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国
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观察
魏立国
目的探讨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第463医院2014-01—2015-01收治腹股沟疝患者6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修补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3%和9.7%,复发率分别为25.8%和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腹股沟疝复发率。
前入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疗效
腹股沟疝是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主要因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致。腹股沟疝的治疗多采取手术治疗,传统的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具有的不足之处是术后易复发、恢复慢、术后疼痛等[1]。目前,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该术式可以利用善释D10补片在腹膜前间隙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区域,在治疗腹股沟疝的同时可以有效预防其他腹股沟疝的发生,治疗效果显著[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4-01—2015-01收治的62例腹股沟疝患者,患者经查体和临床症状诊断均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所选患者中已排除绞窄性疝患者、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患者以及未成年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6.2±3.4)岁;斜疝18例,直疝13例;病程3个月~14年,平均病程(6.5±3.5)年。观察组31例,男26例,女5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5.2±3.6)岁;斜疝19例,直疝12例;病程4个月~13年,平均病程(6.8±3.2)年。两组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给予患者连续硬膜外麻醉,做常规腹股沟切口。患者行高位结扎疝后根据患者腹股沟管前后壁的薄弱情况采用不同的术式进行修补,修补法主要采用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Bassini修补法和增强腹沟管前壁的Ferguson修补法。术后给予患者辅助治疗措施,包括给予止痛药物和局部物理治疗。
观察组给予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行常规腹股沟切口,将患者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将精索游离,然后切开提睾肌,确保疝囊充分显露,疝囊显露后将疝囊游离至疝囊颈后还纳。从疝囊颈边缘纵向切开腹横筋膜,到显露腹壁下血管为止。然后沿此切口将腹膜外间隙钝性分离,将聚丙烯补片经腹横筋膜切口送入,将切口缝合,将补片定位带在此处进行缝合固定,在腹横筋膜外放置第二层补片,缝合固定。术后辅助治疗措施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腹股沟疝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后,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总住院时间(d)对照组3174.23±6.358.11±0.649.35±0.21观察组3143.28±7.213.21±0.824.01±0.42 t 14.15319.41618.342 P 0.0000.0000.000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后住院时间(d)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复发情况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和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复发率分别为25.8%和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比较(n)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患者,这主要因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腱组织逐渐萎缩和变薄,进而导致腹股沟疝的发生。腹股沟疝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干扰,生活中会有诸多不便。腹股沟疝多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传统术式是将缺损不在同一解剖部位的组织强行缝合和拉拢,术后患者会有较为强烈的痛感[3],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具有较高复发率,因此临床上不断在探讨新的方法治疗腹股沟疝。无张力疝是现在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常用手术方法,这种手术方式采用人工材料作为补片,不断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对周围组织解剖结构不会产生严重影响,修补术后患者周围组织无张力,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将腹横筋膜切开,游离并创建腹膜前间隙,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补片置入,骨性结构作为补片下方和外侧的依托。补片不需要缝合在股沟韧带和联合腱上,其可以借助腹腔内的压力紧贴在腹壁上,这不仅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同时也能有效保护髂腹股沟神经等神经组织[4]。
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实际操作中,术者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建立起腹膜前间隙,将腹横筋膜切开并钝性分离腹膜前脂肪层,腹膜前间隙向外至耻骨梳水平,向内至腹直肌后方,向下到耻骨联合和耻骨上支后方,向上至联合肌腱弓状下缘[5]。另外补片的位置应安排合适,补片需展平后充分覆盖到耻骨肌孔,避免补片发生卷曲,这样可有效防止术后复发。腹股沟疝患者经治疗后容易有并发症发生,常见的并发症有术后慢性疼痛、切口感染、阴囊水肿和积液。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术后疼痛和切口感染发生。术后疼痛的产生主要因术中神经损伤引起,为避免术后疼痛的发生需要术者在手术操作中动作要尽量轻柔,避免对神经造成损伤。另外补片的缝合位置应在骨膜外层的筋膜组织上,缝合的深度要适宜,缝合过深也会导致术后疼痛。切口感染也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切口感染的发生多因术中未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所导致,另外未及时使用抗生素等也是造成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为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手术中从切口切开到缝合的整个过程都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术后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阴囊水肿和积液在术后也容易发生,及时进行预防可有效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切口感染和术后疼痛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说明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有效利用力学原理,置入的补片能够完全伸展,腹膜间的缝隙能有效减少,补片的位置较深,能够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各疝气缺口可得到修补,全腹股沟区可以得到有效增强,术后可有效减少复发情况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复发率显著高于观察组。该术式手术操作时间也较短,手术区域所受的拉力较小,术后恢复时间可有效缩短。
综上所述,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张繁疆,曾环洪,蓝锦文,等.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32例临床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3):39-41.
[2]李鹏.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1):129-130.
[3]贾长辉.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95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5,55(37):94-95.
[4]李景春.成人腹股沟疝应用无张力修补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0):1077-1078.
[5]张立明.50例腹股沟疝患者微创腹腔镜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9):943-944.
2016-04-15)
1005-619X(2016)10-1077-03
10.13517/j.cnki.ccm.2016.10.031
110042解放军第463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