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兴, 张雨晗
(1.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2.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慢行”于交织的路网
——浅谈成都小街区交通出行方式
张宗兴1, 张雨晗2
(1.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2.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城市规划渐渐回归于尺度宜人的小街区,这种小尺度的街区模式被再次强调。而如何在发展高速的城市、日益先进的交通方式中寻求一个既符合“以人为本”的宜居尺度生活区域,又能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的小街区交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以成都现有小街区为例,谈谈对于成都小街区交通出行的认识。
【关键词】小尺度;小街区;出行方式;慢行交通;公共交通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运动。新城市主义选择了“密路网、小街区”的规划模式。他们倡导回归欧洲传统城镇的空间形态,创建高密度的方格路网和适于步行的城市街道,提倡紧凑型、小尺度、高密度、混合型的城市空间模式。最初这些理论并不被很多美国人接受,因为他们已经习惯生活在车轮上,梦想着人人有部车,郊区有个大房子。但这种生活方式既不经济又不环保。
1小街区
1.1小街区的概念
在彼得·卡尔索普眼里,“小尺度街区由网络化的马路覆盖,居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随意步行到达,在街区周边配套更多的公交线路,为人们出行提供更为便利的交通方式。”
成都也首次提出小街区的概念:“由中小街道分割围合、路网密度较高、街区规模3.3 hm2(50亩)左右、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
1.2小街区的益处
路网更密的小街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增加了市政投入,但是尺度更小,密度更高的街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更具活力,居住人口的增加所带来的土地升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正如日本、香港等城市最为提倡的TOD模式,小街区的开发应该以公共交通为载体。街道尺度宜人,一切回归街道,有良好的慢行交通条件,人们可以再街上寒暄、运动、下棋……当然街区的开发也应该同样注重土地功能复合利用,提供更多、更好的空间资源。在小街区里生活,居民可以通过步行完成日常所需,例如娱乐、健身、购物等需求。《城市的胜利:城市化如何让我国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中有句话:“城市意味着人的接近性、密集度和亲近性,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思想市场’。这种小尺度街区的建设正是遵循了这一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空间,也增加了人们的相互了解。”
同时小街区的活力也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是增强城市活力的有力支撑。小街区来往的人流像是人体的毛细血管一般,是提高城市内部微循环能力。我们不难得出,建设小街区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手段之一。
1.3案例
1.3.1波特兰
“紧凑、宜居、可步行、宜人”是波特兰市的主要特征。60 m见方的街区是波特兰城市经典的空间尺度,街道面积占总用地面的比例高达40%(图1)。波特兰按照“20分钟社区”的概念进行土地混合开发,建立密集的自行车交通网络、将人们出行距离控制在20 min步行、20 min自行车、20 min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范围距离内,尽量降低自驾出行造成的资源浪费。在范围内,人们可以完成各项活动,其中包括上班、上学、娱乐、购物等。
图1 波特兰街道现状
1.3.2哥本哈根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40多年以来哥本哈根将城市街道一步一步的变为以步行为主,车行共存的城市空间。步行街道改造之际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他们认为“丹麦人不需要街道生活”,也同时担心限制了车行会影响沿街的商业。于是,改造活动只能选择从局部入手,从斯特勒格大街改造开始(图2)。改造前人们只能沿着街道狭窄的人行道行走,以机动车为主的街道使人们望而却步,改造后一切开始变化了,人们通过街道进行多样的活动,街道开始有了新的活力。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步行街道,建成后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图2 哥本哈根斯特勒格大街
1.3.3香港
香港的小尺度街区在亚洲也是值得借鉴的,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成功地推动了香港的TOD模式。香港密集的居住环境,为公共交通提供了丰富的客源,也使得公交优先成为了必然的选择。香港的地铁换乘基本做到了“无缝”,在每个出口都清晰的示意步行空间、换乘公交站点信息,出租车站点标示,乘客可以基本无障碍、快速地进行公共交通换乘。并且地铁站点的设置多考虑居民的可达性,设置多个出口,尽可能扩大可达范围。即使局部没有做到“无缝”衔接,地铁站一定半径内都会有公交、出租车、步行设施和地铁站点等设施。如此方便人性化的公共交通系统,人们自然不会愿意为城市“添堵”,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自然就大大的提升了(图3)。
图3 香港公交
2小街区的交通出行方式
在很多发展较快的大都市里,快速的扩展使得规划渐渐趋于同质化,宽马路、大街区的规划理念,并热衷于建造大马路、超大社区。这让自然、生态、邻里关系遭到极大破坏。这种超大街区大都是由主干道所围合,尺度极大,规划图上所展示的也往往是大面积单一的色块,这种单一的土地利用让居住区远离工作区域,人们也不得不选择小汽车出行这种看似便捷的交通方式,这导致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现代城市“通病”。而小街区的打造可以适时地缓解这一问题。
彼得·卡尔索普也曾在采访时说过:“在世界范围内,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是适合步行的。”他的事务所也曾做过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街道尺度和用地布局合理,日常活动的出行可以由步行和自行车代替。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地布局密度更大的市政道路,其设计理念必须是围绕人,而不是以小汽车为中心,街区的设计才更加合理,可持续性也更强。从彼得·卡尔索普的话语中不难总结出,小街区的交通方式应该是以步行、非机动车为主,机动车为辅的,让出行向着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小街区的出行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2.1步行与自行车交通
步行与自行车交通是现有交通出行方式中最值得提倡的,也是小尺度街区最为推崇的。这种出行方式不受时间及空间的较大约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最为便捷的。
现在国际上对非机动车交通大力推广及鼓励。2013年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街道作为公共空间和城市繁荣的驱动力》中着重提倡面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街道环境营造。同年,我国也对此做出了较为积极的回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也确立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道路规划设计和管理中的应有地位。
2.2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在小尺度街区的打造中是起到主要功能的,可以提供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孩作为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的替代品,或者是方便人们通过选取公共交通去往更远的地方。
在街区内配套更多的公交线路,使可达性提高,以提供街区居住人口更便利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
2.3小汽车出行
小汽车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交通方式,但也是要尽可能避免的一种出行方式。小街区道路尺度较小,较为集中地采用小汽车出行,会造成交通拥堵,而且不利于绿色、低碳、宜居城市的建设。
3成都小街区的交通现状
对成都不少市民而言,小街区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中心城区有很多尺度适宜、充满活力的片区,而这些区域都蕴含着成都的特色人文和“城市记忆”。交通出行方式多样,但缺乏管理,往往较为混乱。
3.1步行与自行车交通
很多小尺度街区因为机动车停车难等问题,沿街停车现象严重。且沿街自发贸易行为缺乏管理,侵占人行道,不能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空间(图4)。
图4 成都居住区街道现状
3.2公共交通
很多社区公共交通条件较好,在道路较窄的居住区都开通了小体量公共交通工具——社区巴士,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图5)。公共交通方面总的来说基础较好,但可达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劣势。
图5 成都社区巴士
3.3小汽车出行
现在成都城市中存在着较为密集的工作区域,在一个地方囤积就业岗位和建立庞大的CBD,这类的工作区多数与居住区的相互疏离,公共交通承载力有限,不得不迫使人们开车出行,导致潮汐通勤造成的巨大的交通压力(图6)。
图6 成都堵车现状
4成都小街区的交通组织方式的建议
4.1建立完善的交通级配体系
建议以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为优先,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级配体系(图7)。考虑到存在很多居住区远离工作区域的居民,难以用步行与自行车交通满足日常工作的需求,那就需要一个好的公交体系。增强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使承载力及可达性得到大大提升,也可以缓解高峰时段“挤公交难”的现象。
图7 小街区交通方式级数配体系
4.2回归“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规划往往是站在上帝的尺度上做设计,很难在微观的尺度上做更多考虑,所以一切应该回归人本,基于人行的速度以及自行车骑行速度为设计之根本。回归人本尺度,回归“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居民日常的步行、娱乐、交流、提供良好、宜人的空间环境尺度。
4.3增加慢行交通空间
在现有街道的尺度上适当增加人行道及自行车道宽度,在各种交通空间之间设置必要的绿化隔离,避免机动车侵占非机动交通空间,营造较好的慢行交通环境(图8)。
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加密路网,将较大的居住小区打通,让片区尺度更适合步行。
图8 小街区道路空间组织
4.4必要时对交通进行管制
就街区沿街通车现象较为严重的问题,执法部门也应该在必要时对小街区进行交通管制,对部分交通混杂难以缓解的路段进行限时段通行或限制通行管理。在停车较难的老旧区域增加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场的公共设施。
4.5宣传绿色出行
这点对于营造一个好的交通级配体系以及好的慢行交通环境尤为重要。在公共交通条件足够发达的情况下,政府也应该倡导市民尽量减少小汽车出行,以社区为单位宣传并引导片区居民绿色出行,低碳交通的意识,适时也可以采取一种奖励手段。
参考文献
[1]申凤,翟辉.“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的土地利用与城市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14(18):108-111.
[2]华凌.“小街区”突破“摊大饼”——访城市规划大师、新城市主义创始人彼得·卡尔索普[N].科技日报,2014-04-07.
[3]龚芸.论哥本哈根城市街道之变[J].装饰,2014(7):123-124.
[4]王涛.从香港看公交优先[N].中国交通报,2014-05-29.
[5]姜洋,王江燕,何东全. 打造“微笑街道”——《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设计体系解读[J].城市交通,2014, 12(4): 11-18.
[6]戴维锋,赵杰,周乐,等. “网络、空间、环境、衔接”一体化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规划方法解读[J].城市交通,2014(4): 4-10.
[作者简介]张雨晗(1989~),女,城市规划专业,学士,助理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