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薛 华
刍议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江苏薛 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人的审美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美的欣赏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直接感受和情感体验。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构建一种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情境中,积极的精神状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能力的训练、个性的发展,应该是很有价值的探索。一般来说,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以美的手段、美的规律来组织语文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诸要素和教学过程具有审美特性,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审视到学习对象之美,而且还能审视到学习者自身力量之美,最终建立起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使他们早日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笔者拟从教学诸因素及教学过程等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课堂教学诸因素审美化是指将课堂教学的各个因素转化成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审美品质或审美价值的对象。
1.确立“教育美”的教学目标
最早在我国比较全面地阐述美育思想的蔡元培先生认为,具有“美”的教育应具有两点:一是崇尚自然展个性,二是具有创造的性质。蔡老先生的这种对“教育美”的评价标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思想。那么,它给予我们今天的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有什么启发呢?首先,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美的心灵与行为的自由个性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即确立“教育美”的教学目标。因为这不仅符合蔡老先生的大美育观,而且也符合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其次,根据时代的发展,对中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及敢于超越自我的,创造个性作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目标。
2.传授人文美的教学内容
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因而它符合一般审美活动的规律,即审美客体具有“美”的属性。小学语文课本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人文美的美感因素,如先进的思想美、高尚的品德美、真挚的人性美、文雅的语言美、和谐的社会环境美、秀丽的自然景色美、文章的结构美,文字书写的艺术美等等。教师通过对这些具有美感因素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再现、传授,使之与学生产生审美关系,让学生在直面人类世界通过劳动创造出的美的结晶时,产生同情、共鸣与对话,引发学生的主观体验,从而让学生通过领略人类普遍之美,由此产生自身作为人类中的一员的自我肯定和欣赏的目的。这样具有人文美的教学内容,就为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3.采用和谐美的教学组织形式
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更需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参与。和谐美的教学组织形式指教学内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统一体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具有和谐统一的审美特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西文化的交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才能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基础情感需要等独特的个性。和谐美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要发挥集体教学在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等方面的长处,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阅读教学中审美的主体是学生,受年龄和认知等方面的制约,他们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欠缺,而审美能力是一种主体性的自由创造能力,主要靠审美主体主动体验和实践获得。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教师不仅要挖掘美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把真、善、美的教学内容,与生动形象的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渗透,注意发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受到美感的熏陶,从而去创造生活中的美。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如果缺乏对美的事物的感受,那么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创设情境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其特点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氛围中去感受美。教材需要图文并茂,教学也需要“图文并茂”。“图文并茂”的阅读教学就是给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吸引学生尽快入境,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播放一段反映1988年抗洪抢险的纪录片,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抗洪官兵不畏艰险,英勇抗洪的感人场面,再伴以老师深情的描述:“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直观的画面,形象的描绘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激动人心的抗洪前线,抗洪勇士与人民共命运,与大堤共存亡,也使学生更加体会到了军民鱼生只有掌握了这个基础,才能进一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过程和方法则是掌握这个基础目标的方式手段,它是三维目标实现的枢纽,缺少了这个枢纽,原始知识的积累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自是无从谈起。所以三维目标,是三位一体的,它们之间不可分割,不能只拿起一面而丢了其它方面,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落实到实践中。
在三维目标的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但是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是把三个维度并列起来,只是简单的叠加,并没有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这样“三维目标”就成了三个目标,自然导致一篇课文被人为地分成了三大环节,通常做法是先解决知识与技能,再解决过程与方法,最后用一点时间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笔者曾听老师讲萧乾的《枣核》这篇课文,大概的教学情节是这样的:教第一课时的时候,学生朗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以及课后注释的新词语,比如“蹊跷”“姹紫嫣红”“故弄玄虚”等,并给这些生字词注音,经过老师的讲解写出这些生字词的意思,然后给整篇课文分段,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这个教学情节就是解决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环节。教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并让学生找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用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接着老师进行总结。最后归纳一下文章的大意得出中心思想“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就这样处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三维目标的实践中,重在有三维意识。因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在一节课中完全见效,它们可以互相渗透。教师在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渗入“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反之,在实现“过程和方法”或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时候也可以顺便带点基本知识的教育,从而做到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定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国家教育部定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3版.
[6]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第1版 .
熊经鸟曳、熊韬豹略、熊心豹胆、熊罴之士、衣狐坐熊、飞熊入梦、
柙虎樊熊、老熊当道、熊罴百万、梦熊之喜、熊据虎跱、画荻丸熊
屏显:
3.读了这些成语,你发现了什么?
4.老虎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熊又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5.如果熊和老虎相遇,结局会怎样?
【设计意图】由填写有关虎和读有关熊的词语入手,了解学情,既能检查学生平时积累的词语情况,又为本次习作做好词语储备,一箭双雕。
1.有一天,熊妈妈驮着他的两个宝宝出来找水喝,被老虎盯上了。想象一下,会是什么结局?
屏显:
2.想不想看真实的结局?
当时的新闻报道是这样写的:《令人震惊的照片:英勇母熊击退恶虎保护幼仔,母爱感动世界》
7月14日消息,摄影师阿迪塔·星恩在印度拉贾斯坦邦拍摄了一组令人震惊的照片。印度拉贾斯坦邦伦滕波尔保护区的一只老虎盯上了两只小熊幼崽,英勇的母熊为了保护幼崽,击退了老虎。当时,这头母熊正驮着她的两只幼崽找水喝,老虎匍匐着悄悄向它们逼近,熊妈妈发现后飞身一跃扑向老虎,一场3分钟的战斗就开始了。最后,老虎发现徒有600斤的肌肉根本不是一个想要保护孩子的母亲的对手,便夹着尾巴逃走了。由于如此强壮的野兽通常是会避免正面冲突的,所以保护区的游客这次算是大饱眼福了,人们纷纷向母熊拍手叫好。45岁的摄影师阿迪塔·星恩说:“这确实是难得一见的事,我想见过老虎和熊打架的不会超过100人。”
师:那么,摄影师拍到了哪些照片呢?我们来看大屏幕。(逐一在大屏幕上显示照片)
屏显:
师:这里一共六张照片。第一张,母熊发现老虎,这是起因。最后一张是结果。你能否也概括一下?(母熊击退老虎)
师:中间这四张是经过,我们可以概括为?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照片,让学生观察当时的情境,去发现情境冲突,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从照片看,情境冲突非常明显,内涵丰富,过程具体,降低了学生在写作内容方面的难度。
1.同学们,照片是静止的,所以他们的动作和神态也是静止不动的,可在照片的背后,一定有我们没有看到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想象它们在说什么或者在想什么呢?
我们仔细观察第一张照片,熊妈妈正驮着它的两只宝宝出来找水喝,突然在不远的小河旁,发现了埋伏已久的老虎,此时的熊哥哥和熊妹妹会和妈妈说些什么呢?(同桌交流)
2.教师示例:熊宝宝说“不好了!妈妈,前面有老虎!我们快逃!”熊妈妈说:“来不及了。宝贝,下来藏在妈妈身后,妈妈会保护你们的,别怕!”右边的这只熊宝宝浑身颤抖,说:“老虎要……要把……我们吃……吃掉了!”
3.我们也可以让熊妈妈先说话。只要符合照片的意思就行。
4.小组交流。
5.交流反馈,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以一张照片为例进行指导,请学生仔细观察,揣摩图意,展开想象。循循善诱,要言不烦,明确有效。有了教师的引领,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练习写下面的照片,既体现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又强化了学生的说写实践,符合从说到写的作文教学原则。
6.屏显合成的六张照片,配以紧张的音乐,想象激战的过程,重点关注他们的动作、神态并写下来。
7.交流分享。
8.指导写详细。老虎不会善罢甘休,母熊也会拼死一搏。在三分钟的激战过程中,母熊和老虎的动作、神态一直都在变化。但是,照片不可能一一呈现。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想象照片中没有的动作和神态,像动画片一样在脑子里放出来,并通过文字再现当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提出了描写动作和描写神态两个新的要求,试图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想象,丰满故事情节,掌握描写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方法。
1.出示后面几张图片,让学生同桌交流,补充对话。
2.加上提示语,还原动物神态。(如:老虎_____地说:“_______。”)
3.习作练笔:选择母熊与老虎搏斗的画面或老虎逃跑的画面,加上动作、心理描写,再现故事情景。
4.根据评价标准自评,自评完成后同桌互评。
(屏显)评价标准:(1)对话中是否恰当地加上了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语句是否通顺。(3)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书写是否认真。
5.交流反馈,老师讲评。
6.谈谈你的发现,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看图作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会写这一篇,更重要的是学会这一类文章的写法和评改的方法,最终达到自主写作的目的。此环节的设计很好地兼顾了想象、练笔、评改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方法和写作的规律。
1.同学们已经把这个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写出来了,再写一个好的开头就是一篇好作文了,可还缺了一个题目。如果要给这篇作文取个题目,你会怎么取?
如:《老虎来了》、《熊虎之战》、《勇敢的熊妈妈》、《森林大王败走麦城》……
2.题目取好了,在第二节课请同学们完成整篇习作。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从一篇新闻报道获得习作教学灵感而创设的看图作文教学实践课。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利用照片指导学生习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习作指导方式。这堂课我精心挑选了六幅照片,内容丰富,学生一看就懂,这样就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化解“写什么”的难点。留出更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怎么写”。留给学生较多的书面表达练习时间,着力推动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果习作课上再花大量的时间解决学生习作内容的困难,势必挤占学生书面表达练习时间,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是不可取的。
这堂课我提出将故事中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写具体这四点要求,指导最成功的是描写母熊和老虎的语言。学生能根据照片内容想象描写老虎和母熊的对话,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对话写详细。在这堂课里,学生有两次动笔写作的机会。第一次是以第一幅照片为例进行指导,教师提出描写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写作要求,然后让学生写第二、三、四、五、六幅照片。第二次练笔是在学生动笔习作之后,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练习,要求学生选择“激战”或“击退”中的一张,发挥想象,写出它们的动作、神态的变化,和第一次已经写好的语言、心理合并成一段完整的话。学生第二次动笔时面临的是如何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具体这三个难点,难度较大。从学生最后交流的习作看,虽然语言、动作描写比较具体,但是神态还是不够详细。由此提醒我:1、要放缓坡度,降低难点。不要面面俱到,鼻毛胡子一把抓,要将语言对话作为重点,围绕这一点进行深入指导。2、聚焦难点,反复实践。以“激战”为例让学生认识对话描写的方法。3、从想象到写作,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想象和合理思维的前提下,努力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兴趣,使学生乐于交流分享。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永根,小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广东省怀集县桥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