饆饠

2016-07-29 20:17周惠民
世界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烤饼胡饼蒸笼

周惠民

导语:西游记里的妖怪拿到唐僧,一律上蒸笼,就是因为当时没有烘烤或炒炸的习惯。

粮食作物大约可以分为粒食与粉食两种方式,大米加水,煮成米饭,属于粒食,各种豆科作物用汤炖煮,也是粒食。但如果将榖粒磨成粉再加工,和面成团,再切成面条、面饼,加水蒸煮或进入烤箱,则属于粉食。中国原本是吃米的民族,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用石器捶打榖粒、脱壳后放入汤锅或蒸笼中煮熟,即可食用,最早的烹饪用具「甑、甗」就是烹煮稻米的食器。大概就在中国种植稻米之时,西亚地区也开始栽培小麦,将小麦磨成粉,发酵、团揉后,烘焙成面包食用。

中国烹调方式发展稳定,小甑蒸饭,浇上不同的酱汁,就成了「八珍」。钟鸣鼎食之家将榖粒直接放入汤锅,成了糁或羹,祭天祭祖,也可以让群众饱食。食材要不趁手,用清水白煮成粥,一样饱腹充肠。这些烹饪工作,家家户户可以完成,吃一顿做一顿,小大皆宜,不太浪费柴火。小麦传入中国之后,也就准此法烹调,先将面团擀成圆饼状,再切成面条,锅中煮熟或甑中蒸熟,都算。公元三世纪末的束皙曾着有《饼赋》,解释”汤饼”起源,说”古代仲春之月,天子食麦,煮麦为面”。比束皙早几十年的何曾,出身世家,位列高官,生活相当讲究,史书记载,他吃蒸饼时,如果厨子没有掌握好火候,饼中央没有裂出十字纹,他就不吃。因为当时中国主要用蒸、煮方式加热,西游记里的妖怪拿到唐僧,一律上蒸笼,就是因为当时没有烘烤或炒炸的习惯。以水为热介质的烹饪方式,一总称为炊,所以蒸饼就是武大郎在阳谷街上贩卖的炊饼」、。

西亚游牧民族一直是以烤为主,在地上挖坑或堆石头,搭建烤炉,称为馕坑,底大口小。可以将发酵好的面团贴在坑壁上,明火烧烤。因为柴火不易取得,加热又慢,所以升一回火,得烤上一大堆饼才划算,幸亏中亚地区天气干燥,烤饼容易保存,烤一回吃好几天,不会每天举火。制作烤饼的方式也随着边疆民族一起进入中华,大缸加入炭火,也能有馕坑的效果,这样做出的饼,不同于炊饼,只好以胡饼名之。胡人何时进入中国,胡饼也就同时进入中国。文献纪载,汉代已经有胡饼,例如《续汉书》就说“灵帝好胡饼”。不只宫廷中皇帝可以吃到胡饼,民间也相当普遍。

汉代以降,胡饼普及,但限于炊具与技术,一般人并不自制,只在市中购买。到了唐代,西域的文化渗透进中国。胡风盛行,胡食自然不能少,胡饼也是要角,随时可以买到。《通鉴》记载:安禄山起兵后,唐玄宗出逃,未得食,杨国忠亲自到市上买胡饼。胡饼还有不同的讲究,不同制法,有不同名称,例如「饆饠」是胡饼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纪载“韩约能作樱桃饆饠,其色不变。”大约是樱桃烤饼,而樱桃不会干焦。值得注意的是饆饠的发音为印欧语,今日德语(Brot)、英语(bread)、北欧语(Br?d)都接近饆饠的音,可是中国周边的印度语、中亚语言,都用馕(naan)的音,饆饠的音如何传入颇费解。请教中亚历史的专家,也没有结论。

到了宋代,饆饠仍然盛行,就好像今日的法国面包与烤馕同时存在。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宋朝廷宴请从东北来的大金国国使,国宴菜色包括胡饼、群仙?、太平毕罗、膸饼、白胡饼。随饼也写成「髓饼」,早在北魏时期贾思勰所写的《齐民要术》中便有纪载:和面时加牛骨髓、蜂蜜,一起入烤炉,成了美味的油酥胡饼,白胡饼是使用白芝麻调味的胡饼,太平饆饠则是面包翻新花样,与今日坊间面包相去不远。

饆饠就是面包,东西倒是清楚,只是不知道唐代为何突然出现这个名词。因为中国周边的民族多用欜或列巴(今日俄文也用这个词),饆饠算是异军突起。

猜你喜欢
烤饼胡饼蒸笼
宋代胡饼受众人群及销售方式探析
论胡饼在唐代社会中的流行
半自动升降蒸笼
半自动升降蒸笼
烤饼里的深情
Indian Restaurant Set to BeCome the First in the World to Deliver Ta heaways by Drone
中秋佳节话“胡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