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元对立的词汇阻遏现象分类研究

2016-07-29 02:01罗永胜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二元对立

宁 静 罗永胜

(广东医科大学,湛江,524023)



基于二元对立的词汇阻遏现象分类研究

宁静罗永胜

(广东医科大学,湛江,524023)

摘要:近年来,词汇阻遏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分类尚未形成体系。本文从二元对立的视角出发,将词汇阻遏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基于形式和意义的对立,分为形式阻遏和意义阻遏;基于语言和言语的对立,分为语言阻遏和语用阻遏;基于部分和整体的对立,分为完全阻遏和部分阻遏。这六种类型相互交叉,又可再分为部分形式阻遏、部分意义阻遏、完全形式阻遏、完全意义阻遏等更多类型,每一分类都是对词汇阻遏的更深层次认识。

关键词:二元对立,词汇阻遏,分类体系

1. 引言

随着词汇语用学的兴起,词汇阻遏(lexical blocking)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介绍(曾衍桃2005,2006;曾衍桃等 2009;陈新仁 2005;姚鸿琨 2011b),对其产生的理据、成因、类别进行了多视角的阐释(陈新仁 2005,2007,2008;方小兵 2014, 2015;姚鸿琨 2011a)。词汇阻遏是“一种词汇形式的存在阻碍另一种词汇形式出现”的现象(Aronoff, 1976)。许多特殊的名词复数形式使得其规则复数形式不能出现,如men使mans不出现;children使childs不被接受,sheep使sheeps不合法;许多不规则的动词过去式及过去分词使得其规则形式不能出现,如done使doed不出现,had使haved不出现;一些不规则形容词比较级形式使得其规则形式不出现,如better使goodder不出现,worse使badder不出现。不仅如此,today和tonight使this day和this night不常见;pink使pale red很少用,pork使pig meat显得怪异。

以上情况各不相同——阻遏的对象不同,具有阻遏作用的词项不同,被阻遏生成的词项也不同。只有通过分类整理,才能系统化。但学者们“对词汇阻遏概念的内涵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对阻遏现象的分类存在很大分歧,对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没做出全面、统一的解释”(方小兵 2014) 。本研究拟从二元对立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词汇阻遏类型体系。

2. 相关研究综述

2.1词汇阻遏的定义

根据Poser(1992:111),从Paul最早提出词汇阻遏概念(1896),至今已有120多年,基本上都是在构词法的框架内研究(Aronoff 1976; Kiparsky 1983:3-22;Poser 1992:111,130)。Aronoff(1976)完善了这一概念,认为词汇阻遏是“某些词项形态的存在阻断了按照构词法则能够生成的与之意义相同的词项形态的出现”。这一概念包含了三大元素:阻遏词项、构词法则和被阻遏词项。还有一个事件:阻遏词项对词汇生成法则的阻断,使得同义词项不能生成。Zwicky(1986)将这一现象描述为“词库中特有词项优先于形态法则”(properties specified in lexicon overrides those provided by morphological rules)的现象。此定义强调阻遏的对象是“形态规则”,阻断并不是完全不让被阻词项出现,只是“优先”出现,被阻词项还是有可能出现的。Poser(1992:111)将词汇阻遏定义为“一种形式的存在阻碍了另一种本应该出现的形式的创造和使用”(the existence of one form prevents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another form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expected to occur)。其创新之处在于认为阻断的是“创造和使用”,不只是词项。他认为“不规则词形阻断了规则词形”的出现,词汇形式有可能“阻遏短语结构的出现”(possible for lexical forms to block phrasal constructions)。我国学者陈新仁则认为词汇阻遏是“一个词项的存在阻止了某个能产性规则创造或使用的另一个词项”(陈新仁 2007;方小兵 2014),此定义结合了Aronoff和Poser的优点,却忽略了对短语和结构的阻塞,且把“阻遏”等同于“阻止”,也有不妥之处。可见对阻遏对象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2.2词汇阻遏的分类

目前对词汇阻遏的分类都是采用自下而上的定义式分类方法,即根据阻遏现象的特征对其定义类别。最初的词汇阻遏主要是指对派生法则的制约,然后添加了对短语生成的制约,再后来又添加了对句子结构层面的制约,还有语用制约、部分制约等。

较早的词汇阻遏研究(Anderson 1969; Aronoff 1976:95;Clark & Clark 1979:767-811) 是在构词法的框架内进行的(Poser 1992:111),主要是指形态阻遏(morphological blocking),如first对oneth的制约,women对womans的制约,thief对stealer的制约,fury对furiosity的制约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已有词项阻遏了某种词汇生成法则的运作,使得应该出现的派生词,没有出现。第二类阻遏是“词项对短语结构的阻遏”(Poser 1992:130),这类阻遏的特征是单词遏制了短语结构的出现。比如,常见 this morning/evening /afternoon /week /month /year 但少见this day/night,因为有today和tonight来表示“今天”和“今晚”的概念;有pale green/blue/yellow/purple 但少有pale red /black , 因为有pink和grey来表述“淡红”、“淡黑”的概念。第三类阻遏是“部分阻遏”(McCawley 1978:9, 45-259;陈新仁 2007),特征是已有词项部分地阻遏了某种结构的概念表述,没有完全阻止它的出现。例如,kill有to cause somebody to die的意思,或多或少地制约了to cause somebody to die的使用,但后者不仅有“直接使某人致死”,还有“间接使某人致死,使某人意外死亡”等意思,因此kill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该结构的使用。电影《The Lion King》中,Scar认为自己只是“caused Mufasa to die”,没有“killed Mufasa”,可见kill对cause sb to die的限制是有限的。

还有人把上述三类情况分为四类:形态阻遏、词项阻遏、词项对释义表达阻遏和部分阻遏(姚鸿琨, 2011a)。第一类等同于第一种情况。第二类类似第二种情况,只是说把被阻的短语(如cow/pig meat)看作词项,这些词项和阻遏词项(beef/pork)属不同词干(词源也不一样)。第三类则是指阻遏“与之意义相等的词组构建”,如worse对 *more bad的阻遏,better对*more good的阻遏——阻遏词项和被阻词项意义完全等同,后者是前者的释义,这也是第二种情况的次类。第四类是指上述第一、二种情况中未能完整阻遏被阻词项出现的情况,例如pink 阻遏了pale red的使用,但pale red有时是可以使用的,比如词典中常用于解释pink的意义。又比如thief对stealer也是部分阻遏,而stealer常出现在法律用语中。这种分类方法是第一和第二类中次类的重新混搭。

还有人分成两类:形态阻遏和语用阻遏(方小兵 2014,2015)。第一类等同于上述的第一类,主要是指对构词法则(如对派生法、词性转换法、屈折变化规则等)限制所构成的阻遏现象。第二类又分为两个次类:一是指同义词之间的阻遏,这种阻遏通常是由语用因素引起的,如美语中因地域因素引起的fall阻遏了autumn的使用,社会因素引起的Ms阻碍对Mrs的使用。二是“具体词汇对短语的阻遏”,如today对this day的限制,absorb对take in的限制等等。这种分类方法对形态和意义进行了区分,把意义等同于使用,有一定道理,但是缺乏可信服的分类标准,也无法将词汇阻遏现象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 问题与批判

系统分类首先要明确分类的视角和方法,其次必须有统一标准。本节我们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已有词汇阻遏分类提出质疑。

3.1词汇阻遏现象的分类视角

目前的词汇阻遏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成了相对杂乱无章的词汇阻遏类别。上文所提到的三类说(陈新仁 2007)、四类说(姚鸿琨 2011a)和两类说(方小兵 2014,2015)均不成体系。我们需要从某一基本的视点出发,将已有的词汇阻遏类别系统化,使之成为相对完整的体系。例如,有人认为,任何词汇可以从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视角来展开研究(陈新仁 2009),对词汇阻遏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研究。从形式来看,一个词项的形式可以阻遏另一个词项形式的出现(did—doed);从意义来看,一个词项的形式可能没有阻断另一个词项的形式,但是阻断了另一个词项在词典中具有相同的意义(thief-stealer);从使用来看,一个词项可能没有阻断另一个词项的形式和词典意义,但是阻断了另一个词项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today—this day)。显然从这些层面来探讨词汇阻遏,可以使研究更加清楚明了,使得整个研究系统化。而目前的词汇分类研究,缺乏一个自上而下的理论视角,使得词汇阻遏研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3.2词汇阻遏现象的分类标准

任何分类都应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可以根据性别差异把人分成“男人”和“女人”,但不能分成“男人”和“老人”,因为“老人”是从年龄的视角提出来的,二者是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概念。目前词汇阻遏的分类有点类似于“男人”、“女人”和“老人”的方法。例如陈新仁(2007)将词汇阻遏分成三类:(1)词汇与派生词之间的阻遏;(2)词汇与短语之间的阻遏;(3)部分阻遏。(1)和(2)是从阻断对象出发来分类的,而(3)是从阻断的程度来分类的——“部分阻遏”和“完全阻遏”相对应才是。类型(3)和类型(1)、(2)分类视角和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应该放在同一个层面上。再比如方小兵(2014,2015)分成两类:形态阻遏和语用阻遏。形态是形式上的概论,而语用是运用层面的概念。这两者也不在同一层面上。词汇的语用特征是指作为形式和意义结合词汇单位的使用,而不是纯粹的词形的使用。分类视角是语义,分类标准看是否含有语境因素。而形态阻遏应该是和意义阻遏在同一个层面上,意义再分为词典意义和语用意义。因此将词汇阻遏分成“形态阻遏”和“语用阻遏”,有点像将人分为“男人”和“女孩”一样,是不对称的。

4. 基于二元对立的词汇阻遏类型体系的构建

本节从对词汇阻遏的认识出发,结合二元对立的辩证法观点,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词汇阻遏现象体系。

4.1对词汇阻遏的再认识

我们认为词汇阻遏现象应该包含以下典型特征:

第一,词汇阻遏是已有词项对其他词汇单位生成和使用的阻遏。已有词项是指词库中(包括心理词库)已有的形意结合体;其他词汇单位包括单词和短语,但是不涉及句子层面(Poser, 1992:111,130;方小兵 2015),它们可能是使用中的,也可能是词库中的词汇。

第二,词汇阻遏对象是指词汇的生成法则,即已有词项使得词汇生成法则不再发生作用或作用不明显。生成法则即包含已经总结出的构词法和短语生成法则或者语言使用惯例等,也包括语言使用者潜意识所使用的不为人知的语言规则。

第三,所谓的阻遏并不是完全阻断——不让被阻词项出现,而是指一种倾向性或者说优先使用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词汇阻遏就是:语言中某个词项的存在或使用阻断了或优先于另一个按照某种词汇生成规则本可以生成的词汇形式的出现或使用的现象。

4.2词汇阻遏的分类视角和标准

第一,形态和意义对立视角

按照索绪尔语言学的观点,任何单词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从这一点出发,可以把词汇阻遏分为形式阻遏(morphological blocking)和意义阻遏(semantic blocking),其分类标准是看阻断了形式的生成还是阻断了意义的生成。所谓形式阻遏就是一个单词形式的存在阻断了某种形态生成法则,而使得另一形式不能存在。例如 first对oneth的阻遏。意义阻遏则是说一个词项并没有阻断另一个单词的形态出现,只是阻断了该单词的部分意义。例如thief并没有阻遏stealer这个单词出现在词库中,只是阻断了stealer的某个义项而已。

单词的形式可以分为口语形式(spoken form)和书面形式(written form),口语形式的阻遏往往是指一些特殊的语音形式阻遏了某些发音规则发生作用。词汇阻遏主要是指书面形式的阻遏。单词的意义也可再分为“词典意义”和“语用意义”,因此意义阻遏可以再分为“词典意义阻遏”和“语用意义阻遏”。例如“hang”的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hung”,一种是“hanged”;按照曲折变化规则,hang的过去分词应该是“hanged”,但是“hung”并未能阻遏这个形式的出现,只是阻遏了“hanged”的词典意义—— 不能表示“吊”,只能表示“绞死”。这就是词典意义的阻遏。有些阻遏现象,如“tomorrow”对“next day”的阻遏,阻遏项无法阻遏被阻词项的任何词典意义的出现,但在具体语境中,经常优先被阻遏项出现,这是语用意义上的阻遏。

第二,语言和言语对立视角

语言是相对稳定的系统,言语是交际中的语言。词汇也可以分为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和交际过程中的词汇。词汇阻遏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阻遏词项在语言系统中的出现,另一种是阻遏词项不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前者是语言层面的阻遏,后者是言语层面的阻遏。例如women使得womans不出现;而pink对pale red的阻遏却不一样,pink和pale red在语言体系中同时存在,只是pink常常阻断pale red的使用。

第三,部分和整体对立视角

词汇阻遏现象存在程度上的区分,不是完全阻遏就是部分阻遏。语言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所以不存在绝对完全的阻断。从共时研究的角度来看,有些阻遏现象只是阻遏了一些词项的部分功能和用法,而另一些阻遏现象则使得一些词组根本不出现。前者可以称之为部分阻遏,如thief对stealer的阻遏,pork 对pig meat的阻遏等;后者可以称之为完全阻遏,例如two对twoth的阻遏。

4.3基于二元对立的词汇阻遏体系

基于以上三种二元对立视角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词汇阻遏现象体系(见表1)。

表1 词汇阻遏现象体系

表1所列三大标准、六种类型还可以通过二分法进行细分。例如形式阻遏可以分为“完全形式阻遏”和“部分形式阻遏”——完全形式阻遏可以理解成阻遏项和被阻遏项形式完全不一样,例如first和*oneth;而部分形式阻遏则只是阻遏了部分形式的生成,例如fury和*furiosity,只阻断了后缀,词根还是一样的。意义阻遏也可以再分成“语言意义阻遏”和“语用意义阻遏”,语言意义阻遏指的是一个单词使得另一个单词的相同意义不在词典中出现;而语用意义阻遏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使用了一个单词表述这种意义,则不再使用其阻断的词来表述该意义。可见二分法可以将词汇阻遏现象不断进行二元分解,每一次分解都是对词汇阻遏现象的进一步认识。

5. 结语

一分为二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同一现象的不同二元类型。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阻遏是普遍现象,只要单词在使用上存在竞争,就会出现词汇阻遏现象。由于语言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各种词汇形式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该现象的存在也是因为二元对立而存在的——当同种功能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段来实现的时候,人们就必须二选一,被选中的就成为阻遏项,未被选中的就成为被阻遏项。根据形式和意义、部分和整体以及语言和言语的对立,我们将词汇阻遏分为形式阻遏和意义阻遏、语言阻遏和言语阻遏、部分阻遏和完全阻遏三组相对存在的六种词汇阻遏类型。这六种类型又可以相互排列组合继而分成12种、甚至更多的类型。每一次二分都是认识的加深。事实上,还有其他的视角可以将词汇阻遏现象进行二分。例如,站在内外对立的视角,可以将词汇阻遏分为语内阻遏和语外阻遏。同样每一种二元对立的视角都可以加深我们对词汇阻遏的认识。

语言和语言系统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系统制约着语言的使用,语言使用者必须有内化的语言体系才能使用语言进行成功的交际。同时,语言系统又是在语言使用中形成的,随着语言的使用而不断发生变化,词汇阻遏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语用现象。它体现了语言体系和语用之间的关系,从语言系统出发对词汇阻遏进行分类恰好体现了语言体系和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Anderson. S. R. 1969.WestScandinavianVowelSystemsandtheOrderingofPhonologicalRules[D/OL]. MIT Dissertation.[2016-6-14].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829279_West_Scandinavian_Vowel_System s_and_the_Ordering_of_Phonological_Rules_MIT_dissertation

Aronoff. M. 1976.WordFormationinGenerativeGrammar[M]. Cambridge: MIT Press.

Clark. E. V. & H. H. Clark. 1979. 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 [J].Language(4):767-811.

Kiparsky. P. 1982. Word-formation and the lexicon [C/OL]. [2016-6-14]. http://web.stanford.edu/~kiparsky/Papers/WordFormationMALC1982.pdf.

McCawley. J. D. 1978.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the lexicon [J].SyntaxandSemantics(9):245-259.

Poser. W. J. 1992. Blocking of phrasal constructions by lexical items [J/OL].LexicalMatters:111-130.[2016-6-14].http://www.billposer.org/Papers/blocking.pdf.

Zwicky. A. M. 1986. The general case: Basic form versus default form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曾衍桃. 2005. 词汇语用学概观[J]. 山东外语教学(4): 3-10.

曾衍桃. 2006. 词汇语用学引论[J]. 外语学刊 (5): 59-64.

曾衍桃、何晓勤、陈开举. 2009. 国内词汇语用现象研究十五年之述评[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6): 73-79.

陈新仁. 2005.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J]. 外语研究(5): 5-9,80.

陈新仁. 2007. 词汇阻遏现象的顺应性阐释[J]. 外语学刊(1): 80-86.

陈新仁. 2008. 英语反义词缀派生的语用制约[J]. 外语研究(1): 10-15.

陈新仁. 2009. 英语词汇学实用教程[M]. 苏州大学出版社.

方小兵. 2014. 词汇阻遏:变异语用学的视角[J]. 语言教学与研究(2): 85-93.

方小兵. 2015. 英语词汇阻遏的多视角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3): 100-106,124.

姚鸿琨. 2011a. 词汇语用学之阻遏现象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

姚鸿琨. 2011b. 论形态阻遏产生的条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 55-58.

(责任编辑杨丽)

作者简介:宁静,广东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和英语教学。电子邮箱:415362002@qq.com

*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基金项目“基于二元对立的多模态词典学体系研究与建构”(编号YQ201407)、2014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类项目“零度语言学及其应用研究”(编号4CX14108G)以及2013年广东医科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多模态教学语篇分析及其应用研究”(编号B201302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6)04-0023-04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8921.2016.04.001

罗永胜,广东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词典学和词汇学。电子邮箱:28302756@qq.com

猜你喜欢
二元对立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读解
《小城畸人》中二元对立的消解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荒诞与现实——《纽约提喻法》结构主义分析
《长腿叔叔》中女性主义代表
论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人文关照与生命美学构建
中西政治话语比较研究
寓言《黑羊》的二元对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