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剧《西区故事》对古典戏剧的现代改编

2020-03-27 12:25王楚瑜
戏剧之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伯恩斯坦音乐剧

王楚瑜

【摘 要】《西区故事》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国音乐剧作品,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故事背景来自古典戏剧《罗密欧与茱丽叶》。这部音乐剧的成功之处在于主创人员对原剧颠覆性的改编,只保有原剧的人物关系框架,人物的性格、背景、故事结局的走向都不同。又因其悲剧主题的独特性,与当时流行的百老汇音乐剧形成鲜明对比。该剧将女主角塑造成一个冷静果敢、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获得观众的共鸣和怜惜。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伯恩斯坦加入了美国流行音乐爵士乐和拉美音乐,让这部音乐剧更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音乐剧;西区故事;伯恩斯坦;罗密欧与茱丽叶;改编策略

中图分类号:J8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5-0009-03

1957年9月26日以音乐剧形式在百老汇冬园剧场上演的《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是美国音乐剧历史上的不朽杰作。电影版《西区故事》于1959年开拍,1961年正式上映,以1957年音乐剧版本为创作班底,在剧情和表现手法上再做进一步改编。音乐剧《西区故事》与当年的东尼奖失之交臂,但歌舞片《西区故事》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10座奖项的殊荣。

《西区故事》以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的经典剧作《罗密欧与茱丽叶》(Romeo and Juliet,1595)作为情节框架做改编。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茱丽叶》中刻画了两个家族间的冲突和真挚的爱情,而《西区故事》则表达西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间的仇恨与冲突,抓住了时代的问题,引发了强烈关注。

这部音乐剧从一开始遭遇资金困难、不被看好等困境,到上演后轰动一时,发行影片又斩获大奖,《西区故事》在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方面有着超越性的创作特点,将传统戏剧改编成音乐剧并加入美国现代音乐文化。

《西区故事》作为“老戏新演”的典范,它可以为现代戏剧创作者带来很多启发。因此,本文将对《西区故事》的原著改编与音乐表现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西区故事》创作背景

音乐剧《西区故事》由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李奥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作曲,史蒂芬·桑坦(Stephen Joshua Sondheim,1930-)作词,杰洛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1918-1998)编舞,亚瑟·劳伦兹(Arthur Laurents,1917-2011)编剧。

从伯恩斯坦发表于1957年秋季的《西区故事》创作日志摘要中了解到,1949年羅宾斯找到伯恩斯坦,他提出了一个绝佳的主意:一起创作现代版《罗密欧与茱丽叶》,故事以贫民窟及庆祝复活节和逾越节事件上的重叠为背景,诠释犹太男孩和天主教徒女孩之间的坎坷爱情。由于伯恩斯坦正在巡回演出,劳伦斯在好莱坞和纽约之间奔波,创作推迟了六年。直到1955年,他们在比佛利山庄相聚,最终想出一个背景架构:两帮少年,一边是好战的波多黎各人,另一边是自称“美国人”的少年。当时纽约制作人都拒绝这部作品,对于这四位主创来说创作过程十分艰难,还曾因演员方面的困难而延迟,制作人谢丽尔·克劳福德退出,伯恩斯坦讲述:“我记不得有多少人求我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上……一出充满仇恨和丑恶的剧目。”

伯恩斯坦认为,这出戏既然是关于青少年的故事,显然不能仰仗明星,他们将挑选年轻舞者出演。1957年排练时,伯恩斯坦感叹:四十名少年男女唱着五声部如同天籁!当初不选用“音乐家”的决定是对的,若是听起来太专业,则少了少年气。

演出从起初的不被看好到后来大获成功,缘于几位主创的倾力合作。《华盛顿邮报》称《西区故事》为“一个对人生无与伦比的清晰的写照……暴力是无意义的,但是伯恩斯坦的音乐总谱却使我们明白了一些我们所不懂的道理。”《每日新闻》说它开创了“美国舞台的新天地”。

二、剧本的设定与改编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种族关系紧张时期的纽约贫民窟,来呼吁人们对种族问题的宽容相待。故事叙述纽约两个青少年帮派,一个叫“喷气机帮”(Jets),由早年居住在美国的白人组成,老大是瑞夫(Riff);一个叫“鲨鱼帮”(Sharks),由波多黎各新移民组成,老大是伯纳多(Bernado)。两个帮派因争夺地盘,挑衅格斗而成为对头。一天,在西区的一场舞会上,曾经参与喷气机帮的东尼(Tony),受到瑞夫的邀请来到舞会。东尼在舞会上结识了鲨鱼帮老大的妹妹玛丽亚(Maria),两人一见钟情。后来,玛丽亚听说两个帮派要决斗,请求东尼阻止他们,东尼答应了她。

夜里,喷气机帮和鲨鱼帮正准备动手,东尼试图阻止,但被伯纳多打倒。瑞夫见状也动了手。伯纳多杀死了瑞夫,东尼将伯纳多杀死。面对哥哥死去,玛丽亚悲痛万分,又始终忘不了东尼,便计划逃离帮派。伯纳多生前希望妹妹能嫁给季诺(Chino)。玛丽亚让安妮塔(Anita)传话给东尼,而安妮塔被喷气机帮羞辱愤而说出玛丽亚已死的假消息。东尼无法接受玛丽亚死去,不惜一切要去找季诺,在球场,东尼见到玛丽亚,但同时他也被埋伏在旁的季诺一枪毙命。

(一)《西区故事》和《罗密欧与茱丽叶》剧本相同处比较

《西区故事》在剧本架构上以《罗密欧与茱丽叶》为蓝本,下文将梳理人物关系,剧情发展,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

在人物角色设定方面,男主角东尼对应罗密欧,女主角玛丽亚对应茱丽叶,次要角色里,瑞夫对应莫枯修,伯纳多对应茱丽叶父亲,或是被罗密欧杀死的茱丽叶表哥提伯尔。安妮塔对应奶妈,季诺对应茱丽叶未婚夫巴黎斯伯爵。社区警察对应埃斯卡勒斯亲王。鲨鱼帮等同于蒙特鸠家族,喷气机帮等同于卡布雷特家族。这是两出剧在人物设定的相同之处,但《西区故事》在角色的性格刻画上又有更多超越。

在剧情方面,两个故事有着相似的发展脉络。主题上,它们都表达了人类永恒的命题——爱恨和生死。剧情的相似点归纳如下:

(二)《西区故事》和《罗密欧与茱丽叶》同中有异的情节

《西区故事》以两帮派的对立或者种族间的对立为矛盾,《罗密欧与茱丽叶》以家族仇恨为矛盾。

1.纽约的社会写照

《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故事取材于意大利诗人班戴洛(Bandello,1480-1561)长篇叙事诗《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悲剧历史》,1595年莎士比亚将这首长篇诗改编成剧本。①过去流行的题材,放到20世纪来看已显得俗套。即便是最初作者们所提议的:宗教间的矛盾,都有些不合时宜。于是,他们让故事在纽约街头上演。《西区故事》反映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种族歧视观念,透过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编排,试图还原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问题,以及美国移民区贫民窟的混乱景象,这部音乐剧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所讲述的并不是某一个角色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在剧情转折方面,原剧中神父为了解决所有事情,让茱丽叶服下假死的毒药,并派人送信给罗密欧,在茱丽叶醒来后,罗密欧便可以带她远走高飞。但送信人没有及时送信给罗密欧,致使罗密欧以为茱丽叶真的死了,喝下毒药,这样的转折比较偶然。

《西区故事》的转折则更加紧扣主题。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转折点,在于传话的安妮塔遭受羞辱,她被喷气机帮的众人辱骂和推搡,才使她说出玛丽亚已死的假话,这一点非常符合人物的背景设定,强化了种族歧视问题在情节上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在结局部分,原剧中,茱丽叶醒来后看到罗密欧真的死去了,于是选择用罗密欧身上的刀自杀殉情。《西区故事》的结局却是悲凄而理性的,玛丽亚没有像茱丽叶一样选择自杀,给观众些许安慰。

2.新时代女性形象

20世纪50年代,波多黎各人大量移民纽约。由于社群的突然改变,他们面临歧视。丽塔·莫瑞诺,《西区故事》电影版安妮塔的扮演者叙述自己和母亲来到美国追寻更好的生活:“我们并不受欢迎,人们非常不喜欢我们。我首先遇到的,就是年轻人叫我Spick。这是一个非常难听的词,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做了什么,这些人对我这么生气。”②波多黎各人在美国的生活和经济状况并不乐观,美国本土白人与非白人之间的种族分化使波多黎各人分裂成两个群体。在故事中,女主角玛丽亚的家庭背景贫穷,符合波多黎各人初到美国时的经济状况。玛丽亚的肤色应该是偏向于白人,笔者推测有可能是因为此让东尼对她一见钟情。

玛丽亚初到美国时无所事事,她问安妮塔为什么她的哥哥让她来美国,安妮塔说伯纳多要让她嫁给奇诺,玛丽亚对奇诺并无此意,内心希望获得自由的爱情。在舞会前夕,她请求安妮塔为她做一套红色低胸裙,表达她对展现自己魅力的渴望,她将这次舞会当成自己在美国生活的开始。

玛丽亚得知她的哥哥被东尼杀害了,她痛骂东尼是凶手,后来知道是伯纳多先杀了被东尼视作弟弟的瑞夫,于是选择原谅东尼,不愿让东尼去警局自首。

在故事的结尾,面对东尼突然被射杀,玛丽亚悲痛万分。按照原剧设定,玛丽亚本会自杀殉情,但她没有这么做。故事到这里画上了句号。但观众可以想像,一个坚强、善良的女人,后来会如何生活。她想让仇恨和杀戮到此为止,两个帮派不再斗争。这个故事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忠于爱情的,玛丽亚的家人都劝说她,她和东尼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但玛丽亚爱的仅仅是东尼这个人罢了,她坚持要和东尼在一起。从细节来看,即使是安妮塔,在男友被杀死后,仍然愿意帮助玛丽亚和东尼私奔。安妮塔是一个有自我意识和自尊的女性形象。

玛丽亚并没有将爱情视作一切,她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在悲痛中作出一番深刻的诘问。这样的角色改编是具有时代性的,创作者让玛丽亚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对社会具有教育意义。

三、音乐剧《西区故事》中的美国音乐文化

在爵士乐出现之前,美国的音乐都以模仿欧洲音乐为主,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才有了自己的音乐文化,爵士乐很显然是美国最流行的音乐风格。爵士乐的出现自然也会融进音乐剧中。

根据美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来看:20世纪50年代,爵士乐已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比波普爵士乐(bebop, 或者简称为bop),发展到了冷爵士乐(cool jazz)。爵士乐在《西区故事》创作的时期,正是鼎盛阶段。伯恩斯坦所喜爱的流行音乐即爵士乐,《西区故事》最终能够呈现出现代流行的味道,最突出的还是他将爵士乐和拉美音乐融入到这部剧中。伯恩斯坦跨越文化限制,选择将爵士音乐、拉美音乐和欧洲音乐相结合。爵士乐和拉美音乐的流行风潮和美国的移民有关,尽管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严重,但音乐却能够跨越种族的界线。

在音乐上,爵士乐和拉美音乐则分别代表了贫民窟的白人青年和波多黎各移民。《喷气机帮之歌》(Jets song)和《冷静》(cool)这两首歌就是剧中爵士乐的代表作,它们采用典型的布鲁斯调式。安妮塔和女孩们演唱的《阿美利坚》(American)则是拉美音乐的风格。这种节奏形式多样,舞曲风格浓厚的拉美音乐奔放、热烈,适合表达年轻化的主题。

《西区故事》最大的成功在于出于传统,又颠覆传统。它有别与当时普遍受观众喜爱的音乐剧,当时的百老汇音乐剧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味道,而它恰恰相反,用一种浪漫的方式直指社会弊病。在舞台上打架、杀人,让三位主角死去,最终以悲剧收尾,但是几乎没有观众看完之后认为这部戏的结局应该修改。

从剧作时代来看,《西区故事》和《罗密欧与茱丽叶》两部剧相差约362年。创作时代背景和剧种的不同,使《西区故事》跳脱了原有的故事情节,反映的是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在音乐表现上也有许多创新,融入了爵士乐和拉美音乐的流行元素。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是移民成就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在的美国文化是各民族各种族碰撞和融合后的产物。《西区故事》表达了这一文化碰撞的过程以及美国人对于各种族和平共处的美好期望。

注释:

①吾文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矛盾修饰法[J].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992):61-65.

②訪谈自安妮塔扮演者丽塔·莫瑞诺.纪录片《西区那些事——一部经典的生》.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194174?from=search&seid=7975240669447284478,2018年4月17日.

参考文献:

[1]李奥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林元 译.伯恩斯坦创见集[M].台北市:智库文化出版;台北县:贞德总经销,1996.

[2]Humphrey Burton.黄星亮,魏庆龙,何劲松 译.伯恩斯坦传[M].台北市:世界文物, 1997.

[3]费元洪.《西区故事》魅力何在?[J].歌剧,117(2004):26-29.

[4]连凯凯.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西区故事》的艺术魅力分析[J].电影评介,24(2008):65-74.

[5]莫小青.继承与颠覆——论莎士比亚《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电影改编[J].电影文学,7(2003):10-12.

[6]吾文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矛盾修饰法[J].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992):61-65.

猜你喜欢
伯恩斯坦音乐剧
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首建垂范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