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鼎华,程 亮,李嘉莉,范 旭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突发电力灾害过程中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鼎华,程 亮,李嘉莉,范 旭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针对突发电力灾害发生后,电力主管部门面向公民的差异化应急对策理论依据不足的现状,在理论及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提取出个体特征、物资供给、信息环境和心理环境四类公民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依据不同停电时间下公民行为的演化特点,把公民行为发展过程划分为初始期、发展期、膨胀期、爆发期四个阶段。进而将公民行为和影响因素进行关联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停电时间的增加而影响力渐弱,其他因素影响力则逐渐增强;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停电不同阶段各类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相关分析为政府及电力主管部门针对停电不同阶段和不同公民的应急工作侧重点提供了理论支持。
突发电力灾害;个体行为;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法
突发电力灾害是指“电力生产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或发生重特大事故,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区域电网、省电网或重要中心城市电网减供负荷且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其他行业也因连锁效应而无法正常运行,整个城市系统严重受到影响甚至瘫痪的灾害性事件”[1]。电力系统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是整个城市生命线系统最基础环节,电力灾害往往成为其他行业灾害的导火索,甚至会造成整个城市系统的崩溃。作为灾害承受者的普通公民,在生活危机和生存危机的重压下常常发生非理性行为。调研发现,公民在停电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行为反应和需求,政府和相关电力部门需要根据公民在不同阶段需求的变化制定差异化应急对策。了解停电对公民生活的影响和事件发生后的公民行为发展规律,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建立高效的差异化应急体系,是目前电力应急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学界对于电力灾害下的公民行为研究较少,对于此背景下的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更是几近空白。但由于不同背景下个体行为的发生机理和演化过程存在相似性,因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陈晋胜认为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类,并在此两大类影响因素下具体分析其子因素。[2-3]马庆国等将影响公民的外部要素分物质环境、人群环境和主导信息三类。[4]赵来军等将个体因素的影响因素划分为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个体属性。[5]孙多勇则从事件本身特征、事件与个体的关系、社会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这四类因素开展研究。[6]本文突发电力灾害中关键影响因素的提取,除参考学者对个体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之外,主要根据问卷中所反映的灾后公民需求情况、公民对自身行为的主观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加以总结。
根据停电后公民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首先,个体特征不同的公民在突发电力灾害中表现出较大的行为差异;其次,停电后公民会面临生存威胁,生活物资的紧缺更是加剧了集群行为的爆发可能性;再次,停电造成各种现代传媒都处于瘫痪状态,信息孤岛的情况加深了内心的恐惧和对外沟通的需要,因此信息对公民有很大的影响;停电会使公民产生担心、惊慌、恐惧、愤怒、无助等情绪,此时公民自身的应灾能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以及公民个体的社会关系和当前的社会氛围等都会对停电下的公民行为趋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突发电力灾害下的公民行为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个体特征、物资供给、信息环境、心理环境四类。
本次调研深入广东省遭受过突发电力灾害的6个地区,采用随机入户、专业人员一对一指导的调查方法,保证了问卷取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共回收调查问卷371份。
(一)个体特征因素
当今社会灾害发生机制中,人为因素占重要比重,面对灾害的社会个体,其行为方式具有规律性的同时也具有差异性。[7]性别、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因素直接影响公民在灾害后的反应和群体活动中的差异。在不同种类的灾害和事件中,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地位也不尽相同。[8-12]
在停电的不同阶段,公民的行为亦有不同,针对停电后的公民行为,大致可分为无行动、自己想办法应对、向有关部门投诉及向亲朋求助、集群等四类。在电力灾害发生后的不同时期,公民的行为倾向如表1所示。在电力灾害持续发生或政府救灾缓慢的情况下,公民生活持续恶化且改善无望,爆发带有破坏性质的集群行为成为大概率事件。公民针对集群行为的参与意向如表2所示。
1.性别
在本次调查中,男性224人,占比60.38%,女性147人,占39.62%。通过对停电不同时期公民主观行为倾向的对比,结果显示在停电后男女行为趋势相近无较大差异。
在是否会通过集群活动来维护个人利益的选择中,48.21%的男性明确表示会采取集群行为,只有42.86%的女性表示会采取此项行为。33.93%的男性不认同集群行为是电力灾害发生时的有效维权方式,表示不会通过此类行为来维权,持同样看法的女性则达到了42.86%。因此可以看出,性别不是影响灾后情绪的主要因素,但却对集群行为的态度具有较明显的影响。
2.学历
为方便研究,把学历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仅接受义务教育或以下的低学历公民、接受过大中专(包括高中)教育的中等学历公民和接受了本科、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的高学历公民。总的来说,随着停电持续,所有公民的行为都经历了一个从平静到爆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低学历公民在三个对比组中行为倾向最为平稳,中等学历公民的行为倾向波动最为剧烈。调查显示,低学历公民倾向于自己想办法,中高学历公民倾向于通过集群活动发泄情绪。对于集群行为,55.79%的低学历公民明确表示不会通过集群活动表达诉求,而高学历公民的比例只有24.19%。在本次调研中,低学历公民对电力灾害表现得更加适应和平静,在集群意向上也更低。
3.职业
按职位性质可将职业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工人、农民、商业人员、其他在内共250人,这类公民为社会民资企业员工或个体户。第二类包括公务员、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军人等共121人。集群倾向调查结果显示,41.2%的第一类公民没有集群意愿,只有29.75%的第二类公民表示不会参加集群行为。因此可知,职业对公民的集群倾向具有较明显影响。
4.收入
根据被调查者的收入情况,把其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一类是收入在2 000元以上的中高收入群体。在公民行为倾向方面,中高收入公民的发泄意愿更高。在集群意愿的调查中,44.51%的低收入公民没有集群意愿,只有31.31%的中高收入公民表示没有集群意愿。可以看出,中高收入公民对停电的忍受程度更低。
表1 突发电力灾害后不同类别公民行为倾向对比
表2 突发电力灾害后不同类别公民集群倾向对比
(二)物资供给
危机中物资需求属于最基础的需求,直接关系到公民生理需求的满足和生命的维持,物资的丰富与否也关系到公民心理上的安全感。救灾物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包括前期灾害预防、中期灾害救助、后期灾害处理所需要的应急保障资源,而狭义的物资仅指灾害管理所需的物资保障。[13]本文所指物资皆为狭义的灾时生活物资。在受天兔、尤特影响而发生大面积停电的潮汕地区,公民均表示未收到过政府物资支持,而在2014年台风威马逊影响下停电的海口、北海、湛江等地,70.7%的公民称接受过相关物资,这反应出政府救灾的进步,但目前的物资供应依然存在问题(见表3)。50.45%的公民认为物资供应量少,31.51%的公民认为供给物资不符合个人需求,28.83%的公民认为物资的品类过于单一。在分配方面,有18.02%的公民认为如今的分配政策不够合理,仍有待改善。
表3 物资供应问题
(三)信息环境
社会的发展促使信息传播渠道从单一走向多元,这种变化使灾害信息传播也更加复杂且不受控制,而且,信息不对称现象绝对性地存在于整个社会中。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下公民接收到的信息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此状态下做出的行为选择也必然违背个人真正意愿。在我国的危机传播中,公民因处于信息劣势而做出错误选择从而带动社会风潮的现象常有发生。[14]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6.39%的居民表示停电后有信息方面的需要。在公民信息来源渠道的调查中,高达60.11%的公民认为停电后亲人和朋友是自己的信息来源渠道,其次有56.06%的公民认为在停电后信息来自网络,只有32.88%的公民认为自己在停电后接收过官方信息。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无论是公民的知情意识,还是灾时政府信息影响力都很薄弱,见图1。
图1 停电后信息传播渠道
突发事件中信息一般是亲朋好友或同事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播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信任感,因此具有较高的传播效率。但是由于缺乏个人经验且对政府信任程度较低,因此公民对谣言免疫程度普遍较低。[15]而且目前官方渠道还存在很多缺陷。根据调查,公民认为目前官方信息发布最需要改善的问题依次是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全面性,见表4。
表4 当前信息发布渠道最需改善的问题
(四)心理环境
灾后心理环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关系和社会氛围、政府公信力、应灾教育和心理辅导。
1.社会关系和社会氛围
人因处于社会而具有社会属性,周围人的情绪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当事者并对其情绪造成影响。共同情绪之下,也会产生行为上的趋同。在突发事件背景下,个人行为决策要受到所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调查显示,42.86%的公民表示停电后个体行为受到亲朋好友的影响,20.22%的公民表示同社区居民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见图2。
图2 停电后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2.政府公信力
高度的政府信任感下,公民相信政府的救灾能力,恐惧感较低且不易爆发集群事件。但是在突发电力灾害背景下,由于强大的心理压力,公民的心理反应往往呈现非理性特征,与之相关的对政府公信力的判断是以不全面的政府历史表现的相关记忆为基础。对集群事件发生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71.16%的公民认为是因为政府救灾活动效率低,59.57%的公民认为群体行为的产生原因是政府部门态度消极懈怠,23.45%的公民把政府看做一个消极的应对者,认为集群活动是提高政府救灾意愿的重要动力,可见当前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堪忧。
表5 突发电力灾害后群体活动产生的原因
3.应灾教育和心理辅导
1964年Harry Moore提出“灾害文化”这一概念,包含人们的灾害观,人们的忧患意识,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人们在灾害发生时冷静的对应行为、防灾文化教育宣传等。[16-18]而灾害文化获取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灾前的防灾教育和灾害时的心理疏导。在调查中,只有44.20%的公民表示有接受过安全教育或心理辅导,可见目前的灾害教育和灾后心理疏导工作并不完善。对于应灾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9.97%的公民认为没有任何作用,70.08%的公民认为可以从中获得应灾知识,58.22%的公民认为可以通过相关辅导稳定情绪。
针对应灾教育的改进,我们重点分析了曾经接受过相关辅导的175位公民,其中76.00%的公民认为,当前相关教育或辅导覆盖面狭小,57.14%的公民认为,培训的内容需要改进,39.43%的公民认为要提高相关教育的可理解性,提高公民接受程度,详见表6。
表6 应灾教育的改进
根据调查结果可发现,灾后公民行为趋势有明显的阶段划分。结合前期在韶关市的试调研结果和公民访谈情况,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和专家打分把停电后公民行为予以分期,分为初始期、发展期、膨胀期和爆发期。对于1天以下的停电,公民表示这种短时间停电发生较为频繁,亦在自身承受范围之内,生活和工作未受到很大影响,该阶段界定为初始期;2~3天的停电,停电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逐渐凸显,但暂处于可应对范围之内,这个阶段公民会自己想办法应对,同时开始关注政府救灾情况和救灾信息,该阶段界定为发展期;4~5天的停电,公民自救无力,生活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并无法继续,整个城市会出现物资短缺,该阶段界定为膨胀期;在6天及以上的停电中,公民生活已无法继续,对政府救灾力度已极为不满,个人非理性心理问题大肆爆发,同时极易产生以集群为主要表象的非理性行为,该阶段界定为爆发期。
接下来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层次分析法具体采用的是三标度法,是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19~20]即引入0,1,2代替“相对不重要”“较重要”“明显重要”等模糊字眼,再以数字为判断依据,降低判断难度,提高判断精度。
(一)初始期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停电的初始阶段,62.26%的公民倾向于无特殊行为反应,30.46%的公民会自我想办法应对,可见一部分公民由于承灾能力较差已不得不开始有所行动,此阶段的行为选择是基于个体承灾能力的,因此这个阶段个体因素对公民影响是最大且占有绝对地位的。结合需求情况调查结果,在初始期影响因素依次为个体特征、物资需求、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据此可构造电力灾害初始期各影响因素的比较矩阵,见矩阵1。
矩阵1:电力灾害初始期各影响因素比较矩阵
电力灾害初始期各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如矩阵2所示。
矩阵2:电力灾害初始期各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
接下来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大特征值λmax为:
因此本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ω1=(0.55,0.26,0.13,0.06)
(二)发展期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停电的发展阶段,主动寻求外部支持的公民增至29.65%,这种情况反映出公民从自我应对到寻求帮助的一个过渡,但自我应对仍是主流行为倾向。同时公民对物资的需求也增长到55.53%,因此可以判断此时的物资需求情况对公民具有显著影响,个体特征影响较大,其次依次为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可得出电力灾害发展期各因素的比较矩阵,如矩阵3所示。
矩阵3:电力灾害发展期各影响因素比较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Wi= (0.26,0.55,0.13,0.06)T。
(三)膨胀期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停电的膨胀阶段,56.33%的公民会主动寻求外界帮助,具体求助对象包括向亲朋好友和政府部门,选择自我应对的居民已降至18.06%,可看出个体特征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也降至低位。此时公民对物资的需求增长至60.92%,对信息的需求也高达35.31%,心理需求也增长至17.52%,因此该阶段影响因素其权重依次为物资供给、信息环境、个体特征和心理环境,膨胀期的比较矩阵如矩阵4所示。
矩阵4:电力灾害膨胀期各影响因素的比较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Wi= (0.13,0.55,0.26,0.06)T。
(四)爆发期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停电的爆发阶段,此时停电已达6天及以上,愤怒的累积和对救灾不满在生存压力之下爆发,具有集群意愿的公民骤增至57.41%,其他行为倾向都降至低位。在需求方面,物资需求增至61.19%,信息需求增至36.12%,心理需求较前期快速增长至21.83%。此时,各因素对公民行为的影响强度依次为物资供给、信息环境、心理环境和个体特征因素,构造此阶段比较矩阵如矩阵5所示。
矩阵5:电力灾害爆发期各影响因素比较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Wi= (0.06,0.55,0.26,0.13)T
根据上述结果,对四个因素进行比较,可汇总得出整个灾害过程各影响因素的比较矩阵,见矩阵6。
矩阵6:电力灾害全过程各影响因素比较矩阵
通过对矩阵的每列进行求和,可知物资的供给是否充足在整个突发电力灾害过程中对公民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信息环境和公民个体特征的影响,最后是心理环境的影响。
理清突发电力灾害后公民需求和影响因素的变化是电力部门公民应急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对紧缺的应急资源进行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础,对政府和电力部门提高应急救灾效果,提高公民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调研情况提取出四个公民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分段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强度并进行了排序。研究结果对指导电力部门的应急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不可忽视的,此次研究仍存在很多问题。虽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但受调查的各类公民比例仍不够均衡,受制于样本量问题,未对各类公民进行细分研究,这些都是未来改进的内容。同时,在行为研究基础上结合公民心理动向进行深化研究,也是灾害行为学科接下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1] 佚名.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J].中国电业,2006(3):21-23.
[2] 陈晋胜,张涛.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1):53-56.
[3] 陈晋胜,何卫平.群体性事件社会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5):26-30.
[4] 马庆国,王小毅.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影响当事人状态的要素分析与数理描述[J].管理工程学报,2009,23 (3):126-130.
[5] 赵来军,程晶晶.基于突变理论的非常规突发事件下个体行为状态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12):14-19.
[6] 孙多勇.基于Logit建模的个体灾难恐惧感知模型与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18(10):48-53.
[7] 陈兴民.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0.
[8] 周桂琴.群体性事件人员构成与心理特征分析[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7(2):48-50.
[9] 兰德华.城市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因素分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5):119-120.
[10]王大伟.群体性事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社会,2010,26(3):76-79.
[11]许潇赟.群体性事件中的个体行为建模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30):172-173.
[12]向良云.重大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类型与集群机制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2(3):91-95.
[13]张旭凤.应急物资分类及采购战略分析[J].中国市场,2007(32):110-111.
[14]洪瑾.危机传播中信息对称的媒体问题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23-25.
[15]佘廉,沈照磊.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基于SIR模型的群体行为分析[J].情报杂志,2011,30(5):14-17.
[16]安倍北夫.灾害警报和相应的行动——起主要作用的是灾害文化[M].卢振恒,等,译.西安:陕西科技出版杜,1987:12
[17]田中重好,潘若卫.灾害文化论[J].国际地震动态,1990(5):30-35.
[18]赵晓燕,丰继林,路鹏,等.试论灾害文化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2):126-129.
[19]张明媛.城市承灾能力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0]陈章,李明,徐健,等.基于三标度法的炮阵地多目标决策方法[J].指挥控制与仿真,2008,30(4):34-36.
[责任编辑 肖 湘]
An Analysis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itize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Blackout Emergency
ZHANG Dinghua,CHENG Liang,LI Jiali,FAN X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510641,China)
Based on the deficiency of theoretical basis for differentiated emergency countermeasures in blackout emergency,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and phasic dominant factor of citizen behavior in different stages of blackout.On the basis of theory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 results of on-site investigation,four key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izen behavior are extracted:personal feature,material supply,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itizen behaviors at different times during the blackout,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 behavior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initial stage,developing stage,expanding stage and outbreak stage.The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citizen behaviors is analyzed.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time increasing,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feature gradually decreases while others gradually increases.Finally,by mean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he importance ranking of influence factors in blackout crisis is obtained,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government and power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o deal with emergency of different blackout stages and different citizen.
blackout emergency;individual psychology;influential factors;AHP
D630.8
A
1671-394X(2016)06-0028-08
2016-01-21
广东省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科研项目(x2gg/N6132660);广东省科技计划研究项目(2013B070207001);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x2ggD2152410)
张鼎华,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应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