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田++郑郁凰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餐饮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随着消费人群的增加以及对餐饮效率要求的提高,由于传统的人工点餐系统写单下单、结账等速度慢、效率低、极易出错,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此外,且餐饮行业的员工流失率大大高于其他行业,人员的不稳定性更增加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设计一个新的酒店餐饮点餐系统。该点餐系统将点菜、结帐、查询、统计、设置等各种功能集为一体,方便员工使用和客人查询。新的点餐系统也会促进餐饮各部门的协作,提高对客服务质量以及餐饮管理的效率。
一、原系统分析
(一)原系统操作
过去的酒楼餐饮点餐系统大部分是人工操作,先由服务员送上菜谱等待客人点餐,点完餐之后服务员要写单下单、记上桌号,核对客人点的菜品,最后将单据送去收银、厨房、传菜间。
(二)原系统的缺陷
1.操作时间长。客人选择菜品的时候服务员在一旁等候,点完餐后,服务员要立即与客核对餐品信息,迅速写单下单分单,最后,服务员还需把不同单据分去不同部门。从客人的入座到点单的结束,服务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2.操作强度大。上述从等候客人点餐到单据全部分发可以看出服务员操作步骤很多,工作量大。繁琐的点餐步骤对服务人员的体力也是一项重大的考验。
3.点单失误责任不清。人工点单没有记录,服务员点单失误可能出现逃避责任,拒不承认的情况。
4.对于一些点餐“意外”情况,点餐过程更加繁琐。当遇到客人需要更换菜品的时候,还需改单并且重新下新单,然后重复分单据去不同部门。或者客人的菜品很久没上齐,需要催促,服务人员去厨房催促。
5.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繁琐的过程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
二、新系统需求分析
餐饮点餐过程的优化与管理对餐饮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精简的、完善的点餐系统集点菜、结帐、查询、统计、设置等各种功能为一体,服务员只需通过电子设备操作便可以替代原来繁琐的步骤,大大节省了时间、人力与物力;此外,点餐系统的进入需要工号的登入,使得点餐权责清晰。显而易见,利用新设备和新系统的优越性远超于手工管理方式。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个新的点餐系统。
(一)新系统功能
1.点菜功能
①点菜功能是餐饮点餐系统的基础。菜品信息的录入,包括餐品名称、餐品类型、餐品口味、餐品价格、今日特价餐品、赠餐等信息;
②餐品信息的修改更新;
③销售量达不到要求的餐品信息的筛选和剔除。
2.结账功能
①顾客餐品消费结账;
3.查询功能
①餐品信息的查询;
②点单信息查询;
③会员查询;
④顾客入座情况查询;
⑤顾客消费情况查询;
⑥服务员操作查询;
⑦管理员营销额查询。
4.统计功能
①顾客餐品消费总量统计;
②原材料消费统计;
③营业额统计;
④开台数量统计;
⑤服务员销售情况统计;
⑥服务人员班次统计。
5.设置功能
①餐品设置功能;
②价格设置功能;
③口味设置功能;
④其他功能设置。
(二)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分析是对业务功能的进一步细化,从而得到业务流程图的过程。此外,业务流程图是分析和描述系统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系统设计的前提和保证。通过业务流程图可以清晰的描述系统内各实体关系、操作流程,利用管理流程图可以帮助分析人员清楚的认识到流程中的各种查询或管理的步骤。通过上文对酒楼点餐新系统的一系列描述分析,得出酒楼点餐系统的业务流程图。(见图1)
三、总体设计方案
(一)系统概述
关于酒楼点餐系统总体设计一阶段要达到的基础目标是使系统实现用户需要完成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争取实现系统的高效率、高可靠性、易于掌握性以及可修改性的目标。由此本阶段的任务是如何解决系统实现及优化的问题,通过前文的点餐系统分析结果来看,当前的任务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板块即系统的结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以及系统的网络设计。通过这些板块的实现以及有效结合,使得点餐系统效用的实现成为可能。
(二)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设计即把系统的功能进行分解,按照从属关系以系统功能结构图的方式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酒楼点餐系统功能结构图的设计过程,即将复杂的点餐系统分解为多个更易建立、更易修改且规模较小的系统。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较大的模块化解成小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便于分块设计,易于系统的维护;此外,模块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可以从不同的模块中得到整体的关系信息,子模块整体结合构成了完整的点餐系统。
(三)系统网络设计
系统的网络设计应以经济、实用、可靠、安全、可管理、开放、标准化以及先进性为原则,酒楼的点餐系统更应如此。此外,酒楼的点餐系统的网络设计更应结合时代的发展情况以及自身情况,依据酒楼的分店情况、营业额、酒楼规模和市场情况等作出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涛,徐晓林,吴余龙.智慧旅游: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旅游行业发展之道[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14-149.
[2]张紫琼,叶强,李一军.互联网商品评论情感分析研究综述[M].管理科学学报,2010,13 (6):8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