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体验
——基于现象学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教学研究

2016-07-27 03:17廖一联
四川建筑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象学

廖一联, 申 敏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教研室, 四川成都 610000)



知觉体验
——基于现象学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教学研究

廖一联, 申敏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教研室,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以知觉建筑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将知觉体验作为建筑学学习的出发点,通过优秀的建筑案例分析,论述建筑体验的重要性,并讨论建筑设计教学的方向。

【关键词】现象学;知觉体验;建筑教学

建筑现象学从两个方面影响建筑设计活动,一是建筑锚固于场地之中,即营造场所精神;其次是强调建筑的体验性,这是以观者身体为出发点而成就的一种动态的讨论。卒姆托在描述他在威尼斯广场时感受时,曾说:“美在观者,但与物脱离,氛围离场,观者亦无所感。[1]”现象学理论除了从来源于存在主义的场所精神概念入手以外,还可以通过知觉现象学为出发点来讨论建筑设计教学的方向。在建筑设计教学之初,就应指导学生认识并学会有意识地体验所在的生活空间环境,而如何去“体验”成为了看似简单实则颇具难度的问题。本文将以建筑现象学中的知觉现象学部分为理论基础,遵循回到“真实的生活世界”的原则,利用优秀的案例进行分析,尝试讨论出以知觉体验为引导的建筑设计教学要点。

1知觉建筑现象学

胡塞尔被誉为现象学之父,他将人们认知周遭现象的状态分为两种情况——“自然态度”(Natural Attitude)和“现象学态度”(Pheno-menological Attitude)。前者是一种自觉自发接收外部世界的人类意识,并将其确认为存在本身;后者是将自然态度接收的现象材料“悬置”起来,注重思维活动本身,对物我关系进行反思,是一种具有批判性的生存态度[2]。作为建筑环境设计的创作者而言,对空间的体验和认知在自然态度中是无法得到本质的反馈,只有以现象学的态度敞开感知,才能得到空间的体验。可以说“现象学态度”的空间体验才能使我们领悟生活空间的本质,从而在设计过程中合理地判断形势和识别需解决的问题,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去成就一个建筑设计作品。对大多数学生个体来说,这样的能力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会有点滴的领悟,这是建筑教学的难点所在。摆脱意识启蒙就开始的“自然态度”不是几年的专业学习就可以达到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丰富的阅历。不过想要进行现象学思路下的建筑设计活动,却可以通过教学来尝试引导,从而进行有意识地建筑知觉活动,在设计时能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并精准地捕捉设计灵感。

2知觉体验

建筑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的区别就在于创作的成果是要为个体提供日常互动的功能性空间,人对建筑物的感知是通过使用建筑,在行动中通过一系列变化着的透视视点认识并了解建筑。胡塞尔说:“任何一个空间对象都必定是在一个角度上,在一个角度的映射中显现出来透视性映射,始终只是单方面地使该对象得以显现。无论我们如何完整地感知一个事物,它永远不会在感知中全面地展现出它拥有的,以及感官事物性地构成它自身的那些特征。[3]” 因此,建筑的知觉体验不仅仅是通过视觉而获得的,听觉、触觉、嗅觉、身体自身和定向系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验性在建筑的教育中应当给与足够的重视,这是一种身体参与的知觉活动。同时对建筑环境外在的感知能引发形而上的内向性的体验。若以知觉现象学为理论支撑,在设计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来引导学生,即重视身体本身的感知,建筑中对光影的重视以及营造静谧的氛围。

2.1从身体知觉出发

知觉现象学强调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梅洛·庞蒂认为:“对于当代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来说,身体不再仅仅是在独立的精神范围世界中的一个物体。身体是在主体的一边,它是我们在世界中的观点,它是精神获得其特定的物质和历史情境的地方。[4]”身体对建筑空间的体验不是单一画面的排列组合,具有流动的透视性,同时与知觉五感一起对所经历的内容进行辨别。我们的身体和行动是在和环境进行着不断的互动。身体的知觉和世界的意象都转变成为一种一体的连续性的存在性体验;也就是说,没有哪个身体是可以从空间中的住所隔离出来的,也没有哪处空间是不跟那种正在感知的自我潜意识意象毫无关联的[5]。 现当代的一些建筑作品似乎仅存活于媒体杂志中,当临现场时却感觉乏善可陈。建筑所表达的空间语言不会以摄影效果呈现,不会仅仅考虑某些“理想的”视觉角度,而是融合动态视觉,并深入到触感领域的。分析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就能充分地认识何为从身体知觉出发,展开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在阿尔托职业生涯中的“红色时期”,珊纳特赛罗市政中心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图1~图3)。作为战后新城最重要的市政设施,该建筑兼具议事厅、行政管理办公室、一间小型图书室和底层商铺等功能空间,平面是一个不规则的矩形合院,内院水平抬高一层楼的层高,由两个阶梯式出入口连接场地外的道路,同时使图书室相对独立,有着高起单坡屋顶的议事厅连接着C字形的管理办公空间,不同尺度感的体量元素聚合在一起承载着各自的功能。从游走在建筑四周到进出内院,随着位置的不断变化配合着水平的高差起落,身体在整个动态的过程中,每一次的停留,每一次角度的转移都获得完全不同的视觉享受。同时,迎面而来的室内外的红砖墙面,柔软的由草坪铺就的室外踏步,细腻的木质楼梯扶手,设计精美的黄铜门把手,目光所到之处参和着肌肤的接触丰富了对建筑的整体感受。“铜和砖随时间的推移会沉淀出美感,人们可以读出它们的年龄就像认识树木一样。”这是阿尔托在设计时所考虑的首要因素。从身体出发,从知觉本身出发,设计的初步规划到细部都关照到人的基本体验,进而在建筑设计中细致入微地表达出叙事性,满足人情感和精神上的追求。

图1 市政厅平面图

图2 市政厅沿街透视

图3 市政厅室内

2.2光影操作

光和影对视觉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没有光,眼睛接收不到任何信息,光赋予万物形貌。建筑空间尤是如此,作为一种人造物,被人所接触和认识的前提就是被光所照耀,其后继而成影。光线和阴影在设计的过程,是一条主动的、无法绕开的即给条件,它对建筑的影响不仅限于视觉。强烈的光影效果和微弱昏暗的光线并非只是对眼睛的观察有所影响,肌肤感受到的辐射温度,空间的深度,距离感的清晰与模糊等这一系列的知觉感受将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人们对建筑的体验。光影与建筑相互交织使人在空间中意识到时间流动,能创造出形而上的情绪氛围,如同万神庙营造的宗教场所,在历史建筑中不乏这样的案例。卒娒托也说过:“我不理解光。它给我一种超出我的力量范围之外的感觉,一种超出所有理解之外的东西。”现代主义及之后的建筑师们也都对光影效果的表达有着自己的诠释,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是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

墨西哥本土有大量巴拉甘的作品,位于墨西哥城的自宅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建筑师本人的纪念馆而存在着。巴拉甘操作光影的手法非常巧妙,几乎每一个作品在对自然光线的处理上都能体会得到设计者的匠心独具。嘉布遣会修道院是巴拉甘少有的公共建筑作品(图4~图6),祷告厅中的十字架并非像通常一样布置在祭坛中央,而是放置在一侧,利用后侧方通高的采光窗将自然光线投射在十字架上,其阴影就显现在了祭坛的背景墙面之上。光影成为了整个空间的主角,使整个祷告氛围更加神圣,通过视觉开启整个身体的感知系统,激动人心。光影的场所离不开三个要素的搭配,那就是光线来源,受光部分及承接阴影的部分,三者缺一不可,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光影操作需考虑的基本问题。

图4 修道院祷告室

图5 采光窗

图6 修道院走道

2.3营造静谧

静谧,用路易斯·康那极富诗意的语言来解释,是属于建筑艺术中不可度量的部分,而站在设计的角度,从关怀知觉体验入手,是可以通过探讨一定的营造方式来将其实现。帕拉斯玛在其著作《肌肤之目》中谈到:“建筑是沉静在物体、空间和光线中营造戏剧的呈现,终极上讲,建筑是一门石化寂静的艺术。[6]”单从听觉上来讨论,建筑创造出来的最为基本的体验就是静谧,拥有静谧氛围的建筑场所能让置身于其间的人沉静下来向内探索,回归本源,感受到根本的孤独,继而引发自省。静谧的建筑并非意味着没有一丝声响,它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使人平静,可以摆脱日常的苦闷与恐惧的避难所。对建筑设计者来说,无论面临的是何种类型的建筑,都应具有营造此种静谧氛围的责任。因此康在其晚年总结出在建筑设计中的“静谧与光明”的重要性,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如何实现,但是康用其作品完美诠释了什么是静谧的建筑。他利用场所的自然环境配合建筑布局,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形式简单原始,少而精准的建筑选材和搭配,充分发挥材料的原初本质,善于发掘水在建筑中的作用,这一切的设计手法使得他的建筑有一种静谧的特征。

路易斯·康的一生设计了许多卓越的建筑作品,其中位于美国的西海岸边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可以说是建筑学子们的朝圣之地(图7~图8)。它是一个中轴对称的小型建筑群,中央的广场由一条潺潺的水渠对半分开,水渠中的水缓缓地流向海的方向,除此之外空无一物。夕阳西下时,映红了天际线和看似无限延长的水渠,使整个场景像教堂一样肃穆,似乎能感受到一种熟悉的来自原始的召唤。广场的两端是小型独立研究室错层连接两层大空间的实验室,每一个独立的研究室都配有成角度面向海洋方向的望台,像虔诚的信徒们静思凝望。用精心设计的模板浇筑清水混凝土,用来自印尼的木料与其相互辉映,古朴却不失雅致,使原本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呈现出历史的沧桑感。站立或行走其间的人能被这样的场景唤起一种迷失时空的错觉,孤独和遥远的感觉,所谓静谧。

图7 研究所中庭广场

图8 朝向大海的研究室

3结束语

现今,日常生活的世界总是充斥着大量信息干扰,我们从后工业时代开始,在大众媒体,社交网络,数字信息化等诸多渠道中获得了无尽的信息,思考和价值判断似乎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一切都唾手可得。这样的现状使日常生活倍感焦灼,大量迎面而来的信息使得丧失了身体本身的体验,对生存本质而言毫无养分。在建筑学的领域内,部分建筑作品因与现象学碰撞出的火花,营造出了优质的空间氛围,贡献出可带给人们非凡体验的空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斯蒂芬·霍尔、帕拉斯玛、彼得·卒姆托等几位建筑师在各自的建筑设计理论及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讨论了建筑知觉,先锋建筑师们对知觉现象学关注度的提升使得建筑设计活动已经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现象学思考,系统的教学讨论也应开始注重人本身的知觉体验,从而指导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业者实实在在地探索何为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彼得·卒姆托. 建筑氛围[M]. 张宁,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沈克宁. 建筑现象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维克多·维拉德-梅欧. 胡塞尔[M]. 杨富斌,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4]莫里斯·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M]. 蒋志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局, 2005.

[5]Maurice Merleau-Ponty.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ed. By James M. Edie. Evanston: 2 Northwestern Univercity Press, 1964.

[6]Juhani Pallasmaa. The Eyes of the Skin Wiley-Academy, 2005.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基于现象学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教学研究》,项目编号:CY2014160,项目类别:青年项目。

[作者简介]廖一联(1984~),女,助教;申敏(1984~),女,助教。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2016-03-01

猜你喜欢
现象学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现象学为何应是解释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探索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丹尼特异现象学方法论研究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