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对二语心理词汇中搭配习得影响的研究

2016-07-29 02:01王同顺
当代外语研究 2016年4期

彭 程 王同顺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母语迁移对二语心理词汇中搭配习得影响的研究

彭程王同顺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摘要:本研究基于二语心理词汇的理论,通过对比不同水平习得者对不同类型的二语搭配的反应来探索母语迁移对二语搭配习得的影响。笔者采用即时搭配判断测试,测试语料包括一致性搭配(即正迁移)和非一致性搭配(分为一语特有搭配和二语特有搭配,即负迁移和零迁移),以及名词性搭配和动词性搭配。数据总体表现为,在正迁移和负迁移搭配上,高水平组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在零迁移上,两组没有显著差异。两组均呈现以下趋势:零迁移搭配的正确率显著大于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得分均大于负迁移;名词搭配正确率均低于动词搭配正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水平、一致性以及搭配类型都对二语搭配习得有显著影响,但三者之间无交互效应。

关键词:心理词汇,搭配一致性,母语迁移,搭配习得

1. 引言

二语心理词汇是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以及语言教学的交汇点,占据着重要地位。该领域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集中于对心理词汇组织模型、发展模式、联结网络、性质与特点的探索上,且目前仍无定论(Weinreich 1953;Meara 1983;Singleton 1999)。国外就二语心理词汇中的单个词与词之间是如何组织和联结的,进行了诸多的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理论框架(Aitchison 1994;Wolter 2001;Zareva 2007)。国内亦有相关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综述和实证研究(董燕萍、桂诗春2002;蔡金亭2006;张萍2011)。其中实证研究大多属于对二语心理词库中单个词与词之间关联的研究,二语心理搭配的研究相对较少。

单个词在心理词汇中的组织分为纵聚合和横组合关系,后者囊括语义和句法元素,搭配属于后者。习得者在输出过程中,心理词汇的提取分为创造性的和整体性的。整体性提取有利于提高语言输出的流利性、正确性以及得体性(Wray 2002:9)。搭配作为词块,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其存储、激活和提取的过程都要难于单个词。二语习得者如果成功习得搭配或语块会提高输出和输入的效率和准确率。搭配的界定一直是一个未能解决的学术问题,搭配、词组、程式语、习语、多词单位以及语块等都具有类似的定义,界定模糊。本文将语料范围限定为动词词组(V+N)和名词词组(A/N+N),其中包括一些习语,本研究统一称之为搭配。

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以及零迁移(Kellerman 1979),搭配中的迁移概念就是一致性(congruency),一致的搭配即正迁移,非一致的搭配包括负迁移(一语特有)和零迁移(二语特有)。一致性的搭配是指母语和二语的搭配按照字面意义一一对应(胡开宝2005);负迁移搭配是指一语中存在的搭配在二语中没有与其对应的搭配;零迁移是指二语中存在的搭配在一语中没有与其对应的搭配(Wolter & Gyllstad 2011)。

2. 研究背景

鉴于之前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单个词来探究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Fitzpatrick & Izura 2011;Meara 1996;张淑静2008),从搭配角度来探索心理词汇的实证研究目前较少。因此本文以心理词汇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搭配过程中汉语的影响。另外,在前人的研究中,变量一致性只分为两个维度:一致性和非一致性(负迁移或零迁移)。本研究将其扩展为三个维度:正迁移、负迁移以及零迁移;国内研究搭配的文章较多,但多从语料库、短语学等其他视角(卫乃兴2002;李晓红2004),却鲜有从心理词汇视角来解析二语搭配习得的实证研究;前人所研究的搭配大多是选择其中一种搭配类型,即V+N或A/N+N,笔者将搭配类型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对比动词搭配和名词搭配。

本研究选取上海某985高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参与即时搭配判断测试。并以修正层级模型(Kroll & Stewart 1994),概念特征分布模型(de Grootetal. 1994)以及三阶段发展模型(Jiang 2000)作为心理词汇理论基础解读搭配习得与二语水平、搭配类型以及母语迁移的关系,揭示二语搭配习得的内在规律,进而对二语搭配教与学给出有效的启示。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 三种自变量对搭配习得是否有交互效应?

(2) 二语水平是否对搭配习得有显著影响?

(3) 母语迁移是否对搭配习得有显著影响?

(4) 搭配类型是否对搭配习得有显著影响?

3. 研究方法

3.1被试

被试全部来自上海某985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共70名学生。选取其作为被试是因为大一学生有较高的配合度,获取的数据可信度较高;且被试高考英语分数均高于80分(百分制),二语心理词汇趋于稳定、丰富。

根据水平测试分数的排序(满分为60分),以46分为分水岭,将小于46分的被试归为较低水平组,将大于46分的被试归为较高水平组。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的平均分有显著差异t(64)=12.855,p<0.01。低水平组29人,均分为43.10;高水平组37人,均分为48.86。

3.2测试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通过两份不同的试卷分别收集数据。测试期间,被试不允许查阅词典或参考书,也不准许互相讨论。为方便分析,要求被试在每份试卷上注明姓名和班级。

试卷一为即时搭配判断测试,笔者从高考词汇大纲、牛津英语搭配词典以及前人研究的语料中,选出本研究所需的搭配(Laufer & Waldman 2011;Yamashita & Jiang 2010;许莹莹、王同顺2015)。然后,根据柯林斯英语语料库来筛选t-score至少为2.0的搭配。为了避免多义搭配令被试困惑,笔者根据牛津搭配词典以及BNC语料库将这些搭配放在具体语境中(通常为一至两句话)。之后,再请二语习得方向教授以及三名高水平英语语言学硕士共同斟酌审核。在最终确定语料之前,笔者找了15位被试(均通过CET 6)做了搭配判断先导检验,去掉不合适的搭配,如“dark blue, polish the apple, catch fire, sweet apple”等。语料最终分为20个正迁移搭配、20个负迁移搭配以及20个零迁移搭配,共60个搭配,其中名词搭配和动词搭配各占30个。此外,正迁移和零迁移搭配以正确形式出现,负迁移搭配以错误形式出现,错误形式部分取自CLEC语料库,部分取自笔者所教学生的作文语料。语料中的单个词均取自高考词汇大纲,且均为高频词,以保证被试可以识别搭配的组成部分。

测试采用“看-写”即时判断法,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为了获得更为真实的即时搭配判断结果,笔者将60个搭配全部放在幻灯片上并随机打乱顺序,搭配则以幻灯片形式依次呈现给被试,每次一个搭配,幻灯片之间的间隔时间为五秒,要求被试在五秒之内迅速选出“acceptable”或“not acceptable”。为确保被试明白具体做法,笔者在正式测试前先演示五个搭配判断的过程,包括“shake his head, set a record, lose fat, drag their feet, expensive price”。

试卷二为剑桥大学英语水平分组测试。一共60道选择题,其中涉及文化、阅读、句法、语用、搭配等内容,每题一分,要求被试在40分钟内完成。

3.3数据收集

两项测试由笔者与任课老师在不同的课堂时间内实施,并要求被试认真完成。由于任课老师在场监考,被试态度认真,数据可信度高。两项测试时间总共为50分钟,回收68份试卷,其中两份试卷无效,共66份有效试卷。试卷一的结果分析由笔者和一位二语习得方向教授共同分析。试卷二均属客观题,由笔者独立完成阅卷。

3.4分析方法

将数据全部收集整理,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为深度解读被试心理词汇中的二语搭配习得所受自变量的影响,以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笔者还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补充性的定性说明。

4. 结果与讨论(基于心理词汇理论框架)

首先,通过Pearson相关来检测被试的水平成绩和即时搭配判断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数据显示两者呈显著相关r(66)=0.441,p<0.01。所以根据水平成绩分组来研究二语搭配习得具有统计意义。

4.1水平、一致性以及搭配类型对搭配习得是否有交互效应

由于本研究中的正、负、零三种迁移搭配与动、名搭配语料完全重合,所以自变量一致性与搭配类型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本研究要考查的交互效应包括:

(1) 水平和一致性之间是否有交互效应

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将水平作为组间变量,一致性作为组内变量。其结果显示,一致性有显著的主效应,F1(2,128)=9.36,p<0.01,但水平和一致性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效应,F2(2,128)=1.356,p>0.05。

(2) 水平和搭配类型之间是否有交互效应

再次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仍将水平作为组间变量,搭配类型作为组内变量。其结果显示,搭配类型有显著的主效应,F1(1,64)=60.728,p<0.01,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F2(1,64)=1.148,p>0.05。

4.2二语水平和搭配习得之间的关系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在正迁移搭配、负迁移搭配以及动词搭配和名词搭配之间都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对于零迁移搭配,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说明:习得者二语水平总体上对搭配习得有显著影响,高水平组的搭配判断总分显著高于低水平组(p<0.01)。具体而言,除了在零迁移搭配上,高水平组在其他搭配上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

表1 高、低水平组之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

注:MD=mean difference;SE=standard error

对于负迁移搭配,高水平组显著优于低水平组。高水平习得者,由于输入的增加以及心理词汇的整合,心理词汇正处于母语中介向二语整合阶段过渡,遇到负迁移搭配,可以摆脱母语干扰,做出正确的判断。低水平习得者正处于母语中介阶段,未能摆脱母语干扰,难以甄别负迁移搭配,从而做出错误判断。这就是典型的母语干扰二语而导致的负迁移。

零迁移搭配是二语所特有的搭配,不受母语概念的影响。习得者不需要借助母语概念,零迁移搭配的词名层和概念层都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独立习得后,再进行整合,基本独立于母语词名层和概念层。本研究中,无论高水平组还是低水平组在零迁移搭配习得上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验证并呼应了概念特征分布模型。其中的一语特有概念、共有概念以及二语特有概念分别代表了本研究中的负迁移搭配、正迁移搭配以及零迁移搭配(de Grootetal. 1994)。

对于动词搭配,高水平组在0.05的水平上显著高于低水平者;对于名词搭配,高水平组在0.01水平上显著高于低水平者。该结果说明,水平自变量具有显著主效应。

4.3母语迁移(一致性)和搭配习得之间的关系

针对低水平组,笔者做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变量一致性有显著的主效应,F(2,56)=4.97,p<0.01。再进一步通过两两对比(pairwise comparison),得出零迁移搭配得分显著高于正迁移及负迁移搭配p<0.05;正迁移搭配得分高于负迁移搭配,但不显著p>0.1。

经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高水平组出现了类似的趋势,自变量一致性有显著的主效应,F(2,72)=4.085,p<0.05,再通过两两对比,得出零迁移得分显著高于负迁移搭配p<0.01,并且较高于正迁移搭配p<0.1,正迁移搭配得分高于负迁移搭配,但不显著p>0.1(见表2)。

表2 高、低水平组在重复测量ANOVA中的两两对比

注:MD=mean difference;SE=standard error

该结果表明,无论对于高水平组还是低水平组,一致性都有着显著性的影响。根据概念特征分布模型,一语和二语的概念层部分重合(一致的搭配),其余部分分别独立存储(非一致的搭配);其中,一语特有的概念层和负迁移对应;二语特有的概念层和零迁移对应;一语二语共有的概念层和正迁移对应(见图1)

首先,零迁移搭配对于习得者来说最容易习得。因为,该类型搭配不受母语影响,不用区分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独立于母语概念之外,只需靠记忆习得零搭配。例如“low tea”是二语特有的搭配,即零迁移搭配。此搭配根据字面意义,意为“低茶”,完全解释不通,在中文里根本没有对应的概念。此搭配内嵌着二语文化元素,有“下午茶”之意,所以母语对等语解释不通,习得者只有通过记忆将其储存于母语之外的心理词典中。因此,零迁移搭配的习得不需要借助母语,也不受母语干扰;另外,零迁移搭配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地域特有的产物,不符合二语习得者提炼的规则、句法和逻辑,也不需要调动原有二语知识来帮助理解。所以,零迁移搭配的习得只需要调动习得者的纯粹记忆,而无须将其编织在先前习得的二语语义联结的网络中。零迁移搭配符合语言习得的最省力原则或经济原则(Waters 1937),是最省力的一种搭配习得。

其次,负迁移搭配对于高水平和低水平习得者来说都是最难习得,这种搭配始终摆脱不了母语迁移的干扰。根据Jiang(2000)的三阶段理论,处于母语中介阶段的习得者需要借助母语概念来理解二语词名层,当母语概念和二语词名层不匹配之时,就会干扰习得者正确提取二语搭配概念。习得者若要正确获取负迁移搭配的概念,就必须先屏蔽母语的干扰,再检索、激活与之相匹配的概念层。负迁移搭配的习得有悖于语言习得的经济理论,是最费力的一种搭配习得。例如,“红糖”是典型的负迁移搭配,若根据字面意义,对应的二语搭配应该是“red sugar”,实际上,正确的二语搭配是“brown sugar”。二语习得者如果要正确习得该搭配就必须先排斥“字面对等搭配”的干扰,然后再重新建立并强化正确搭配与概念之间的联结。

最后,正迁移搭配成绩介于零迁移和负迁移搭配之间。对于正迁移搭配,一语和二语的概念层共享,包括句法、语义。学习者遇到正迁移能够较顺利地从二语词名层通达概念层,强化二语搭配词名层和概念层之间的联结,促进习得者对二语搭配的学习和掌握。例如,“green tea”属于正迁移搭配,习得者一旦成功甄别其为正迁移,即可顺利进入心理词汇的母语概念层激活、提取其意义。根据语言习得的经济理论,这种路线介于零迁移(最省力)搭配和负迁移(最费力)搭配之间。

图1 概念特征分布模型(de Groot et al. 1994)

4.4搭配类型和搭配习得之间的关系

针对自变量搭配类型(即动词搭配和名词搭配是否对搭配习得产生影响),笔者先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显示:高水平组在两种搭配类型上的成绩都显著高于低水平组,具体为:动词搭配的均数差MD=1.38,t(64)=2.19(p<0.05);名词搭配的均数差MD=2.15,t(64)=4.07(p<0.01)。

分别针对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笔者又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数据显示:无论高水平组内还是低水平组内,动词搭配的成绩都显著高于名词搭配的成绩。高水平组的均数差MD=2.41,t(36)=5.854(p<0.01);低水平组的均数差MD=3.17,t(28)=5.150(p<0.01)。这表明动词搭配在二语心理词汇中相对较稳固、成熟,而名词搭配在二语心理词汇中较薄弱,有待整合、改善。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在概念功能下的及物性系统中动词担任“过程”成分,各功能项之间的关系一般倾向于以“过程”为核心(胡壮麟等2005:68)。由于动词在功能上、小句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二语教师在课堂上强调动词的用法,包括搭配、句法、语用及辨析等,无可厚非。但若过度强调,必然会顾此失彼,忽略了名词在词汇教学中的应有地位。外语教师往往只是匹配二语名词对应的母语词名层,并没有深入教授其搭配、语境及辨析等其他方面词汇知识。最终造就了习得者在动词搭配的知识方面较为丰满;而在名词方面,只有较浅显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词性来偏倚词汇教学重点,必然会导致在学生的心理词库中,不同词性的搭配发展不平衡。

5. 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研究问题回答如下:(1)被试的二语水平会显著影响其二语搭配的习得。水平越高,习得的二语搭配越丰富。具体而言,零迁移搭配的习得在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他搭配包括正迁移搭配、负迁移搭配、动词搭配以及名词搭配,高水平组均显著优于低水平组。这印证了Jiang的心理词汇三阶段发展模型,二语水平越高,经过复杂的整合过程,心理词汇就越完善,逐渐摆脱母语中介的石化阶段。(2)一致性效应(母语迁移)会显著影响二语搭配的习得。无论对于高水平组还是低水平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趋势:零迁移搭配成绩>正迁移搭配成绩>负迁移搭配成绩。由于心理词库中的大部分词汇都处于母语中介阶段,所以是否有母语干扰、甄别正负迁移、排除母语干扰都是习得者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并且不同类型的迁移搭配所需的注意力不同。因此,语言学习的经济理论也证实了三种搭配的判断成绩排序。(3)搭配类型也对二语搭配习得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动词搭配和名词搭配,结果显示:无论高水平组还是低水平组,动词搭配成绩显著优于名词搭配成绩。这说明外语教学过程偏重不同的词性,导致习得者心理词库中搭配习得发展不平衡。(4)三种自变量之间没有交互效应,对搭配习得没有显著的交互影响。

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促进习得者二语心理词汇的整合、完善,帮助习得者完成由母语中介阶段向二语词汇整合阶段的飞跃;加强在搭配习得方面的教导,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输出的时候更加地道、流利、准确、得体,在输入的时候更加全面、深入;教师在教授二语搭配之时,要重点强调负迁移搭配的习得,帮助学生摆脱母语干扰并正确鉴别正迁移搭配,多补充与文化相关的零迁移搭配;最后,教师应该提高对名词搭配习得的重视,不应该让词汇教学因词性而失衡,名词词汇不应该停留在仅知其中文意义,应拓展该词在语用、搭配、语境以及辨析等方面的词汇知识。

参考文献

Aitchison, J. 1994.WordsintheMind:AnIntroductiontotheMentalLexic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de Groot, A., L. Dannenburg & J. Vanhell. 1994. Forward and backward word translation by bilinguals [J].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33(5): 600-629.

Fitzpatrick, T. & C. Izura. 2011. Word association in L1 and L2 [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33(3): 373-398.

Jiang, N. 2000.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J].AppliedLinguistics21(1): 47-77.

Kellerman, E. 1979. Transfer and non-transfer: Where we are now [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1): 37-57.

Kroll, F. & E. Stewart. 1994. Category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on and picture naming: Evidence for asymmetric connections between bilingual memory representations [J].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33(2): 149-174.

Laufer, B. & T. Waldman. 2011. Verb-noun collo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A corpus analysis of learners’ English [J].LanguageLearning61(2): 647-672.

Meara, P. 1983. Word associations in a foreign language [J].NottinghamLinguisticsCircular11(2): 29-38.

Meara, P. 1996. The dimensions of lexical competence [A]. In G. Brown, K. Malmkjaer & J. William(eds.).PerformanceandCompeten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5-53

Singleton, D. 1999.ExploringtheSecondLanguageMentalLexic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ters, R. H. 1937.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in learning [J].TheJournalofGeneralPsychology16(1): 3-20.

Weinreich, U. 1953.LanguagesinContact[M]. New York: Linguistic Circle of New York.

Wolter, B. & H. Gyllstad. 2011. Collocational links in the L2 mental lexicon and the influence of L1 intralexical knowledge [J].AppliedLinguistics32(4): 430-449.

Wolter, B. 2001. Comparing the L1 and L2 mental lexicon [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3(01): 41-69.

Wray, A. 2002.FormulaicLanguageandtheLexic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amashita, J. & N. Jiang. 2010. L1 influence on the acquisition of L2 collocations: Japanese ESL users and EFL learners acquiring English collocations [J].TesolQuarterly44(4): 647-668.

Zareva, A. 2007.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 how does it compare to native speakers’ lexical organization [J].SecondLanguageResearch23(2): 123-153.

蔡金亭. 2006. 探索第二语言心理词汇导读[M].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董燕萍、桂诗春. 2002. 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J]. 外国语(4): 23-29.

胡开宝. 2005. 英汉词典历史文本与双语心理词库[J].外语研究(3): 57-6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2005.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晓红. 2004. 基于语料库的 EFFECT 搭配行为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25(6): 21-24.

卫乃兴. 2002. 基于语料库和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J]. 当代语言学4(2): 101-114.

许莹莹、王同顺. 2015. 频率、一致性及水平对二语语块加工的影响[J]. 现代外语38(3): 376-385.

张萍. 2011. 学习者英汉语心理词库构建的词性效应对比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 68-71.

张淑静. 2008. 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路径——一项历时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4(6): 120-124.

(责任编辑管新潮)

作者简介:彭程,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电子邮箱:philipeng@sjtu.edu.c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6)04-0034-05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8921.2016.04.003

王同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英语教学法。电子邮箱:tswang@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