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资源开发与国际产能合作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全球产业链的视角

2016-07-25 07:22张述存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

张述存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境外资源开发与国际产能合作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全球产业链的视角

张述存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250002)

[摘要]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看,开展国际产能转移,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和国际贸易等方式将产能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利于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国家间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鉴于境外资源开发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当更加重视境外资源开发的良性发展,特别是通过境外资源开发进入目标市场,在境外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构建跨境产业链条,从而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境外资源开发地区产能合作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制定产业链发展战略,为国际产能合作指引方向;加快境外合作园区建设,降低国际产能合作经营风险;培育跨国生产企业,优化国际产能合作载体;树立绿色投资意识,维护我国企业境外形象。

[关键词]境外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全球产业链;国际贸易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种国家间产业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是一种国际产业转移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的新模式。*夏先良:《构筑“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国际贸易》2015年第11期。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统揽国内国外经济发展新形势、着眼于提升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而做出的战略选择。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梳理出国内制造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有需求的12个重点行业,作为我国未来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领域。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6月对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会议所做的批示指出:“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新阶段下以开放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在更高层次上嵌入世界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共赢之举。”可以说,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条是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内涵和任务之一。

一、全球产业链视角下国际产能转移的主要理论和模式

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看,开展国际产能转移,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和国际贸易等方式将产能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利于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国家间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在产能向外转移的过程中,同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的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使本国在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进程中更加专注于产业链上的核心环节,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嵌入和控制全球产业链条,是一国获取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形成了多种理论假说,然而,在将对外直接投资概念扩展到更宽泛的国际产能转移概念之后,其中的一些理论已经很难给出恰当的解释。基于全球产业链视角,本文梳理出三种能有效解释国际产能转移的理论及由此形成的转移模式。

一是基于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阶段转移模式。该理论由邓宁(J.H.Dunning)提出,在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础上,从动态角度解释了各国在国际产能转移中的地位。该理论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产能转移)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基本上是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OIL”三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均不具备,几乎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也很少;第二阶段,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但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外商投资规模逐渐扩大;第三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积累,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并逐步接近利用外资的规模;第四阶段,国内企业拥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巨大。*郁晓耕、魏浩:《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经济经纬》2006年第5期。该理论以微观“OIL”范式为基础,又从宏观角度考虑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对国际产能转移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其产能国际转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在对外直接投资起步阶段,一国主要向外转移其较为先进的技术和产业;而在对外直接投资成熟阶段,一国更倾向于将其最先进的产业留在国内,而向其他国家转移非核心的产业和技术,在全球布局产业链条。

二是基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转移模式。该理论是由英国学者坎特韦尔(John A.Cantwell)和托兰惕诺(Paz Estrella Tolentino)共同提出的,他们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认为一国的产业技术水平是决定其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关键因素,并且从动态的技术进步视角来考察一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发展演变。该理论有两个关键论点:一是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来源于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是一国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该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布局会随着其技术水平的提升不断发展变化,并按照一个大体相同的顺序展开,即首先以资源为目标向周边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然后随着技术和海外经验的积累逐步向更广范围的国家进行转移,最后为获取更为先进的技术等其他战略资源到发达国家开展投资,并实现对外转移产业的升级。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将技术升级作为产业转移演变的动力,而将投资地域的扩展作为产业转移演变的特征。该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活动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同样,在不同的技术发展水平、针对不同的目标国家,发展中国家企业会采用不同的产业转移和投资模式。在向周边国家产业转移的初期,一国主要采取绿地投资等方式获取当地资源,而在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后期,一国更倾向于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获取先进技术。

三是基于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的转移模式。该理论由许多国际经济研究学者共同提出,并且将国际产业转移的诱发要素区分为直接要素和间接要素。其中,直接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经验等,如果一国在某种要素上具有相对优势,就会诱发该国向其他国家投资从而转移该优势要素;同样,如果该国在某种要素上存在相对劣势,该国就会主动到具有该要素优势的国家进行投资。例如,一国通过向具有先进技术的国家进行投资,特别是进行并购投资,来获取当地的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高新技术等。间接要素主要涵盖各国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法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一般来讲,一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受到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从侧重点来看,发达国家更多受到直接要素的诱发开展国际产能转移,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受到间接要素的驱动。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国际产能转移模式,发达国家主要向外转移具有技术、经验等要素优势的产业;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具备资本、技术等直接要素方面的优势,而是在政策、环境等间接要素的影响下,向具备这些优势的东道国进行产业转移和直接投资。

二、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特征事实和突出矛盾

通过近些年的实践摸索,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两大突出矛盾亟待解决。

(一)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特征事实

一是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优势与劣势并存。优势方面,中国拥有较为完整和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既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纺织等传统产业产品,也有多晶硅、光伏电池、风能设备等新兴产业产品,在高铁、路桥、电力、运输设备、大型通信和网络设备等许多装备制造业和大型工程领域积累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卓丽洪、贺俊 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外产能合作新格局研究》,《东岳论丛》2015年第10期。这些优势不仅能够支持中国对外开展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和能源管道等领域互联互通战略的需要,在对外产能合作中还可以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发挥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推动中国逐渐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转变。同时,中国对能源、资源等消费需求量巨大,一方面中国可以向外转移工业产能和装备,促进东道国工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向内进口境外开发的资源和能源,满足国内的需求,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的双赢。劣势方面,虽然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了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但与世界顶级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许多工业领域还没有掌握最高国际标准,而且对国际项目的运作经验有限,导致在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下风。另外,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相对严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内部动力和外部需求不足,而且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国际市场运作和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和合作项目可能面临偏高的风险。

二是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已逐渐接近利用外资规模,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创新高的1231.2亿美元,仅比利用外资少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当然,国内的对外投资统计由于包含了流向香港等地区的“返程投资”和“跳板投资”,*“返程投资”是指为了享受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待遇,国内资本先以对外投资的形式转移到香港、新加坡、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然后再以外商投资的形式流回国内;“跳板投资”是指以香港、新加坡等地区为投资中转地向第三地进行对外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而OECD的统计标准较为严格,一般不包括流向避税地的投资。截至2014年底,中国制造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523.5亿美元,设立境外制造业企业6105家,在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纺织等诸多领域与东道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136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352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48万人次。装备制造“走出去”快速发展。2014 年,境外轨道交通建设类签订合同额247亿美元,承揽境外项目348个,带动了大批相关设备出口和技术标准输出;通讯工程建设类签订合同额150.9亿美元,承揽境外项目260个;境外电力工程建设类签订合同额297.3亿美元,承揽境外项目570个。*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5》,2015年。另外,境外企业对东道国税收和就业贡献明显,2014年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达191.5亿美元,雇佣外方员工83.3万人,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双赢效果逐渐显现。

三是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在海外市场多年的经营实践,一部分中国企业不断扩充实力、积累经验,已经成为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具有在全球布局产业链和配置资源的能力。2014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595起,涉及69个国家(地区),实际交易总额56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24.8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57.1%;境外融资244.2亿美元,占并购金额的42.9%。*商务部,统计局,外管局:《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5年。2013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2014年中粮集团公司以15亿美元收购来宝农业有限公司51%股权,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涉及农业领域最大金额的海外并购;2013年中国五矿集团首次在海外成功发行25亿元人民币债券,2014年又以58.5亿美元收购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项目。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许多国家对中国国有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忧虑,导致近年来国企发起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并购案频现失败。鉴于此,国有企业也在不断地调整对外投资策略,比如对较敏感行业的投资不再追求完全的控制权,在投资方式和商业操作上也更加开放和灵活等。在国有企业不断进行海外布局的同时,中国的民营企业也逐渐加快了对外投资合作的步伐。2013年双汇集团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万达集团投资7亿英镑在伦敦建设酒店,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投资建设高端酒店;绿地集团以50亿美元投资纽约布鲁克林的大西洋广场地产项目,这是中国房企迄今为止在美最大的一笔投资。

图1 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

四是国际产能合作与国内产业调整升级的联动性明显增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产业不断增多,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运输仓储业、IT业等重点产业(见图1)。当然,商务服务业投资中相当一部分是进行“返程投资”和“跳板投资”的企业在投资中转地设立的投资公司或者平台公司(登记为商务服务业);跨国并购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水电生产和供应业、IT业、农业、商务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对外合作产业领域的不断拓展和优化,一方面有利于向外转移国内优势过剩产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有利于各产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另外,中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5年底,中国企业正在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75个,已通过确认考核的13个,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与国际产能合作相关的加工类项目,累计投资179.5亿美元,这里面建区企业累计投资69.6亿美元,入区企业1151家,累计投资109.9亿美元;建区企业和入区企业总产值419.3亿美元;累计上缴东道国税费14.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5.3万个。合作区涉及的产业,包括有色、轻纺、服装、汽配、建材、家电等多个领域,已成为促进中国和东道国经贸合作双赢的重要载体。

(二)当前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两大矛盾

一是对外转移先进产业还是落后产业的矛盾。这一矛盾来源于我国产业发展程度的有限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推动了国内经济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进程。依赖土地、劳动等初级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制造业发展迅速,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尽管“世界工厂”的模式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从全球价值链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产业融入全球生产链条的过程以“低端嵌入”为主,处于被跨国公司“俘获”的地位,*刘志彪、郑江淮:《价值链上的中国:长三角选择性开放新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尚未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对跨国公司依赖性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与经贸合作伙伴之间的产业落差不是很大,在吸引外资的产业选择上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近年来,我国通过不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加工贸易政策和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等政策措施,逐步加强了对钢铁、造纸、水泥、皮革、化肥、电解铝、小火电、小炼油等“两高一资”类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迫使这些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的积极性不断上升。如果以这些产业为重点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必将导致生产能力和工业污染转移一并进行。这是与我国当前推动绿色投资、特别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观念背道而驰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跳出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桎梏,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链条内的分工,以产业链的观念而不是投资项目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调整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道路。

二是生产的自我复制还是产业流程重构的矛盾。这一矛盾来源于我国企业发展能力的有限性。生产的自我复制表现为在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将需要转移的产业项目复制到境外,在投资的东道国仍然按照国内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生产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的风险,提升国际产能合作的稳定性。而产业流程重构则是在转移的过程中认真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根据东道国的市场状况和资源禀赋,重新定位企业的生产重点。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使企业在国际产业合作中完成一次次“凤凰涅槃”的过程。由于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在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国内生产复制于境外的做法。这也是我国对外投资平均规模偏小、投资区位与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形式较为单一等诸多问题产生并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尽快提升能力,特别是治理和重塑生产链条的能力是目前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境外资源开发是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切入点

在国际产能合作的操作层面,境外资源开发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我国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国际产能合作转型升级不仅不能没有境外资源开发领域的参与,还应该以境外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以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的纵向或横向拓展,带动我国和投资东道国产业对接,推动国内产业链向投资东道国延伸。

(一)境外能源资源开发是对外投资合作发展的重要亮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对“走出去”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侧重于对境外能源资源的开发。受区位资源禀赋所限,我国油气、煤炭、铁矿、铝土矿以及木材等许多资源相对匮乏,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等战略资源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源能源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已经显现。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用全球化的视野,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在开发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加快境外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境外建立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和资源保障。在国家各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中国企业通过独自建设或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境外进行农林牧渔业和矿业方面的投资,开展境外资源开发,目前已拥有具有一定规模的煤、铁、铝土、铜、林木、天然橡胶、棉花等各种海外资产权益。2014年,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对外投资额185.84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5.1%。以油气资源为例,自1995年中石油首次走出国门到非洲经营油气项目以来,中国公司已在中东、非洲、中亚等几大油气区拥有上百个油气项目,并建设了一批油气生产基地,2014年中国公司海外权益油气产量超过了1.3亿吨油当量。可以说,境外资源开发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中的亮点。

(二)产业链视角下境外资源开发转型升级发展潜力巨大

在全球产业链视角下,境外资源开发对国际产能合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境外资源开发是国际产能合作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国际化经验欠缺的影响,目前相当多的境外投资企业和项目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经营粗放、经营效益不高的问题,但是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绿色投资已经成为境外资源开发国际合作的必备要件。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境外资源开发项目依然坚持原有的生产模式,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指责和非议。这既不利于企业投资目标的实现,也有损于企业乃至我国在东道国的投资形象,因此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其次,境外资源开发的转型升级能够带动国际产能合作其他项目的跟进。从产业链的角度看,资源能源开发在企业生产链条中处于前端和下游,且利润率较低。我国企业开展的国际产能合作可以从境外资源开发起步,但不能以境外资源开发为最终目标。随着企业在投资合作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对东道国市场环境的深化了解,企业应该也有条件进行产业链条的重新布局和构建,引导投资项目向附加值更高的链条和环节转化。这样,企业就从最初的境外资源开发向更高级别、更广领域的对外投资合作模式转化。因此说,境外资源开发自身升级的巨大潜力会对国际产能合作的转型升级产生显著推动力。

四、境外资源开发先行地区构建跨境产业链的路径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生产链条开始向更加广阔的范围拓展,不仅突破了国界的限制,而且逐步形成了跨境产业链条。如何构建跨境产业链条,特别是本国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境产业链已经成为开放型大国的重要课题。*卢进勇、陈静、王光:《加快构建中国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境产业链》,《国际贸易》2015年第4期。我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也包含着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内涵。所谓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绝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利益的简单让渡,而是由双方生产一体化而形成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赢合作体。未来的国际产能合作应该更多的体现这一发展原则,在境外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构建跨境产业链条。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主要目标市场的竞争状况,我们认为未来跨境产业链条的形成可以走“开发先行、多元拓展、促进联系、发展集群”的道路。

(一)开发先行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开展国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特别是竞争优势的情况,自主选择进入市场的方式。实践证明,通过境外资源开发进入目标市场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以境外资源开发作为先行选择或者跳板进入目标市场,不仅有利于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抢占优质资源能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灵活、稳定的资源供给体系,还有利于了解东道国的管理制度、运营机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的投资信息,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资源的开发和供应处在产品生产链条的最前端,对东道国资源的开发可以为跨国生产链条的连接提供合作入口。因此,未来我国应该继续坚持境外资源开发的发展战略,积极落实并加大境外资源开发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展我国境外资源开发的市场空间。

(二)多元拓展

境外资源可以成为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起点,但绝不是“走出去”的终级目标。在境外能源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坚持多元发展的眼光,不断拓展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当前形势下,应当积极适时地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项向以下领域延伸:一是通过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推动生产链条横向和纵向拓展,不断寻求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产经营项目,引导国际产能合作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二是引导加工贸易向相应的资源开发集中区域转移。在上世纪末期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通过积极承揽国外加工贸易项目,推动生产逐步融入全球生产链条。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依然需要将这一经验和做法应用于国际产能合作领域,即通过制定计划,引导那些在我国境内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生产加工贸易项目向境外资源开发集中区域转移。通过加工贸易的转移,带动我国和境外资源开发集中地区的产业对接。三是向相关服务业拓展。通过成立独资公司或者与国外先进企业联合成立合资公司,为当地经营种类相同或相似的资源开发企业提供各项生产服务。

(三)促进联系

频繁的生产互动和联系是跨境产业链得以存在并保持长久活力的重要基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未来的国际产能合作也应当顺应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加速生产流程的重组和调整,通过加强生产联系,夯实跨境产业链的基础。当前,应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联系:一是顺应投资贸易一体化新趋势,促进国内生产企业和资源开发东道国的经济联系。积极推动资源开发企业向国内企业采购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和相关零部件,鼓励国内企业为境外开发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鼓励境外开发企业将所开发的资源、能源产品返销国内,特别是国内加工企业。二是顺应生产专业化新趋势,促进境外开发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经济联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发生了重大变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加快剥离非主营业务,大幅度收缩经营范围,这一趋势被称为生产的垂直专业化。我国在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顺应生产垂直专业化趋势,将一些自己竞争优势不是很强的模块或者环节向投资地的企业转让,将自己的经营重点放在自己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环节,然后将这些环节的规模扩张,再开始新一轮的生产环节剥离或者再扩张,从而走出一条“剥离优势较低环节——核心环节扩张——再剥离——再扩张”的转型升级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走出去”企业应不断做大核心环节,增强核心优势,不断加强与当地企业的经济联系,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提升和生产经营在当地生根的双重收益。三是适应生产标准一体化的新趋势,推动我国企业的生产标准和投资东道国生产标准的统一。在合作的过程中,将我国企业的标准引入资源开发地区,帮助当地企业按照中国标准进行生产,力争有更多的中国标准成为当地的企业标准、地区标准乃至国家标准。

(四)发展集群

在国际产能合作的过程中,大力建设境外经济园区、发展产业集群是我国企业减少投资风险,提升经营效益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境外园区在推动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形成海外产业集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东道国增加就业、提高税收、扩大出口,深化了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境外园区是“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通过与东道国分享中国发展经验与成果,分享中国建设开发区、设立特区的理念与管理经验,推动中国品牌、中国人才和中国标准“走出去”。在以往的资源开发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境外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步建成了俄罗斯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越南龙江工业园、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中俄(滨海边疆区)农业产业合作区等境外合作园区,这些产业园区不仅是企业境外资源开发的载体,还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多类型企业入住的经济园区。在境外园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大批富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因此,发展集群应该是我国在境外资源开发先行地区构建跨境产业链的一条重要路径。

五、推动境外资源开发地区产能合作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鉴于境外资源开发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当更加重视境外资源开发的良性发展,特别是通过境外资源开发进入目标市场,在境外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构建跨境产业链条,从而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制定产业链发展战略,为国际产能合作指引方向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既是利用外资大国,也是对外投资大国;既从境外引进生产能力,又向外转移生产能力,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具有“产业中转”的作用。在此形势下,对于国际产能合作的关注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微观的项目本身,而应该从宏观的层面予以审视,对产业的承接和对外转移进行更具有方向性的指导。基于此,在未来的国际产能合作中,应当在充分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制定未来的产业链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未来产业链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和规划,细化在不同阶段产业发展的重点,引导生产后进地区国际经济合作实现从重视生产项目向完善生产链条转化。另一方面,编制对外产业转移地图,对产业境外转移的方向、目标、步骤和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预告,不仅使企业对未来产业转移的前景有所了解,还可以对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进行引导。

(二)加快境外合作园区建设,降低国际产能合作经营风险

应根据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状况和优势,出台在外经贸园区发展框架方案或指导性意见,对不同区域内经贸合作的重点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指导,引导企业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应进一步明确境外园区的优势,在充分考虑东道国国情需要的基础上,对经贸园区未来的产业方向和商务功能做出明确、具体的定位。依据园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以代表性经贸园区的发展数据为基础,综合制定一套科学化、定量化、标准化的指标体系,作为推进境外经贸园区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的量化指标,借以反映经贸园区建设水平或发展程度。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资金支持力度,对设立境外园区的企业,特别是积极吸纳其他企业入驻园区的企业,按照建设园区的面积、带动其他企业入区的成效给予货币奖励或设立配套资金。不断优化境外园区建设行政服务,对赴境外园区进行投资的企业进行认证,减少或者免除这些企业生产所用设备和企业人员生活用品的出境检疫以及投资项目返销产品的入境检疫,提高检验检疫的速度。

(三)培育跨国生产企业,优化国际产能合作载体

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尽快培育一批效益好、竞争力强的本土跨国公司,尽快形成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协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格局。加快调整重组,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大型跨境企业集团。进一步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规范公司法人结构,尽快完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任务。加大完善母子公司体系的力度,通过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推动大型企业与关联企业、配套企业互相持股,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力度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企业集团,切实提高我国企业承接境外项目的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对大项目投资,重点推动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积极承接大型国际项目。为此,进一步加强信息情报工作,及时搜集目标市场各类重大建设项目的情况,做到重大项目早知道、早介入,抢占大项目建设的先机;积极参与东道国资源能源的勘探开发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与东道国一起做大生产项目;加强各类政府部门与东道国各地同类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大项目投资。

(四)树立绿色投资意识,维护我国企业境外形象

将绿色发展战略融入国际产能合作,严格遵照东道国的法律法规进行资源开发。建立有利于节约、高效、清洁、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绿色工业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把节约和环保贯穿于工业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建设的全过程,使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鲜明标志,成为促进经济合作、转变经济合作发展思路的重要手段。将和谐发展战略融入国际产能合作的进程,遵守当地的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尊重其文化多样性,不做伤害当地人民感情的事情,不在有关敏感问题上发表与当地主流观点和中国立场不一致的言论,争取融入当地居民生活。最大限度地带动社区就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属地化经营,吸引更多的当地劳动者到企业工作,提升当地员工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促进当地生产网络形成,积极推动境外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生产网络的链接,将自身不具优势的生产环节向当地企业分包,并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和自主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栾晓平)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张述存,男,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7-0135-07

·开放型经济研究(学术主持人:刘庆林)·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
德马泰克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莱克勤(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德马泰克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德马泰克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新旧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