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立明 景永峰 武卫周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与血浆免疫吸附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106例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3例。观察组采用血浆免疫吸附法, 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症状好转时间、治疗后各抗体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浆免疫吸附法在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能够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浆置换;血浆免疫吸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效;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0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by plasma exchange and plasma immunoadsorption for neurological autoimmune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autoimmune dise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lasma immunoadsorp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lasma exchange. Curativ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better hospital stay time, symptom relief time, antibody indexes levels after treatment,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lasma immunoadsorption shows good application effect in treating neurological autoimmune diseases. This method can remarkably shorten hospital stay time and reduc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it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Plasma exchange; Plasma immunoadsorption; Neurological autoimmune diseases; Curative effect; Adverse reactions
免疫系统对自身抗体的耐受度下降可导致出现自身抗体性疾病, 也就是临床医学中所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2]。本文主要对血浆置换与血浆免疫吸附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106例本院收诊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3例。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5例;年龄26~65岁, 平均年龄(45.3±7.4)岁;格林巴利综合征8例、多发性肌炎11例、重症肌无力34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6例;年龄27~68岁, 平均年龄(46.4±7.8)岁;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多发性肌炎12例、重症肌无力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免疫科学会制定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标准[3];并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测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4]为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血浆免疫吸附法, 具体为:注射低分子肝素2000 U, 然后使用体外循环下血浆分离器分离全血, 100~150 ml/min, 分离血浆后, 使用葡萄糖球菌A蛋白吸附柱将血浆吸附, 速率为30~50 ml/min, 于8~10 min内吸附完毕后, 加入柠檬酸洗脱液进行洗脱, 洗脱完毕后置入磷酸缓冲液, 待吸附柱pH值恢复7.0后再进行下一个周期治疗, 1次治疗需要10个周期, 1周治疗2~3次。对照组使用血浆置换法, 具体为:注射低分子肝素2000 U, 使用平衡液、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白蛋白以及新鲜冰冻血浆制成置换液, 使用血浆置换仪进行置换, 速率为100~150 ml/min, 术中给予20 ml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15 ml氯化钾注射液加上500 ml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术后肌内注射600 U凝血酶原复合物, 1周治疗2~3次, 血浆置换当天静脉滴注240 mg甲泼尼龙, 缓和时间为3~5 d, 并给予0.5~1.0 g/m2环磷酰胺注射。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住院时间、症状好转时间、治疗前后抗体指标[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GBM)、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PO-ANCA)]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 6]。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住院时间以及症状好转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15.9±15.6)d、症状好转时间(2.5±1.7)d优于对照组(28.1±18.2)、(5.6±4.2)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05、4.981, 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抗体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各抗体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3/53)低于对照组45.3%(24/53)(P<0.05)。见表2。
3 讨论
血浆免疫吸附法主要是应用化学以及物理亲和力与特异性较高的物质、抗体或抗原剂制成吸附剂, 通过将吸附剂与血浆结合将血浆中的致病因子进行清除[7-9]。本文观察组所使用的葡萄糖球菌蛋白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吸附剂, 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度, 并且可逆性较好, 能够进行反复利用[10-13]。而血浆置换法的主要问题在于其会将自身凝血因子清除, 并需要消耗大量新鲜冰冻血浆, 容易造成血源性疾病或过敏反应, 严重者可能导致血栓出现。
总之, 血浆免疫吸附比血浆置换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抗体指标水平, 缩短住院时间以及症状好转时间, 并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巫爱桃, 肖龙, 古英明, 等.血浆置换与血浆免疫吸附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广东医学, 2010, 31(13): 1671-1672.
[2] 张蔼玲, 李颖玉, 李永生, 等.血浆置换与血浆免疫吸附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8):1032-1033.
[3] 刘学东, 万琪, 王洪典, 等.免疫吸附与双重血浆置换治疗急性Guillain-Barre综合征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 19(6):414-416.
[4] 韦潋滟, 秦新月.免疫吸附治疗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疗效观察.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5(1):88-90.
[5] 李明, 胡海蓉, 冯玉明, 等.血浆置换联合DNA免疫吸附血液灌流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 17(12):739.
[6] 巫爱桃, 古英明, 吕少芬, 等.自体血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方法及护理观察.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1):69-70.
[7] 赵成广, 唐莹, 杜悦, 等.血浆置换与免疫吸附治疗儿童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对照疗效分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4, 21(12):795-798.
[8] 陈旻, 王海燕.血浆置换与免疫吸附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4):333-335.
[9] 吴炜, 肖玉, 王志敏, 等. 血浆置换在神经内科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分析.中国输血杂志, 2012(10):1073-1076.
[10] 耿昌明, 韦道明, 孔晓东, 等. 免疫吸附疗法在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中的疗效研究.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 21(4):562-564.
[11] 郝彦超, 唐石磊. 血浆置换在神经内科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3):73-74.
[12] 张玉朝. 血浆置换在神经内科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观察与分析. 中国实用医刊, 2016(2):84-85.
[13] 刘世俊, 辜敏. 血浆置换联合药物治疗在神经内科免疫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观察. 山西医药杂志, 2015(2):138-140.
[收稿日期:201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