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铁
符码理论对我国城乡高考公平的启示
王 铁
【摘 要】符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主要思想精华,其教育符码理论为研究高考公平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从微观角度对我国高考不公平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在对伯恩斯坦符码理论思想简要概括及对相关高考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掘高考不公平的原因,从中得出重要启示。
【关键词】符码理论 伯恩斯坦 城乡高考 高考公平
(一)关于符码及符码理论的简要介绍
英国教育学家及社会学者伯恩斯坦于20世70年代于《阶级、符码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符码理论,他以社会阶层为出发点,用教育符码作为标识,从而为研究教育不平等问题提供了较为独特的视角。
(二)语言符码类型
语言符码类型主要包括:限制型符码 (Restricted Code)和精致型符码 (Elaborated Code) ,两者都是公共语言和形式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伯恩斯坦(Basil Bemstein)研究表示,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可用语言符码来进行解释,不同学生由于其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其家庭语言符码也各不同,中产阶层大部分使用精致型语言符码,而限制型符码主要使用者为劳工阶层。他认为,西方学校教育是社会阶级再制的场所,学校大量使用精致型符码,从而造成了劳工阶层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伯恩斯坦运用符码分析学校与社会的各类现象背后所隐含的语言符码与权力分配间的关系,因此,他研究的重点在于学校如何成为社会阶层权力再制的场域,以及学生的语言符码与其家庭所处阶层及社会权力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微妙的联系。学校教育被视为是阶层流动的重要条件,伯恩斯坦通过对西方学校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其运用的语言符码也各有千秋,因此,学习的起点也各有不同。一般说来,来自劳工家庭的学生,较难通过学校教育从而改变其自身学业成绩不甚理想的局面,相反,因为其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从而扩大了与来自中产阶层学生之间的成绩距离。在现实学校教育中,主要传递了以精致型符码为主的教育知识等文化,中产阶级学生学习精致型符码,比劳工阶级学生更能理解与接受相关的课程,因此更容易在学校教育中取得成功。
图1 高考总分差异对比图(2010-2014年)
以贵州省为例,贵州地处西部山区,由于开发较晚、社会经济较为落后等因素,使得本地区的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的发达省份。同样,由于自然及历史等原因,贵州省内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也很不相同。为深入研究城乡考生间的分数差距及高考成绩差异与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关系,本文选用贵州省2010~2014年高考成绩的相关统计指标进行有关分析,并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各科成绩的总体平均数,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身份群体考生高考成绩分布的差异性。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由于考题难度的差异,近五年文理考生的高考总成绩平均分虽略有起伏,但城乡群体考生总成绩平均分最高的年份也未超过450分,总体成绩偏低。而在文理科考生中,城镇考生与农村考生的成绩差距比较固定,理工类城乡考生的分数差距远大于文科类城乡考生的成绩差距。
图2 高考语文成绩差异对比图(2010-2014年)
在高考各科目中,语文属于相对容易得分的科目。从图2中可以发现,文理科城乡考生的语文成绩总体并不大,甚至还有个别年份农村考生比城镇考生成绩更高的情况出现。说明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有限的情况下,农村考生与城镇考生区分度相差并不太大。
图3 高考数学成绩差异对比图(2010-2014年)
从图3中可以看出,文理科考生的数学平均成绩总体偏低,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文科城乡考生的数学成绩相差并不大,理科城镇考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理科农村考生。表明在相对抽象的数学科目中,只要有机会农村考生可以达到与城镇考生同样的水平,这说明农村考生总体来说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并不比城镇考生差。
图4 高考英语成绩差异对比图(2010-2014年)
文理科考生的外语平均成绩总体偏低,而体现在城乡考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对于农村考生来说也是一门处于相对劣势的考试科目,尤以理工类考生的差距更突出(见图4)。说明了城镇考生的外语水平明显高于农村考生,这是一科非常依赖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城乡很不对称的高考科目。
图5 高考综合成绩差异对比图(2010-2014年)
从图5中可以看出,理工类考生的综合成绩的平均分数明显偏低。文科类城镇考生的综合成绩略高于农村考生的综合成绩,差距较小但并无明显缩减。说明了农村考生在这样依赖于智力的考试科目中,具有与城镇考生相同的学习能力。
因此,根据以上以贵州近五年高考成绩为例的分析表明:(1)农村考生在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方面并无劣势,高考成绩的差距主要来自于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差距。(2)农村考生在外语科目上处于明显的劣势,这种不利地位甚至不能因为复读而得到改变。(3)语文科目虽然有相对的城乡差别,但由于语文科目本身考分比较集中,这种城乡差距显得较小。
(一)不同身份群体的考生成绩受家庭与学校因素的影响
通过基础数据分析表明,农村考生在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方面与城镇考生相比并无差别,高考成绩在不同身份类别间的差距主要来自于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的差距。农村考生虽然可以通过复读来缩小总成绩的城乡差距,但却无法改变其在高考中的不利地位。说明家庭背景对不同学生的高考成绩影响不一。
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来看,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差别最大的是英语成绩,其次是语文成绩。实际上,语文成绩亦有可能与英语一样差别很大,只不过是由于语文考分区别度不高的特点和高考阅卷的局限性,没有从分数中充分反映出来。这两门课程与学生的家庭文化环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语文和外语成绩的获得与积累,除课堂学习、课本阅读之外,还需要接触社会,掌握大量课外知识。而出生于城市家庭的学生由于在各种物质、权力、信息资源的获得上优于农民家庭的子女,因此表现出更大的优势。在高考成绩与身份类别的映射上,城镇考生分数明显高于农村考生。
(二)转变农村学校的教学符码,实施教育文化补偿
伯恩斯坦认为,目前的学校教育知识体现了清晰、详细的精致型教育形态,其中中层阶级和上层阶级的学生较容易掌握精致型符码,而劳工阶层则不易掌握。从我国阶级划分的对应关系来看,劳工阶层的学生多集中于农村。农村学校的教学符码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的是限制型符码,就城镇学校而言,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教学语言及教材而言,所采用的均为精致型符码。因此,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村学校实施一定的教育文化补偿是有必要的。教育文化补偿包括物质性教育资源补偿和非物质性教育资源补偿,以及对农村的学生进行学业和心理补偿。
(三)调整高考的科目设置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不同高考科目对城乡考生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尤其在语文、英语两科上城乡考生成绩差距显著。本研究认为,农村考生在智力水平方面并无劣势,但却缺乏某些”文化资本”。因此,在英语、语文等语言性学科中,存在劣势。考试科目设计上和科目比重上深入探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出调整,如研究对科目在身份选择性以及筛选有效性方面的分析希望得到重视;此外,在命题机制上做出相应调整,尽力革除科目的城乡偏向性,逐步取消由中学选拔教师组成命题机构的方式。高考改革在选择考察什么内容、考察何种能力以及如何考试中,一定要谨慎。高考改革务必要避免新的盲目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Bernstein, B.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1 [M].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74.
[2]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次南,陈卫洪.高考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力及其运行机制—高考与社会酱关系的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5).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基金编号:研人文201505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