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可
当前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构建路径探究
●庄可
摘要: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半衰期的缩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声革命席卷全球。学校里最贵重的财产就是教师的知识,只有教师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够得到保证。学校里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学习,对于新出现的知识不了解,很多老师都是在用“昨天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作为知识工作者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善于运用各种学习渠道来构建知识并让知识结构达到合理的状态,让自己能够一直保持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师;知识结构;问题;构建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半衰期的缩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声革命席卷全球。学校里最贵重的财产就是教师头脑里的知识,只有教师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够得到提高。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学习渠道来构建知识并让知识结构达到合理的状态,从而让自己能够一直保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知识渊博和结构合理的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进行一场又一场成功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快乐而有智慧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学习,不去更新、完善知识结构,长期下去就会导致教学如同一潭死水,也会让下一代淹没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大潮之中。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早在1959年就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与“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这两个概念。彼得杜拉克认为,“知识已经取代了以往的劳动力、自然资源、以及资金,成为主要资源,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1]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很多学者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艾尔巴兹(Elbaz)、舒尔曼艾(Shulman,L.S.)、伯利纳 (Berliner,D.C.)、格罗斯曼(Grossman,P.L.)、博科和帕特南(Borko,H.&Putnam,R.T.)等学者。艾尔巴兹(1981)将教师知识的内涵归纳为五种类型,“自我的知识、教学情境的知识、学科知识、课程发展知识、教学知识”。[2]舒尔曼(1987)就教师知识提出七项分类,“内容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习者与其特征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结果、目的与价值的知识”。[3]此外舒尔曼在实践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学科教学法知识”,强调教学法知识也是教师不能够忽视的专业知识。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在此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顾兴义和陈运森学者的研究,他们(1993)编写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一书,该书是国内比较早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专著;书中提出了教师合理知识结构的三个层次,即“基础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4]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很多学者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大量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在此阶段,影响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申继亮、辛涛团队的研究。林崇德团队(1999)站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教师知识结构,他们认为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5]把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研究进行比较后发现,国内研究略显粗糙,存在着概念不规范、缺乏具体可操作性、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朝着本土化、微观化、实践化方向再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的朱智贤认为,“知识结构就是专业学习和实践在人的头脑中,特别是思维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6]顾兴义认为,“知识结构就是一个知识层次构成情况,它的模型应该是立体的,包括各种知识之间的比例、互相关系、互相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功能”。[7]从整体上看知识结构主要具有结构性、层次性、稳定性三个方面的特点。结构性是指组合成知识结构的各因素之间以较为固定的形式联合起来;层次性是指根据系统内的结构性规律和人的主观认知的不同程度,可以将知识结构从低至高进行层次的划分,由浅显到复杂、由单一到丰富;稳定性是指知识结构总会维持一定的形态。
课题小组采用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研究团队(1999)提出的教师知识结构的观点,主要针对“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三个方面,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师本体性知识更新迟缓
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8]近几年来,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本体性知识的更新是保持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很多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结构还属于封闭型结构,没有对最新的学科知识的概念、原则理论、架构、以及探究方法等进行学习。这样封闭型的知识结构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知识不断更新的状况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学习,对于新出现的学科知识不了解,很多老师都是在用“昨天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完全依赖课本,以课本作为学科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一些教师为避免暴露自己在学科知识上的薄弱,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或回避与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没有及时更新自己本体性知识的教师无法站在新的视角对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认知,无法将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化,也无法准确地理解学科的思想与本质内涵。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本体性知识,就谈不上教学水平的提升,学术思想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也无法成长为“大师”,最多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
(二)教师文化知识欠缺
本课题研究的文化知识是指教师工作中经常会涉及到的、常识性的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识,如: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艺知识、生命文化知识、宗教知识、伦理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等。教育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负有阐扬人文精神的使命,很多教师由于人文知识的缺失而无法给予学生更多人文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1.人文知识欠缺阻碍了教学效能的提升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一直处在保守、封闭和缺乏竞争的环境之中,他们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只要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就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很多教师知识面仅限于本学科、本专业,普遍存在着忽视人文知识学习的情况。这些教师平时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加之阅读能力也差,因而人文素养偏低。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石,人文知识缺乏的教师,对客观世界无法形成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思维狭隘,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做到信手拈来,教学水平和教学效能也无法得到提升。
2.审美知识缺失,无法构建起审美思维
由于审美知识的学习无法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部门长期以来也没有把审美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在职教师的培训内容之中,更没有纳入到师范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中,因此除了艺术类教师外,其他各学科的教师几乎没有把审美知识列为学习目标。当前教师面对的是素质教育,审美知识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知识。没有具备一定审美知识的教师难以审美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也无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甚至一些教师由于审美素质低而缺乏基本的辨别美丑的能力,容易受丑恶现象的影响,无法形成高尚的品格。教师不具备丰富的审美知识就无法构建起“审美思维”,也无法在教学中发挥审美的人格影响力,无法在学生中播撒美的种子。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存在的问题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9]很多教师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忽视累积实践性知识的情况。如果除去教师之间的实践性知识差异,新教师与老教师、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与学术水平低的教师间的显性知识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1.忽视隐性知识习得
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显性知识,是指能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被称为“隐性知识。”[10]教学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就像是两本书,一本是看得见的书,一本是看不见的书,这两本书对于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教师只是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隐性知识的获得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由于隐性知识的缺乏,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也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师无法担负起教学的责任,也无法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
2.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缺乏,忽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使校园的教学环境有了大幅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所关注的课题。一些教师由于受心理定势影响,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依赖性,对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一些不善于学习新知识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产生恐惧感。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学习,导致信息技术知识面窄,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也根本无法达到当前教学的要求,一些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如果无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之中,即使面对的信息技术设备再先进,也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无法给教学带来新气象。
(一)精通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应该掌握的本体性知识不是固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要参照教学发展的最新要求来选择知识学习。教师只有既熟悉现有学科知识,又不断学习前沿性知识,才能成为学科发展前沿的守望者。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和阅读学术期刊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前沿性知识。在学术研讨会上,很多学者能够提出一些新颖而具有前瞻性的观点,这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和思维;通过阅读学术期刊,特别是阅读核心期刊,论文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能够引起教师的共鸣和思考。古人所言的“天涯若比邻”,已经不是一个虚幻,而是一个事实,“地球村”的形成,亦是大势所趋。处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教师不能排斥学习,也不应拒绝学习;教师要善用各种学习和进修机会不断获得新知。教师若能多学习多思考,不管对于个人生涯发展或专业的成长,都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只有具有了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才能够设计和实施好教学,不认真学习本体性知识的教师,则无法承担当前教学任务,最终会成为抱残守缺的迂腐的“私塾先生”。
(二)提升人文素养
当教师站在学生面前,第一个散发出来的就是学术气质,而学术气质的形成更多来自于教师内在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人生价值,也是一种生活指南针,它使人认清生活的方向,知道如何工作、生活、如何取舍、如何体现出人生的意义。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凡事能够以人为本位,深具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去思考同事和学生所遭遇的问题。提升人文素养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教师要多读一些中外的经典作品,这里提倡学习经典作品,并不是如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界部分保守人物所提倡的读经运动。这里提倡的学习经典作品是指教师以批判的态度,从现代的观点出发,通过学习中西方的经典作品,从中感受作品中的深邃智慧,孕育出一种对人与社会关怀的态度。人文知识就是对人性本质与发展、社会结构与进程的知识。
教师可以有重点地去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艺术修养、哲学与人生、电影鉴赏、音乐欣赏等知识,这些课程对提高人文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学习时代新知识,并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博览群书中思考、不断积累人文知识。作为教师,为了丰富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素养,除了向书学、向人学,如条件允许,还可以多出去走走,向大自然学、向名胜古迹学,开阔眼界,丰富“阅历”,与历史人物、历史古迹直接对话,“行万里路”的学习效果不亚于“读万卷书”。
(三)培养审美能力
自从德国文学家席勒(1795)提出审美教育的观点之后,很多学者认为审美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促进知、情、意的均衡、和谐发展。审美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让其伴随自己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并且通过审美来观察、体验世界。教师要让审美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成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教师如果具备审美意识,在教学中碰上有关审美的描述时,就能够做到有感而发。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平时就要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教师要明确什么是美,为什么审美,只有把这些基本的审美知识弄清楚了,才能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丰富的美学知识是教师提高教学效能的基础,也是教师提高审美素质的基础。教师对美学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研究的深浅,直接关系着其审美修养水平的高低。教师还需要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艺术可以启发人的心智,使人得到无限的生活情趣和智慧。教师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可以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使审美素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积累。
(四)累积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被视为教师知识精华的部分,也是支配与决定教师专业行动的主要力量来源。隐性知识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以个人经验为主所累积的知识,而它是造成一个专家与一个新手在处理事情上的最大的差异原因。隐性知识往往是个人主观的知识,是必须通过教师身体力行,且在工作中不断的反复练习累积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学习而成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分享经验获得,可以通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观察、模仿、反思、意会、摸索、领悟和亲身实践等领悟摸索而成。教师可以借着实际的做中学,不断地练习以及跟着资深教师学习逐渐获得,并内化成为个人知识的一部分。
(五)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建筑工程一开始的设计都与给定的造价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设计流程之类的造价调控是非常重要的。要进行动态调控造价,就要对所选的项目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有一个更合适的设计。在动态调控的设计过程中,要从大局上选出最好的限额以及衡量到工程的价值,平衡项目的总造价。在确保质量最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对于各种各样的备选的设计,都需要根据已经设定好的投资限额来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消耗的真实的资金,可以被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信息技术开始在校园内出现时,就有学者预言教育将会产生重大的变革。当前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为教学工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范围涵盖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准备和教室管理等部分。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硬件的操作流程,如: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简称CAI),能够通过运用CAI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开辟多种学习渠道,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如:学习美国英特公司创立的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等。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以分别从“内在”的能力和“外显”的能力两方面来提升;内在的能力方面:教师要厘清教学问题所在、分析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正确解读、分析、合成、组织有用的信息;外显能力方面:教师要了解信息资源的所在、知道如何获取信息、能够用合适的方式将组织及内化后的信息呈现出来、能利用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新一代的教师要敢于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在教学工作中要大胆地使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效能。身为教学最前线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够有能力将科技与教学融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能的目的。
(一)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向蛛网型发展
今天的网络时代,信息量巨增,各行各业都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知识。无论是知识学习、知识研究、知识运用都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如果还是仅仅停留在以“学科基础知识为底,学科高新知识为顶”的传统宝塔型知识结构层面,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工作需要,主动在宝塔型知识结构基础上构建蛛网型的知识结构。蛛网型知识结构是由当代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提出的,他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主张“一个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应该分为‘核心’与‘外围’两部分:核心部分是管理专业的知识,外围部分是根据各种职能需要从相关领域吸取的有关知识”。[11]蛛网型知识结构以“个人”为中心,这样每个人构建起来的知识结构都会不同,都围绕个人的需要而建立,都是独一无二的。社会正迈入全球化的时代,网络是未来的黑板,教师只有构建蛛网型知识结构,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才不致淹没于时代的知识洪流中。
(二)教师要借助教学反思来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
虽然教师可以从传统的教育理论及技能中得到专业知识,但是真正的学习收获则来自于对问题的反思及问题解决的行动当中。反思是对经验的再造和重组,反思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比较好的反思方式是教师针对课堂所发生的教学问题、困惑,进行同事之间的合作讨论及行动研究;或以问题为课题,通过不同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总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备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这些情况都不可以作为教师不进行教学反思的理由。教师需要适时放下工作,反思一下今天的教学情况,如:学生课堂的反应情况、动机的激发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已达成、讲授是否有激情、教学的层次是否分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等。事实上,尽管不同学者对教师的反思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项已经形成共识的就是,“反思应该由问题开始”。教师通过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改善的方法,最终把有关的方法付诸实施,这样教师才能够在反思中不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要懂得自我反思,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这是维持教育专业形象的积极做法。
(三)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组织必须要改变那种封闭、缺乏创意、没有竞争力的组织氛围,要大力发展“学习型组织”。否则就会出现,“一个工作很投入的管理团队,每个成员的智商都在120以上,但是集体智商却只有63的情况。”[12]在竞争激烈、高速发展的21世纪,组织学习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促使组织进步及持续发展的基础。快速而有效的组织学习,是组织适应社会发展和维持优势竞争力的最佳利器,组织学习已成为组织赖以生存及发展所不可欠缺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受到教育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推崇。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组织比其他组织更应转型为学习型组织,才能够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冲击。学习型组织是教师自主性的专业社群,教师学习知识的意愿在此得到提升,其发展有助于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在学习型组织中,教师通过彼此合作学习,有助于在教师中形成“你追我赶”,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良好群体学习氛围。在学习型组织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教学问题,交换心得、相互观察并接受质疑,不断通过专业对话来深化知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组织更需要学习,唯有学习型组织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
(四)自我导向学习使学习更主动
著名的“成人教育家”诺尔斯(1975)认为,“自我导向学习是个人在没有或是有他人的协助下,主动地诊断学习需求,规划学习目标,寻求对于在学习上所需的人力或与物质资源,并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而测量学习结果的过程”。[13]自我导向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概念,被认定为一种国际间通用的自我计划学习的方式。自我导向学习者的特质就是主动学习、热爱学习、不畏困难、利用资源帮助达成学习目标。自我导向学习可以让教师拥有个人的学习空间和弹性、自主的学习过程,自由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反复地阅读与练习,从而实现个人的学习目标。根据近年来学者对于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年纪越成熟的个体,越倾向于自我导向学习,自我导向的学习模式亦非常适合教师。教师要建立个人自我导向学习计划,确认自己的学习风格及思考特质。一种学习是否为自我导向学习,其分辨的重点不在于学习内容或方法,而在于这些内容和方法是谁决定的。在自我导向学习中,教师可以自己引发学习动机、安排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与协助、执行学习活动、且进行学习成果评价以作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参考。
(五)制度建设为教师的学习保驾护航
在制度建设上,学校要制订出一些奖励和惩罚措施来促进教师的学习,如:奖励教师在职进修,继续教育、打造精品课程等;学校还要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当教师有了努力方向,有了目标,就会去努力学习。学校还要完善教师的培训制度,选择培训的内容要涵盖教学的核心领域,而且要符合教师工作所需。学校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对不继续学习,不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教师可以采取扣发绩效等措施。很多学校还规定每位教师每年至少需要撰写一篇论文,并把这个要求列入考核中,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因为老师不只是靠嘴巴吃饭,还要有研究知识的水平。一些教师认为没有东西好写,其实这些通通都是借口,是对自身的成长不负责任。当前处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教师只要挤出点时间,思考一些问题,就能够写出一点东西来,这样才能够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校还要积极开展知识分享活动,鼓励资深教师分享其累积的教学知识和经验,这样年轻教师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宝贵的知识与经验,促进今后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孙霞.基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12):1.
[2]朱晓民.张德斌.近二十年来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述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37.
[3]童莉.舒尔曼知识转化理论对教师知识发展的启示[J].上海教育研究,2008,(03):10.
[4][7]顾兴义.教师的知识结构[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07):55.
[5][8][9]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6):13-15.
[6]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947.
[10]闻曙明,王剑敏.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初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17.
[11]冯柱.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形成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05):6.
[12][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08):10.
[13]袁广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04):62.
(责任编辑:刘君玲)
庄可/广东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发展、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