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波波
摘要:新形势下,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微课除了具有微化学习内容、充分利用零碎化的时间、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等优点外,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利用多种智能终端进行展现和学习交流。本文将以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为主题,并且针对高中生物课程上,对于微课的使用进行相关的解析,在微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增强生物课堂的吸引力,对于高中教学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11-01
微课是一种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设计的其中包括教学设计、知识点讲解、内容延伸、练习测试以及反馈和教学反思等教学环节的教学新形式。其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设计,形式是信息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5-8min,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1]。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有益尝试,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对微课的应用进行了一个粗浅的探索。
1.微课存在于高中生物教学优势
在生物教学中,微课具有活灵活现的动态视频效果和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很好地解决动态图形变化过程、生物微细结构的描述等教学难题。因此,把微课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有一定的基础,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它对高中生物教学有一定的必要性。
1.1 放大微观世界的变化,展示精彩的小世界。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的微观的问题,而且课本中也只是通过少许的图片,几句结论性的句子单纯的让学生去记忆,如细胞膜的结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等等,同时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也很多,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工程等,而微课能都将这些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记忆程度,微课应当是首选。有利于学生了解接触微观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新的学习理念。你如果走进过高中传统教学课堂,往往能在课堂上看到有些学生不专注、不专心、看漫画甚至趴台睡觉,在这样的课堂上你能感受到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对生物学科的求知欲不强、兴趣不大甚至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微课在生物教学中应用,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科学和直观、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有利于提升自学能力,培养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快乐、高效学习,使生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1.3 化微观抽象为具体,高效实现重难点的突破。生物这一门学科揭示的是大千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生命科学,生命体的复杂性以及微观活动的抽象性是难以凭记忆背诵可以解决的,学生也要对这些抽象知识点加以理解。例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基因的表达过程、免疫调节等知识点,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微观抽象的内容,但同时也是必须掌握的重难点内容,单单通过老师的介绍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利用微课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生动化、形象化。例如在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学生对免疫的过程记忆不清、理解不透。教师可以对此做小视频演示:病原体突破第一第二道防线,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抗原抗体结合等过程,通过一个时下流行的"警匪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在看微课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高于传统课堂,并且这种"警匪"的形象更具体形象在学生脑海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实现了解放教师的喋喋不休,高效解决这一节中的重难点。
2.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二例
例如,在学习《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既用肉眼看不见,又难以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得深刻易于记忆,只能看到课本中几个静态的图片,而且学习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例如rRNA、tRNA怎样形成的、RNA聚合酶作用后怎样了、RNA聚合酶是怎样识别启动子序列的等等问题,因此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此时微课的运用就恰到好处。通过制作微课以完整的三维动画演示基因转录、翻译的完整过程变化,配上文字解说,让学生下载在移动终端反复观看视频,认真领会转录、翻译过程中的场所、原料、所需要的酶、碱基的变化等。这样的微课不枯燥,犹如他们喜爱看的动漫一样,以更加贴近他们的方式呈现,我们的课堂也得到了延伸升华,使微观问题宏观化,宏观问题模型化,突破了教师课堂讲解和简单呈现的弊端,高效率的解决了这节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打破了时空上的局限,使微课在课后也能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微课也可以用在复习课中,例如在二轮复习鉴定类实验模块中,鉴定和观察类实验中选材是高考中常考的一种类型,为突破这个考点,笔者提前把课前诊断整合制作成了一个微课《一个洋葱的故事》,然后放到网上,学生课前从网上下载微课,并完成精选习题。教师搜集并整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时学生的薄弱点便暴露出来了,如"管状叶和鳞片叶都是叶子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何可以用来观察质壁分离?"等,上课时,先让会做的小组讲述解题思路,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对抗、质疑,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盲点和弱点,这样可以让教师讲解的时候针对性更强,时效性更高,同时课后的习题的设计会更有针对性,这样的课堂学生和教师在互学互助,同时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不沉闷,,二轮复习的效率更高,目标更明确。
参考文献:
[1] 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中国教育网络.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