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波(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关于电子管风琴弦乐声部编配方法的探讨
朱 波
(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电子管风琴弦乐编配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笔者解决的方法,在编配过程中,传统乐器与电子管风琴的特点都应掌握好,这样才能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在不违反双方原则的情况下,达到最好效果。更应强调演奏第一性和旋律第一性,编配制作最终应服务于演奏,让演奏更为专注,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涵,人应该是音乐的诠释者,而不是机器。
【关键词】演奏性;音乐性;层次;原则
在电子管风琴的学习中所有人都会遇到编配的问题,而其中比较复杂且运用较多的就是弦乐声部。无论是在古典音乐中、电影音乐中还是流行音乐中,弦乐以其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表现力、富有层次的乐器组合,获得了大多数音乐家的青睐,被充分地运用和发展。因此,就给我们的编配带来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和误区,毕竟要在键盘上反映真实的弦乐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真实,更重要的是演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站在电子管风琴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符合电子管风琴的演奏需要,要做到不单单是对真实乐器的模仿,而是对其的发展,做出有电子管风琴特色的音乐、有人性化的音乐。
“编配”顾名思义是“编曲”与“配器”的简称,那我们就应该分两部分讨论。首先,“编曲”有很多定义,在电子管风琴上通常分为“总谱改编”和“乐曲改编”。通常能遇到弦乐问题较多的就是“总谱改编”,所以这里我们只探讨“总谱改编”。总谱,以多行谱表完整地显示一首多声部音乐作品的乐谱形式。总谱中,各声部(不论器乐或人声)按照一定顺序,分组分行,排列在一起,乐谱左端以一垂直线将全部分谱相连,各行间按组划以统一的小节线,以便对乐曲各声部间的相互关系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改编,著作权法术语,指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用途,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显然我们的总谱改编需要将原有的总谱作品,通过人为的删减声部、合理的安排声部来达到能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的目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演奏性大于原作再现性
因为这一类的键盘可表现的声部层次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反映原作的所有声部,即使声部层次最多的电子管风琴也无法做到。这类琴就是为演奏而设计的,所以当你想尽量表现原作时,请注意是否符合演奏的标准,是否能让演奏者完美地表达出音乐,展现不同的演奏风格,这是电子键盘,不是电子播放器。例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第153-159小节弦乐声部(见图一),可以看到除一提高声部保持音外,二提与中提和大提有不同的线条,低音提琴有独立的线条,也就是说总共有四个线条。
(图一)
如果要再现原作,中提和大提用左手演奏,而贝斯用脚演奏,这没有什么争议,但右手必须使用两个Lead音色做弦乐4'和弦乐8',再使用upper音色做弦乐8',用右手5指演奏保持音的同时用其他手指演奏二提部分,并在156小节处需要切换音色,将upper音色的弦乐8'切换为弦乐4',而且要在158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再切换音色。这样做当然没有错,但根据笔者的经验,这样演奏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短短几小节却要切换2次音色,而且右手没办法充分表现二提的句法,会受到“触后”(after touch)的影响,一提部分也没办法表现出作曲者需要的苍白与力量,虽然再现了原作但仅仅只有形式并没有内涵。如果将二提153-157小节省略,表面上好像是缺失了一个声部,但却使演奏者有充分的精力来处理一提声部和其他声部,使乐曲主要的音乐张力得以保存,而且这一乐句仅需要使用一个音色即可。以下是笔者做的总谱改编(见图二)。
(图二)
在这个注意事项中,人性化才是最重要的,应该更注重于演奏而非机械式的重复总谱,电子管风琴的演奏者应像其他乐器的演奏者一样,成为一个音乐人,而非“工程师”。
(二)旋律第一性
有人也许会反对,认为和声性也很重要,当然重要,这里指的是当和声与旋律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优先旋律。首先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在演奏”,若你无法清楚清晰地将旋律交代明白,那听众应该欣赏什么?当然“没有旋律”的作品除外。
以下是两个例子分别来说明当旋律与伴奏音型冲突时的处理方法,以及旋律与和声冲突时的处理方法。
A.当旋律与伴奏音型冲突(见图三),选自斯美塔那《我的祖国》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中第40-43小节的弦乐部分。
(图三)
可以看到,总谱中大体可分为三个声部,旋律声部、流动音型(伴奏声部)和贝斯声部(或称低音声部)。若要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这段音乐,难度很大,一只手必须演奏旋律,同样伴奏声部也很重要,是这个作品的精髓所在,表现了河流的形象,这时,旋律与伴奏发生了冲突,取舍很难,但千万不要把伴奏中的某个声部同时给右手演奏,这样只会事倍功半,旋律无法弹好,伴奏也无法流畅。根据旋律第一性,应当首先照顾旋律,因此,必须放弃伴奏声部中的一个。关键在这里,如何放弃是有技巧的,仔细观察总谱,会发现中提声部和大提声部几乎一样,只有二提声部不同,因此把三个线条缩减成两个线条,对比这两个线条,中提和大提声部明显更重要,中提琴的不停流动更完美地诠释了河流的形象,大提琴的深沉很好地表现出宽广的意境,所以这里我们省略二提声部,但是演奏时应注意重音,以下是笔者的总谱改编(见图四)
(图四)
B.当旋律与和声冲突(见图五),选自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组曲之一大海和辛巴的船》36-39小节弦乐部分。
(图五)
谱中可以看出一提和二提是一样的音,也是旋律,可将它们合并,中提是双音长音,大提是琶音音型,贝斯是低音音型,一共有四个线条。如果要把四个声部都编配出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旋律第一性原则,取舍应该在中提与大提之间。中提声部涉及到和声音,不能完全省略,而大提声部贯穿了整个乐段,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和声声部省略一个音,保留一个音,可以将Lead音色To Lower,并制作键盘分割,用右手一指在下键盘保持一个音,左手演奏大提声部,脚演奏贝斯声部,以下是笔者的编配(见图六)。
(图六)
多台琴的合奏使可选择性变得更多,可利用的内容也就更多,但是不是就可以将总谱全盘照搬呢?答案是:“不一定”。也许部分乐曲可以,但不是所有都行,电子键盘不是物理发音的传统乐器,所以不能像传统乐器那样单纯地数量叠加,电子乐器更讲究音响的平衡和清晰度。
“多”并不能代表“宏大”,相反可能会带来十分嘈杂的声音,所以掌握好“量”很重要。对于电子乐器来说,“声相”(Pan)和“平衡”(Balance)就变得十分重要。根据上面叙述过的两点,再结合制作,就能有不错的效果。
总体上,总谱编配需要遵循电子键盘的基本原则,不能以乐队的思维来看待,应该追求音乐表现和最佳效果。尊重原作不等于再现原作,只有将作曲者想表达的思想、意境、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才是尊重原作,取舍之间彰显智慧。
接下来,是“配器”的部分,电子管风琴上的“配器”通常是将一份钢琴谱或者是单行谱用乐队的声音演奏或制作出来。
当配器时遇到使用弦乐的情况,应注意三点:
(一)音域音区
每个弓弦乐器都有自己的音域,同一乐器不同音域又有不同的特点。乐器不能达到的高音或者低音,最好不要使用(除非你就是想要那种声音)。根据音乐情绪选择乐器的最佳音区,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需要激昂辉煌的旋律,那就可以使用小提琴的高音区、和大提琴的中音区、加上贝斯的低音区;如需要如歌的柔板,则可以选择小提的中高音区,配合中提和大提;如需要悲痛的情绪,大提琴的中高音区是不错的选择。总之,要物尽其用,了解你将要使用的乐器是十分必要的。
(二)弓法奏法
弓弦乐器有很多弓法,并不是每种电子管风琴都能表现出来,但基本的弓法应该注意。例如连弓,即使是两个相同的音,在记谱时也要连起来,在演奏时也应当尽量地连;分弓,即使是一串很近的音,也要断奏;跳弓,选用音头较强的音色,配合快速的跳奏;拨弦,选用拨弦音色,并配合跳音。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细节,否则就会听出明显的“钢琴式弦乐”。
(三)和声声部
真正的乐队,当遇到和弦时多为开放式,但电子管风琴不行,我们只能用密集的弹法,有时候听起来会很“混”,甚至干扰到旋律。这时不要单纯地从和声出发,要考虑到电子管风琴与乐队的差异,一些重复的声部可以省略,重复的和弦音也可以省略
总体说来,配器具有独创性,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去配,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基本的要求要做到。声部层次不能乱,贝斯去演奏旋律,一提去演奏低音,这会让作品变的十分荒谬。不要单纯地去做“加法”,要把清晰放在首要位置,必要的时候要“减”。充分发挥想象力,合理利用乐器的音区,让听众更关注演奏,而不是制作。
综上所述,电子管风琴的编配,应当将“音乐性”作为首要原则,一切的制作与编配都是为演奏而服务的,不能舍本逐末。完美的音乐应当通过演奏来获得,制作与编配都只是手段。音乐才是一件乐器的灵魂,好比有一把完美的小提琴和一首完美的作品,却没人去演奏,最终还是无法成就经典,无法创造出美的享受,只有当音乐响起,才能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才能感觉到小提琴的魅力。电子键盘也是如此,如果人不能左右音乐的行进与发展,那如何展现电子管风琴的魅力呢?
本文仅粗略地浅谈了几点编配的问题,希望抛砖引玉,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1][苏]C·瓦西连科,金文达译.交响配器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7).
[2][法]C·M·维多尔根据柏辽兹原著改写,[苏]德米·罗加尔-列维斯基编译、补充,金文达译.现代乐器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9).
作者简介:朱波(1978—),女,辽宁省朝阳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子管风琴教学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