定时体位变换和肢体摆放、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和桥式运动、健患侧翻身练习、腕关节背伸及踝关节背伸的牵张练习[3],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先大关节后小关节、由简单到复杂,活动范围在患者能承受的范围内,避免过分劳累。②坐位期进行作为平衡练习,维持有效坐位,增加帮助患者恢复肌力的练习,注意引导正确的运动模式。对恢复较好有能力的患者可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进餐、上厕所、刷牙、穿衣等)。③下床后,开始站位平衡、步行和上下楼梯等。之后视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日常生活训练和语言训练。训练时间由短到长,强度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锻炼时间选择在06:00~07:00、14:00~16:00、19:00~21:00[4],以减少血压等因素对患者病情的影响。b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加强病友之间的沟通,互相分享康复上的进步和治疗经验,缓解心理压力。请治疗效果佳的患者进行经验介绍,帮助患者建立起康复的信心,提高康复的积极性。讲解主观能动性在卒中康复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治疗中,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管理能力。同时康复治疗师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患者,也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来,建立支持型的家庭氛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c理疗:患者病情稳定后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实施穴位按摩护理,按摩的时间均选择在造成09:00及下午15:00,2次/d,20 min/次,穴位按摩时,用力要均匀柔和,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限,避免损伤患者的皮肤:①上肢:按揉的穴位有天府、曲泽、手三里、内关、外关以及合谷等[5]。按揉3~5 min。②下肢:首选取双膝眼穴、昆仑穴、足三里,用食指和拇指进行按压,然后依次取伏兔、血海、梁丘和阳陵泉进行揉按,除了对以上穴位进行按摩以外,辅以上肢肌肉按摩,然后采用滚法按摩下肢肌肉。

1.3观察指标(1)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正常为100分,分数越高,肢体功能恢复越理想。根据评估分值分为Ⅰ~Ⅳ级,Ⅰ级<50分为的肢体功能最差,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Ⅱ级50~84分为肢体功能存在较为明显的功能障碍;Ⅲ级即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99分为仅仅存在轻微的功能障碍或几乎不存在。比较治疗前后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功能。(2)神经功能: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评分0~35分,该量表共包括11项内容,评分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比较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3)疗效:依据《各类脑血管诊断要点》(1995年)判定标准[6],分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和无效4个等级。总有效=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4)住院时间。(5)治疗满意度:对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医疗操作、医护关系及治疗效果,分为很满意度、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前两项计入满意度。

2结果

2.12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比较2组治疗前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比较 [n(%)]

2.22组疗效、住院时间及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总疗效、住院时间、治疗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疗效、住院时间及满意度比较 [n(%)]

3讨论

脑梗死是由多种因素阻碍脑组织的血液供给,发生缺氧、缺血的软化坏死,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一步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梗死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虽然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显著下降,但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效果,存活的脑梗死患者大多合并肢体运动功能障碍[7]。

卒中单元是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有组织、有计划、有管理的治疗模式,通过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等多种综合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8]。卒中单元不是一种治疗方法,而是一种采用多元化医疗模式与多学科医疗合作的特殊医疗类型,需要许多人员的参与。卒中单元既可以是固定的脑卒中病房,也可以是流动的医、技、护等多学科合作的团队,核心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师、物理治疗师、专业护士等。研究显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能够为脑梗死患者提供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一方面能够通过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康复;另一方面还可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9]。同时还能通过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等,改善患者患病后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卒中单元治疗的观察组的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好,疗效高,住院时间短,满意度高。姚东陂等[1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卒中单元治疗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卒中单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模式,其不像传统的理念仅患者强调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影像学的改善,而是把改善患者的预后及满意度为临床目标。卒中单元之所以改善了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笔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过程中,由专门的医师进行评价,由专人负责,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处理病情及时到位。(2)早期康复训练:脑梗死早期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尚未完全坏死,加强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能够帮助尚未完全坏死的神经恢复功能,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卒中单元强调患者早期活动,在脑梗死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段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以获得正常的运动输出,恢复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能力[11]。(3)心理支持:脑梗死发病后患者从正常人突然转变为病人,肢体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负担较重。心理治疗可有效预防和解除脑梗死后的心理疾病,提高治疗的信心,改善了满意度,也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卒中单元治疗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缩短住院时间。

4参考文献

[1]王淑敏,兰海燕,刘建群,等.卒中单元模式下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4):2 672-2 673.

[2]杨金兰.卒中单元联合脉血康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1):82-83.

[3]罗利俊,陈国华,笱玉兰,等.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照料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1):24-27.

[4]柴同明,刘玲玉,吕志华,等.早期康复对住院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3):367-368.

[5]林红霞,廖辉雄,王文靖,等.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33(4):414-415.

[6]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7]林桂杏.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内科,2013,8(2):224-225.

[8]姚东陂,张锦丽,陈计辉,等.卒中单元模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9):912-914.

[9]姚东陂,张锦丽.卒中单元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3):3 545-3 546.

[10]龙媛熙.卒中单元模式下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 427-1 429.

[11]黄银娟,邓秋兰,潘素兰,等.社区卒中单元模式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22-24.

(收稿2015-07-01)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3-0043-03

猜你喜欢
康复效果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穴位帖敷中医护理干预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疼痛控制护理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探讨早期介入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