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祥荣,潘杏梅,王衍,方红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杭州 310006)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科学概念。同年12月,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提出了新要求,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导理论,也是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指南。
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随着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新昌、常山、云和等地为代表的县域轴承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成为全国重要的轴承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但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仍以生产微、小、中型轴承为主,产品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产业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如何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发挥县域经济积累优势,推动轴承产业转型发展、集聚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面前的新课题。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党和政府在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新的科学认识。积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来说,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新优势、新挑战、新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县域轴承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来说,新常态对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提出的新要求包括以下3个方面。
必须更加重视创新,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必须继续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与利用,提高最新技术利用率。
必须把绿色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轴承产业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改变过去不计环保代价的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必须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各个县域轴承产业基地既要坚持地域特色,在浙江省各区域实现合理分工、错位经营,又要注重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竞争、资源内耗。
浙江省轴承产业已经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浙江省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浙江省轴承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浙江轴承工业企业数已发展到2 000余家,以生产微型、小型、中型轴承为主,产品主要应用于办公器械、微型电动机、仪表仪器、激光雕刻、小型钟表、软驱动器等领域,代表性的轴承企业有天马轴承、万向轴承、人本轴承、五洲新春、慈兴集团、环驰集团等。重点对常山、新昌、云和三地的轴承产业进行分析比较,主要数据见表1[1-2]。
表1 2013年三地轴承行业规模及主要数据
常山县是浙江省轴承制造起步最早的区域之一,自第1家轴承企业常山轴承厂于1967年诞生以来,经过30多年发展,轴承产业已经成为该县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该县轴承产业涵盖轴承钢管、轴承套圈锻造、车加工、热处理等领域,轴承品种多达700多个,远销欧美、中东、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动机、机床、摩托车及家电等行业。常山代表性的轴承龙头企业有四通、皮尔、捷姆、环宇等,在它们的引领下,常山轴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产业链日趋完善,逐步形成龙头引领、专业协作配套的集聚经济。常山县也被浙江省经信委授予“浙江省轴承产业基地”称号。
新昌县轴承工业起步于1969年,是浙江省的轴承产业大县,也是国内最大的出口配套基地。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轴承成品企业、车件企业、配套企业、轴承装备企业分工协作,企业、协会、政府良性互动,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轴承产业集群。新昌培育了五洲新春、皮尔等一批实力强劲的骨干企业,五洲新春、皮尔等企业已被世界著名轴承公司认定为合格供应商。许多企业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大量远销美国、瑞典、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轴承产业已成为新昌工业中规模最大、就业人数最多、集群优势最明显的大产业,新昌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轴承之乡”。
云和县轴承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经过多年培育,现已初步形成生产装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的轴承部件制造产业链,特别是在精密轴承零部件领域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部分骨干企业都已经成为世界知名8大轴承企业的合作伙伴。此外,云和轴承行业现有省中小企业局认定的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家,省科技厅认定的省高新企业研发中心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
近年来,为了推动本地轴承产业发展,常山、新昌均出台了专门的轴承产业扶持政策,如新昌的《关于加快轴承产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委[2010]48号)、常山的《关于印发大力鼓励轴承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的通知》(常政发[2012]29号)等。云和县虽然没有出台专门扶持政策,但该县出台的《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云和工业园区新区产业功能分区规划》、《云和县“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对轴承产业均有所涉及。在此对常山、新昌、云和三地轴承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常山、云和都在政策中对招商引资进行扶持,新昌县没有专门规定。如常山根据不同的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分别给予企业10~100万元的奖励,对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 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且投资强度达到216万元/亩以上的给予4万元/亩的一次性奖励等。常山重视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国内上市公司、行业10强企业在本地建设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并通过调整考核办法来调动乡镇部门发展轴承产业的积极性;云和则突出完善服务机制,并倾向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和企业总部。
在创新发展补贴方面,常山、新昌、云和主要通过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及成果进行奖励、补贴的方式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常山着重从品牌建设、技术项目认定、建设技术特色村等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补助。新昌对获得国家、省贴息扶持和补助的国家和省重点项目(专项)及产业化项目、创新基金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循环经济节能降耗项目奖励贴息额或补助额的20%(单项不超过50万元);对承担县内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企业和单位给予15~20万元补助。云和县的主要特色是重视创新维权工作,如规定“鼓励企业积极应对贸易壁垒、涉外专利等诉讼活动,给予每起涉外诉讼案件直接诉讼费50%的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等;同时,品牌建设、技术中心认定、标准工作等方面也有具体的补助、奖励政策。
三地都对轴承产业投入进行补贴,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推动产业发展。常山对设备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的技改、扩建、新建项目,填补县内产业链空白的项目,引进进口设备的项目等提供投资额6%或10%的一次性补助;对与国际或国内知名轴承企业或上市公司合资、合作或独资的企业或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新昌着重对年销售收入在1 000万元以上、实缴税收50万元以上的轴承企业按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的6%贴息(同一项目不重复贴息),在入库税收中对留存地方财政贡献比上年增长部分由县财政给予50%的奖励。云和县的一大亮点是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并列入县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计划,对2年内软件及配套硬件投入30 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投资额30%的补助(最高一次性不超过20万元);除此以外,还对新办的轴承企业和已有企业的技改项目投入进行奖励或补助。
在融资税收方面三地都进行了规定,为轴承产业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减轻了税收负担。常山对轴承企业贷款给予优先安排并提供利率优惠,对国内外知名企业或上市公司兼并或重组该县企业等情形提供税收全额补助或减免;鼓励轴承行业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政府按不高于注册资本金33%的比例配套参股。新昌的规定较为简洁,指出“为减轻企业负担,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由县财政担保公司担保的按现行费率减半收取”。云和则通过设立财政贡献奖、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池基金、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方式对境内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税收扶持。
在经营管理创新方面三地均进行了政策扶持。常山重视产品销售和品牌建设,对销售排名5~10位的企业按层次给予5~10万元奖励,并授予销售收入超亿企业经营者“常山县轴承产业发展功臣”荣誉称号;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基地(产业集群示范、出口基地)或区域品牌的,分别给予牵头单位60万元、30万元奖励。新昌侧重加强“新昌轴承”浙江区域名牌标志推广使用,努力提高“新昌轴承”浙江区域名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企业在营销活动、广告宣传、形象策划中使用“新昌轴承”浙江区域名牌标志;云和的亮点是鼓励企业管理创新,重视质量管理,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特别是鼓励企业上市。
三地政策都对发展轴承产业的配套保障予以不同程度的补助,主要涉及建设用地、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
在建设用地方面,常山、云和倾向于为轴承产业的发展优先提供用地保障,并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和其他优惠政策。云和县还对集约、节约用地进行了规范,指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且符合相关安全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在厂区用地范围内建造厂房或在原厂房上加层,提高建筑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新增加的建筑取得房产证后,给予每平方米 30 元的补助。对不改变工业用地性质的闲置厂房流转,经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工业园区管委会审核后,允许产权转让且免收县级行政规费”。新昌的政策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
在环境保护方面,常山、新昌的政策均没有涉及,云和则进行了明确。在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这无疑成为一大亮点。一方面鼓励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对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给予3万元补助,对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审核或“绿色企业”验收的企业给予5万元补助;另一方面,还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规定“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奖励给企业用于环保投入”。
在节能降耗方面,常山和云和都做了规定,新昌的政策没有涉及。相对而言,常山的规定较为简单,只强调优先保障轴承专业园区用电需求,但没有明确具体标准。云和的政策更具体,专门设立了节能降耗奖,如对完成年度节能降耗考核任务的省级、市级、县级重点用能企业分别奖励10,5和3万元。
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常山和云和都进行了扶持,新昌则没有涉及。常山的规定更具体,指出“县政府统筹各类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家素质提升、企业员工技能培训、高级人才引进等。对技术人员去知名科研院所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分别视情况给予1 500~5 000元的补助,与专业技工学校联合办班培训技工,对接受技工实习6个月以内(含)给予企业500元/月/人(按月计算)的补助;引进高端人才的给予150%补助;引进高层次柔性人才从事技术研发、企业管理、项目合作等工作的,根据贡献大小,提供住房、交通及生活等补贴”。云和县也很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定“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参加工商管理研修班的,按学费的50% 给予一次性补助,对新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企业员工给予每人1 000元的奖励”。
在部门协调方面,常山和新昌规定得更具体。常山提出“县主要领导分工联系轴承产业,成立轴承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新昌提出成立“新昌轴承”浙江区域名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政府有关部门、轴承行业协会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新昌轴承”浙江区域名牌管理的领导工作”。云和没有在文件中专门明确要成立轴承行业领导小组。
为推动本地区轴承产业可持续发展,常山、新昌、云和都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通过比较研究,不难发现有两大特点:一是各个县域轴承产业集聚区的产业政策,特别是奖励、补贴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发展投入、创新驱动、融资税收、经营管理是三地政策中共同涉及的内容,浙江省及其他县域轴承产业集聚区在出台专门政策时应重点关注上述几方面的内容。
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要在新常态下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协同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此,结合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为确保新常态下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能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尽早制定统一的省级县域轴承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各轴承产业集聚区也应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县域轴承产业发展规划。
首先,应成立统一的轴承产业规划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编制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科技厅、发改委、工业园区等职能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企业代表等,确保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其次,领导小组应充分研究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重点,为轴承产业战略规划打好基础。再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量身打造能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规划应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明确规划的时间范围、现实基础、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具体任务、考核办法、保障措施等内容,确保其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内容上,将产业转型、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品牌建设、人员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一并考虑,打造多位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最后,充分征求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代表性企业等的意见并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制定配套细则,确保规划能够落地实施。
4.2.1实施差异化发展
差异化战略即让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与服务的发展策略。一方面,要在浙江省内不同的县域轴承产业集聚区之间实施差异化发展,引导各轴承产业聚集区合理分工,错位经营,避免内部消耗和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引导同一县域轴承产业集聚区内部的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避免同一区域内的轴承企业恶性竞争。
4.2.2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改变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结构失衡,产业集中度、关联度偏低的现状,多途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壮大轴承产业集群,推动集聚化发展。结合浙江省实际,规划、设计、建设好轴承产业集聚区,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更优惠的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知名轴承企业到园区发展;推动浙江省内的县域轴承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姻”,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竞争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浙江省内县域轴承企业组成产业战略联盟,加强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提高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集群的综合影响力。
2)引培并举,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坚持“外引驱动”和“内生培育”两条腿走路,多途径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发挥浙江省生态环境好等多重优势,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到本地设厂生产;另一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整合资源,逐步培育出更多的龙头企业(集团)。
3)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发展中小企业。改变低端市场无序竞争的现状,适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逐步限制技术水平低、生产能力弱的作坊式小企业进入,合理发展中小企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产业集聚方向发展,并努力融入大型企业的产业链。
改变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现状,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两化”融合,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建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研发和创新,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推动企业加强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
2)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机遇,积极推进轴承产业的两化融合。积极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将信息技术融入轴承行业,打造信息产业、数字产业。继续积极推进以“机器换人”为主的技术创新,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投入,引进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管理平台等,努力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力推广IT、通信等技术革命催生的新经济业态及新商业模式,积极尝试轴承产业与电子商务相融合的营销模式,拓展企业营销渠道,提升浙江省轴承品牌的整体影响力。
3)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增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提高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和帮助企业及时对研发出的新技术、新工艺等申报专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继续鼓励和协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维权,加强法律援助,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1)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一方面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并宣传轴承行业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进质量认证工作;积极倡导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生产、零缺陷等先进理念,逐步提高轴承行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另一方面,企业要把产品质量作为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并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ISO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进行操作;认真开展员工质量教育培训,将保证产品质量作为企业核心文化加以建设。
2)加强本土品牌建设。把培育本土品牌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规划、实施。一方面可以对现有轴承品牌进行提升再造,力争成为全省、全国乃至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另一方面,协助部分骨干轴承企业将其在全国领先的特色产品创建品牌并加以培养。此外,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自主品牌的建设,以品牌建设带动技术研发、带动质量管理、带动企业长远发展。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应该秉承“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等政策,在发展轴承产业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
1)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厉行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如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冷却液、润滑液、超精液及清洗液等进行集中处理,争取重复利用,发挥最大效益。
2)降低能源消耗。增强节能降耗意识,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生产流程中能耗偏高的环节如锻造、退火等工序,充分利用余热、智能控制和减少设备热损失等技术措施,大幅度降低能耗。
3)减少环境污染。重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学习国外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努力研发和应用清洗液、超精液“以水代油”新技术等,实现生产过程中的“零排放”。
浙江省县域轴承产业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把人才培养工程纳入轴承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价值。
1)完善人才引进管理配套政策。完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拓展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出台与人才引进相配套的落户、医疗、职业发展、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相关政策。
2)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创新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和社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行业职业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培养包括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在内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为轴承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