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本柳,侯兰功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基于因子分析的绵阳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侯本柳,侯兰功*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摘要对城市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可以为城市经济政策制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以绵阳市域经济发展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6~2014年绵阳市统计年鉴数据的筛选,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绵阳市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涪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平稳,而盐亭县、北川县、平武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直处于低发展水平;各区县(市)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仍处于不平衡状态。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绵阳市现有资源,对绵阳两区六县一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加快城镇体系建设,转变经济结构,增强城市辐射力;增强当地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发展;开创增收新型渠道提高居民收入,进而提高社会消费能力,增强市场活力,以增强绵阳市发展的协调性,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绵阳;因子分析;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随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并引起广泛关注[1-2]。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单元的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3-4]。在对区域经济的研究上,学者们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指标、不同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国内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较早的主要有杨开忠[5]、魏后凯[6]、韦伟等[7]、刘树成等[8],后来很多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吴爱芝、陈培阳、王洋等人从不同地域单元进行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在不同区域层次上有所不同[9-11]。冯长春等[12]以人均GDP为指标对2000~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得出了经济呈现“先小幅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趋势。张毅[13]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指标,对1980~2008年中国县域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考虑,内因主要体现在自身经济差异[14-15]、产业结构[16-17]等方面,外因主要是政治与政策倾斜影响区域的发展[14,18]。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大多采用了绝对差异(标准差、极差)和相对差异(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研究方法[19]。本研究尝试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研究,选取了绵阳市2006~2014年的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绵阳各区县(市)经济差异进行研究,以时间为轴线通过定量分析来掌握绵阳各区县(市)的经济发展差异,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同时可为推动绵阳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市辖涪城区(包括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园区)和游仙区(包括仙海区、科学城)2个区,6个县(三台县、安县、盐亭县、梓潼县、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江油市),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西部重要经济重镇。
1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1.1研究方法以绵阳各区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进行数据采集,并运用spss17.0 软件对其经济发展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有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如何使因子具有一定的命名解释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20-21],其核心是主成分分析,它是通过初始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得到因子载荷阵、再通过回归得到因子得分及其值等[22]。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23]:
ZX1=a11f1+a12f2+…+a1mfm+ε1
ZX2=a21f1+a22f2+…+a2mfm+ε2
……
ZXp=ap1f1+ap2f2+…+apmfm+εp
其中,ZX1,ZX2,…,.ZXp为原始变量标准化后变量向量,因子分析把原始变量分解两部分:公共因子部分和独特因子部分。f1,f2,…,Fm(m
1.2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根据2006~2014年绵阳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从绵阳各区县(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中选取了反映经济发展情况的12项指标作为分析变量,具体指标见表1。
依据上述指标体系和指标选取原则,对绵阳市统计年鉴中的各指标进行选取,并对数据进行运算,最终提取出两个主因子,分别是:
(1)主因子在指标X1、X2、X3、X5、X6、X7、X8、X9、X10、X11、X12上有较高载荷值,按指标性质,将第一个主因子命名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
(2) 主因子在指标X4上有较高载荷值,按指标性质,将第二个主因子命名为“第一产业因子”。
运用SPSS软件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因子得分公式(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的乘积之和)可以得出两个主因子F1、F2的得分,再根据公式:F=aF1+bF2 (a,b分别为两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得出绵阳各区县(市)每年的综合分数。
2研究结果分析与评价
根据SPSS软件分析,得出了绵阳各区县(市)从2005~2013年的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情况(表2~3)。
表1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表2 2005~2013年F1得分及排名
2.1绵阳市域区县(市)经济地位变化分析
(1) 根据表2,从经济发展水平因子(F1)得分与排名的情况来看,涪城区经济实力最强,游仙区、江油市和三台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强,而梓潼、安县、北川、平武、盐亭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其原因主要在于各区县(市)所处的地理区位不同,历史发展时间有长有短,工业发展基础有强有弱,自然资源条件等也有所不同。如涪城区是绵阳的主城区和核心区,是绵阳市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和川西北交通枢纽。工业企业众多,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因此经济实力较其他区县强,而北川、平武、盐亭等县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距离中心市场相对较远,市区对偏远山区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再加上工业发展基础薄弱、资源缺乏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2)从第一产业因子(F2)得分与排名的情况来看,三台
表3 2005~2013年F2得分及排名
县、江油市和盐亭县的第一产业产值较高,而游仙区、安县、梓潼县、涪城区、北川县、平武县的第一产业产值较低。原因也是由于其地理位置距离中心地带相对较远,农用土地广,人口结构也有所差异,农业劳动力较多,农林牧渔等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产业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游仙区、涪城区第一产业产值较低是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农用土地少,人口结构也以非农为主,所以第一产业比重小,产值低。而北川县、平武县的第一产业产值低是由于其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地势较高,生产方式也较传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发展与当地相适应的优势农产品,并加快发展与优势农产品相适应的加工业,使农业产业链得到延伸,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
2.2绵阳区县(市)经济综合实力随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用Excel绘制出绵阳各区县(市)从2005~2013年的综合得分变化情况,具体见图1。
图1 各区县(市)综合得分折线图Fig.1 Comprehensive score polygram in each county(city)
一般来说,综合得分越高,其综合实力就越强。得分大于0的说明该区县的综合实力在该地区的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说明该区县的综合实力在该地区的平均水平之下。从图1~2中可以看出,涪城区、游仙区和江油市的平均分在0之上,且涪城区的综合得分在9年中均为最高,其平均分为1.91,综合排名第一。江油市和游仙区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43和0.05,综合排名分别为第二和第三;而三台县、安县、梓潼县、盐亭县、北川县、平武县的综合成绩均在平均水之下,且平武县综合排名最低。
图2 2005~2013年各区县(市)平均得分Fig.2 Average score in each county(city) during 2005~2013
按综合得分和平均得分,选取适当临界值,对绵阳各区县(市)的整体实力分为3类(图3)。
图3 绵阳各区县(市)整体实力分类Fig.3 The classification of overall strength in each county(city) in Mianyang City
综合以上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涪城区、江油市的整体经济在研究的9年中均保持较高水平,在绵阳各区县(市)整体实力分类中属于较发达地区,游仙区、三台县、安县、梓潼县属于欠发达地区,而盐亭县、北川县、平武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属于贫困地区。
3绵阳市域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根据绵阳各区县(市)的经济发展的12项指标分析结果看,第一产业产值在所选指标中尤为突出,说明绵阳各区县(市)第一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还以农业为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发展水平薄弱,旅游业也没能发挥出潜在的资源优势,而且地方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待提高。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关键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因此根据分析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加快城镇体系建设,转变经济结构,增强城市辐射力。绵阳在灾后重建后,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保障能力提高,但绵阳市相较成都、德阳等周边城市在城市辐射能力上还有较大差距,城市活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绵阳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还需带动其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旧城改造,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各县区特色经济,提高区域竞争力;优化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系;加强各区县工业园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缩小第一产业比重,增强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促进当地农村转移就业;推进绵阳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绵阳市整体社会和经济发展。
(2)增强当地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发展。绵阳市虽然是优秀的旅游城市,旅游产品丰富,类型齐备,但旅游经济还较为滞后,旅游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绵阳不仅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也是丰富多彩,而且绵阳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家庭,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有围绕历史文化构建的特色旅游,如三国文化、文昌文化、李白文化、藏羌文化等历史文化游;以依托科学城而形成全国独具特色的工业科技旅游;以王朗自然保护区、北川羌族自然人文生态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以地震产生的新老北川和地震博物馆为主的纪念性旅游等众多可以提高绵阳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没有形成面向市场的统一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绵阳应着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发挥出该地区旅游产品优势,突出旅游特色,提高城市旅游吸引力,促进绵阳各区县经济发展。
(3) 开创增收新渠道提高居民收入,进而提高社会消费能力,增强市场活力。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城乡居民在收入上还处于较低水平,要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各地应充分利用好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来开创居民增收的新渠道,发展各县绿色生态农业,开发乡村特色旅游,实现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联动发展;提高居民创新创业意识,增强社会活力,促进居民收入,进而提升社会消费能力,促进绵阳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兵,张志斌,张仲伍.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社会经济发展评价[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5):19-22.
[2] 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2(5):7-9.
[3] 唐贵伍,康正晓.县域特色经济内涵要点及认识误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8):81-82.
[4] 吕苹.重庆三峡库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5] 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4.
[6] 魏后凯.论我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J].经济研究,1992(4):61-65.
[7] 韦伟,王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8] 刘树成,李强,薛天栋.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9] 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31(5):705-710.
[10] 陈培阳,朱喜刚.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2012,67(8):1085-1097.
[11] 王洋,修春亮.1990-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1037-1046.
[12] 冯长春,曾赞荣,崔娜娜.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5,34(2):234-246.
[13] 张毅.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15-25.
[14]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5] 李占风.湖北省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61-64.
[16] 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区利益与博弈行为分析:一个解释产业结构趋同成因的理论模型[J].经济评论,2002(4):99-102.
[17] 杨沐.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8] 刘磊.税收对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1997(1):9-15.
[19] 甄建岗.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20] 王永桂.黄山市三区四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异研究:基于SPSS因子分析法[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14):70-73.
[21] 何飞,向栋材,江砥.黄冈在武汉城市圈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基于SPSS因子分析方法[J].当代经济,2012(17):98-100.
[22] 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异同和SPSS软件:兼与刘玉玫、卢纹岱等同志商榷[J].统计教育,2005(3):65-69.
[23] 李小胜.如何正确应用SPSS软件做主成分分析[J].统计研究,2010,27(8):105-108.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15ZA0123)。
作者简介侯本柳(1991-), 女, 四川万源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规划。*通讯作者,副教授, 博士, 从事区域发展与规划方面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6-04-16
中图分类号S -9;F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5-234-04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anyang City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HOU Ben-liu, HOU Lan-g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Stud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ity economic policy-making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ing the domain differe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anya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screening statistics yearbook data of Mianyang City during 2006-2014,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and stable developmental level of economic was in Fucheng District, while Yanting County, Beichuan County, Pingwu County had been in a lower lev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 was large and was still in an unbalanced stat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ources of Mianyang City, the following thre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ix counties and one city in two districts of Mianyang: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ystem, transforming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hancing city radiation force; increas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urism products, promo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new channels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residents, thu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ocial consumption,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market,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of Mianyang City, and ultimately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Mianyang; Factor analysis;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