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琳
摘 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发展阶段,作为政治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功能方式必然要发生变革与调整,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适应时代的变革所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管理的更多、更高需求。
关键词:管理创新;管理;创新
一、中国管理创新面临的相关问题
(一)阶级阶层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利益需求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群体的流动性越来越越强,从事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在日益多样化,产生了个体户、私有企业主、外资企业人员、国有合资企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多种社会层次,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利益诉求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人员在持续增加,大部分的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城务工,造成农业劳动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老年劳动力与初级非农劳动力市场上的青年劳动力需求难以匹配。
(二)城乡结构变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人群的待遇差异化严重。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以及考学、经商等多种形式在城市就业安家的农村人员剧烈的增加,特别是企业务工人员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年轻人口离开农村,来到城里工作生活。但多数城市的农村进城的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体系,在户籍、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面临很多困难。
(三)收入分配结构更加复杂化,人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30多年来,我国从一个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在国际比较中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收入差距的扩大、分配不公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腐败问题,成为导致干部、群众不满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强大动力。
(四)管理体制发生变化,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弱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在一些工作单位中普遍实行“住房自有化、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后勤服务市场化”等改革,作为传统管理体制基础的“单位组织”,其把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的能力弱化,有些单位组织则彻底解体;另一方面,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社会流动加快,改革开放后大量新产生的就业组织都采取了“非单位”的管理体制,它们仅仅是工作场所,不再是什么都管的“单位”,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体性利益冲突不断升级。市场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但也带来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六)社会转型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加速,社会治安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流动加快,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也呈现多发态势,社会管理面临诸多难点。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社会管理的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形成和完善党委总揽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更好的保障群众安居乐业,专享改革开放成果,促进民族复兴,要深入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扎扎实实的搞清楚当前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搞清楚群众对干部作风、社会风气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反映最强烈的的问题是什么?搞清楚近年来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是什么?建立一批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社会企业”,发展壮大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把社区改造成新的社会管理基础。其次还应注重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处理好维权与维稳的关系,要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作为突破口。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丛生,并紧密依附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已严重影响到了广大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协调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以及特殊群体的特殊利益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着力构建以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工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源头的根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也会带来围绕权益保护而产生的一些权益纠纷,因此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逐步加大财政投入比重,着力扩大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覆盖范围,通过实施各项富民、惠民、安民工程,不断夯实社会稳定基础,着力保障基本需求。
(四)大力发展壮大社会组织,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着力提高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效率。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引导其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积极作用。
(五)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我国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既有火灾、交通事故、矿难、旱灾涝灾、地震、劳动纠纷、贫富冲突等传统安全问题,也面临难以预测、扩展迅速、容易引起恐慌的化学污染、核污染、食品安全、不明传染病、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新型社会风险。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政府和民众的应急应对能力,普及公共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抵御和治理新型社会风险的能力,完善公共安全领域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
(六)完善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强化社会管理中的依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