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珊珊 胡伟林 王贤明 梅丽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慢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赵珊珊胡伟林王贤明梅丽
441300湖北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0例作为研究组,另从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中抽取5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RTE检查并测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指数(APRI),将诊断结果与肝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分期进行比较。结果各肝纤维化分期的弹性图像定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纤维化指数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8.57%,APRI的敏感度为87.68%、特异度为84.63%。结论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变的诊断价值较APRI高,可以明确诊断肝纤维化程度,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是一种评价肝纤维化分期的无创方法。
【关键词】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
肝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肝组织活检,但其具有创伤性,且容易产生并发症。因此,应用一种无创且有效的检测方法是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中,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采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技术,并将检查结果与肝组织活检病理进行比较,旨在探讨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程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从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0例作为研究组,另从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中抽取50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24~67岁,平均(32.56±11.83)岁;对照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31.21±11.69)岁。研究组纳入标准[1]:HBsAg阳性和HBV DNA阳性患者。排除标准:肝炎以外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合并心脏病、含铁血黄素沉着等影响肝硬度疾病患者;近期有抗病毒治疗史患者。
二、仪器和方法
(一) 仪器
RTE仪器选用日本Hitachi公司生产型号为HI Vi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为EUP-L52线阵探头,频率设置为3~7 MHz。
(二)方法
所有患者在行肝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前实施RTE检查。诊断时,采取仰卧位,将EUP-L52线阵探头放置在右腋中线和右腋前线之间的5~7肋骨之间,充分显示出肝右叶图像,调整探头避开肋骨和粗大血管造成的阴影图像。先行二维超声检查,让患者屏气,在距离肝表面1 cm处时,启动肝脏弹性成像功能,感兴趣区大小为25 mm×25 mm,出现随心脏跳动的稳定波形后,将其冻结为弹性图像,弹性图像分析软件采用组织弥散定量分析,得出应变均值、复杂度、蓝色领域百分比、标准差、对比度、峰度、均等性、一致性、相关性、APRI以及肝纤维化指数等定量参数。
在肝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前,抽取静脉血行常规检查和肝功能检查,并统计检查结果,计算APRI指数。
(三) 病理分期诊断
将所有观察指标按照统一的调查表进行统一填写;弹性成像按照之前的操作方法重复操作3次,取3次结果的平均值;所有检查均由1位经验丰富的腹部超声诊断医师完成。
(四)诊断标准
患者均行肝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病理诊断标准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并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为5期:S0期为无纤维化;S1期为汇管区、局限窦周及其周围均发生纤维化;S2期为纤维间隔形成,但肝组织中大部分小叶结构均正常;S3期为纤维间隔较S1期明显,肝小叶部分受到破坏,但未形成肝硬化;S4期为早期肝硬化。
APRI指数[3]=(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的上限)×100/血小板计数(109/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的上限值为45 IU/mL。
三、数据处理
结果
一、肝纤维化分期结果
研究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S0期患者0例、S1期患者12例、S2期患者18例、S3期患者16例、S4期患者14例,将肝纤维化各分期弹性图像的定量参数和APRI值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定量参数和APRI值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Bonferroni分析肝纤维化指数,显示S4期与其余3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S0期为对照组)、图1(肝硬化患者肝弹性图)。
二、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比较
应用肝纤维化指数和APRI值判断肝纤维化4期
绘制ROC曲线,S4期肝纤维化指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904、S4期APRI曲线下面积为0.856。诊断阀值采用Yonden指数确定,得出当肝纤维化指数=3.1000时,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8.57%;当APRI=1.0008时,诊断敏感度为87.68%、诊断特异度为84.63%。
图1 肝硬化患者肝弹性图
讨论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高,当前国内HBsAg携带率已经达到7.18%,全国内有一半人群都存在乙型肝炎感染。肝脏各种炎性反应均有可能造成肝纤维化,其中慢性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肝硬化的重要原因,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了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4]。当前对于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检测主要采取肝活检,且为肝纤维化程度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该诊断方式具有创伤性,且费用较高,患者疼痛不耐受,依从性不高,难以实现多次检测,不能实现定期随访。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主要利用一维脉冲剪切波在肝脏的传播速度来诊断肝脏纤维化程度,但是该诊断方式需要足够宽度的肋间隙,其检测结果会受到腹水和大血管等的影响[5]。超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易受到腹腔内气体和大血管搏动及肥胖等影响。常规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查是最先应用于肝纤维化评价的指标,但是采用血清学检查方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诊断结果不太理想。
表1 肝纤维化各分期弹性图像的定量参数和APRI值统计结果
当前临床上对于肝脏疾病纤维化程度诊断应用较多的是RTE技术,该技术是临床一种新型的超声诊断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该技术可以探测到传统超声技术无法探测到的肿瘤及扩散的成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甲状腺等疾病诊断。该技术可以利用各种组织弹性系数和外力压迫后反应的不同,计算诊断出组织变形情况,并形成图像[6-8]。本研究中,采用了RTE技术诊断肝纤维化程度,该方式具有组织弥散定量分析的功能,较传统诊断方式而言,依靠受检者自身心血管搏动力对组织压缩成像,从而可以有效避免采用传统人为手动施压方式造成的误差,且还不受腹水、肥胖、肝组织萎缩及肋骨间隙狭窄等因素影响[9]。将弹性图像的定量参数,包括应变均值、蓝色领域百分比、复杂度、标准差、峰度、对比度、均等性、一致性、相关性、APRI及肝纤维化指数等进行比较,各纤维化分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区分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应用肝纤维化指数和APRI值判断肝纤维化4期绘制ROC曲线,S4期肝纤维化指数的曲线下面积为0.904、S4期APRI曲线下面积为0.856。诊断阀值采用Yonden指数确定,得出当肝纤维化指数=3.1000时,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8.57%;当APRI=1.0008时,诊断敏感度为87.68%,特异度为84.63%。提示早期肝组织硬化后,会增加肝脏疾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和食管静脉瘤的几率[13]。肝纤维化指数曲线下面积为0.904,提示肝纤维化指数在肝硬化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临床肝癌和食管静脉曲张的筛查指标。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RTE技术曲线下面积值高于APRI,表明其诊断价值较APRI高。
综上所述,RTE技术在慢性肝纤维化病变的应用,可以明确诊断肝纤维化程度,敏感度和特异性较高,是一种评价肝纤维化分期的无创方法。但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对于弹性成像技术与肝纤维化的关系问题分析不足,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 1 ]裴书芳,丛淑珍,冯占武,等.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肝纤维化.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93-895.
[ 2 ]申志扬,郭琦,秦志平,等.肝纤维化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定量分析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235-238.
[ 3 ]李开林,农华斌,黄小平,等.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检测正常成人肝脏肝纤维化指数正常值研究.海南医学,2015,26:1444-1446.
[ 4 ]郑剑,刘勇,郑荣琴,等.实时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与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估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比较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4,23:944-947.
[ 5 ]周艳贤,郭晓东,冯卉,等.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探讨.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5072-5074.
[ 6 ]Seitz K, Piscaglia F. Ultrasound: the only "one stop shop" for modern management of liver disease.Ultraschall Med, 2013,34:500-503
[ 7 ]方群,晋军,贾学明,等.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河北医学,2014,20:473-476.
[ 8 ]杨红,何云,彭涛,等.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弹性特征量与乙肝后肝纤维化的相关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1090-1093.
[ 9 ]徐宇雪,贾春梅,陈武,等.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弥散定量分析技术评估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893-896.
[10]林森浩,马姣姣,张晖,等.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386-389.
(本文编辑:赖荣陶)
通信作者:赵珊珊,Email: 2403663594@qq.com
(收稿日期:2014-12-13)
·临床与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