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采娟
摘 要: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运用了不少的重叠式词来形象地说明人的容貌神情和物的特点。但是学者们对重叠词的界定却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在对《论语》中重叠式语言形式做穷尽统计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重叠词做了严格意义上的界定分析。
关键词:《论语》;重叠词
《论语》一书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治学思想和伦理观念等方面。《论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词,重叠式词所占比重相对来说仍较大,大概8%左右,虽然与《诗经》相比数量上大为减少,但基于《论语》自身的价值以及重叠式词在现代汉语在的应用,对其进行研究仍有必要。
在界定重叠式词之前要首先去掉一些看起来是重叠形式但实际上不属于词的范畴的情况。如:
贤贤 《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译注》中对“贤贤易色”的解释是“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①由此看出,第一个“贤”是动词,解释为对待,第二个“贤”是名词。“贤贤”构成的是个动宾短语,不是词,所以更不可能是重叠式词。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论语·颜渊第十二》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译注》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释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种语法现象,不是重叠式词的范围。
要研究《论语》中的重叠式词,首先要看“重言”的定义。重言是传统小学著作中使用的名称。邵晋涵在《尔雅正义》中指出:“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祗言‘肃,祗言‘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议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祗言‘坎,祗言‘居,则非喜与恶矣。”赵克勤的《古代汉语词汇学》中指出:“重言词只是一种笼统的叫法,实际上它由两类组成,一类的意义与单字的意义基本相同;一类的意义与单字的意义毫无关系。”②吴宗文的《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中也说道:“叠音词是口头上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书面上用两个形体相同的单字构成的双音词。”
通过以上定义不难看出,语言学家们在给重叠式词下定义时都强调两个相同音节的重叠所组成的双音词。组成叠音词的单位既可以是语素也可以是词。下面就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讨论一下《论语》中的重叠式词。
在对重叠式词界定以后统计出《论语》中的重叠式词有32个,去掉重复的还有27个,其中《论语》中有“穆穆”、“战战”和“兢兢”3个重叠式词是引自《诗经》的。
《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除此之外《论语》中的重叠式词还有24组。下面是对重叠式词的简单分类:
“叠词”类重叠式词:
郁郁组:《论语·八佾第三》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译注》将“郁郁乎文哉”解释为“文采丰富的样子”,“郁郁”也就是丰富的意思。《论语正义》“郁郁:文章貌。《说文》:“郁,有文章也。”③由此可见,“郁郁”与“郁”的意思基本相同,属于“叠词”类的重叠式词。此外,《论语·雍也第六》中的“彬彬”,《论语·乡党第七》的“申申”、“夭夭”、“戚戚”和“荡荡”,《论语·泰伯第八》中的“洋洋”、“悾悾”、“巍巍”,《论语·子罕第九》中的“空空”和“偱循”,《论语·乡党第十》中的“恂恂”、“便便”、“侃侃”、“ 闇闇”、“怡怡”、“蹜蹜”和“愉愉”,《论语·先进第十一》中的“行行”,《论语·子路第十三》中的“硜硜”,《论语·微子第十八》中的“滔滔”,《论语·子张第十九》中的“堂堂”和《尧曰》第二十中的“皇皇”都跟“郁郁”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叠字与单字的意思一样,只是字的重叠,属于“叠词”类的重叠式词。
“叠字”类重叠式词:
与与组:与与,朱熹注:“与与,威仪中适之貌。”《说文解字》:“与,党与也。从异,从与。古文与。”《论语正义》:“与与犹徐徐也,所以恭而安也。”由此可知,“与与”与“与”在意义上并无联系,只是两个单字的重叠,故“与与”是“叠字”类的重叠式词。“栖栖”经考证也是如此。
至于“切切偲偲”,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词的话就属于此类,如果看成“切切”和“偲偲”两个词则是“叠词”类的重叠式词,又由于重叠式词的定义是中指明是两个同音词重叠,所以这里把它分为是两个“叠词”类的重叠式词。
综上所诉,《论语》中的重叠式词共有27个(不包含引自《诗经》的三个),26个的说法是把“切切”和“偲偲”看成是一个了,30个的说法是计入了《诗经》中的三个。至于31个的说法,无从考证,可能是采用的版本不同造成的。
《论语》中重叠词的词类也很丰富,有动词、副词、形容词等,这种重叠词在词汇不很发达的时期出现,也具有词义模糊性和笼统性等特点,这有待于继续做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5.
②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4.
③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103.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邵晋涵.尔雅正义.影印本.
[3]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54.
[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樊花、欧阳小英.〈论语〉重言“小议”.安徽:安徽文学[J].2009(5).
[6]李丹.论语重言浅议[J].兰州:兰州学刊,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