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族预科教育中蒙古族文化传承方法研究

2016-11-25 23:59:29张宇宏袁秀利
长江丛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蒙古族方法

张宇宏 袁秀利



蒙古族民族预科教育中蒙古族文化传承方法研究

张宇宏 袁秀利

【摘 要】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研究,探讨了预科教育中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七种解决方法。

【关键词】预科教育 蒙古族 文化传承 方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重要性与日俱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实践探索,正规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相互促进的方法,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预科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存在一些问题,地方民族院校怎样利用优势资源肩负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民族预科教育

“预科教育”应该是为准备进入高一层次学习但尚不完全符合标准的学生进行补习的教学形式,有些国家专门借用“预科”或“预备课”教育向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输送人才培养国家“精英”。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习惯上被称民族预科教育,目前在我国普遍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1]

二、民族文化传承及其意义

通过文献检索,文化传承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民族共同体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2]文化传承关键的问题是文化的民族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形式的文化对于传承和创新不同文化知识、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了解及发展各民族的关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对待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传承就显得尤其重要。[3]

三、预科教育中蒙古族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发现,蒙古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预科学生日常交流全部使用本民族语言。被调查的各年级预科学生都能会熟练运用本民族语言,民族服饰穿着不多,尽在特殊节日或表演性节目中才会穿,很多学生从来不穿本民族服装。

(2)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不很了解;家庭传递是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3)学校所用教材与民族预科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从内容看,各高校运用教材基本是汉民族现代及传统文化。尤其是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教材,没有体现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预科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水平,在内容上没有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特色。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客观上存在着经济生活等方式的不同,所以在知识文化的需求上存在差异。学校使用的教材无法体现这种差异,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接受教材内容。

(4)学校没有为民族预科学生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在整个内蒙古民族地区高校,没有设置民族文化课程,学校没有传播民族文化的统一载体。

(5)缺少民族文化教学专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把重点放在专业课教学中,而且大部分高校专业教师师资缺乏,更不可能培养专门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专业教师。

(6)学生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动性不够。在社会发展变化当中,民族预科学生更多的是忙于学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民族预科学生接受以本民族母语为主的教育的逐步减少。

(7)校园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少。学校关于展现民族文化方面的活动少之又少,没有起到引导作用。

四、民族预科教育中文化传承解决方法

(一)提高对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平等政策的体现,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民族预科教育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民族预科教育对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其民族文化传承是预科教育中不和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民族预科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

(二)利用语文教学,进行民族文化传承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民族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开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教育课程,根据文、理学科特点,也可以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讲座。”,根据管理办法,预科语文在开设基本的语文课程之外,可以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培养能力为原则,细化课程设置,形成《基础汉语》、《阅读与写作》和增加他民族特色强的课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民族文化传承。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民族文化意识

目前课堂教学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严重丧失了动脑能力,丧失了学习兴趣。组织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应把学生定位成主角,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问题;不同的教学内容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民族文化教学,可采用预习——提问——小组合作讲解的方式进行,目的要学生改变固有的接受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民族文化意识,进一步加强自主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

(四)编制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

以新定教学目标为基础,精选教材内容,摒弃教材内容的面面俱到,结合实际选用时代感强的作品,编著本民族优秀作家作品。

(五)利用“书本学习”

开发符合地区和学校特点的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向书本学”这一学习形式来源于德国教育家、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以各科教材等媒介为主要依据,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是以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之一。[4]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吸收符合民族学生自身特点的风俗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建立服务,将民族文化与各门课程融合。一是可以让预科学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接受不同方式的民族文化教育,完成预科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六)实践中学习

教师的文化观念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观念,要增强教师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自觉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承它。与此同时开展多样的校园民族文化活动,学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开设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活动,起到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认同的意识。以学生为主,让其耳濡目染中接纳传承本民族文化。

(七)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预科教学未形成专任教授民族文化教师,无稳定的教学队伍。面对民族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及教学经验,良好的素养和组织教学内容能力,否则很难有效实现文化传承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这都要求要建设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专业结构,加强教学反思,提高专业能力,进而加强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雪松.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为个素,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3).

[2]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R].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张俊豪.教育多样性与民族文化传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8).

[4]曹能秀,王凌.试论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孔子教学思想在内蒙古高校民族学生实践教学中的价值研究(项目号2013B049)。

作者简介:张宇宏(1980-),女,满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工作,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民族预科语文教学;袁秀利(1972-),男,内蒙古包头人,包头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蒙古族方法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46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可能是方法不对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
用对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