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收获期贵州地方玉米种质青贮前后营养变化规律比较

2016-07-25 09:43龙忠富赵相勇
贵州畜牧兽医 2016年2期
关键词:包谷收获期粗脂肪

周 雪,龙忠富,赵相勇

(1.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3006;2.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贵阳553006)

不同收获期贵州地方玉米种质青贮前后营养变化规律比较

周 雪1,龙忠富2,赵相勇2

(1.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3006;2.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贵阳553006)

为了探索地方玉米适宜的青贮收获期,以贵州地方玉米种质:息烽白包谷、普安白包谷、瓮安黄包谷为材料,研究不同收获期青贮前后的养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收获期延后,干物质逐渐增加,粗蛋白、粗纤维青贮前后都呈下降趋势;粗脂肪青贮前呈上升趋势,青贮后有升有降;粗灰分青贮前呈下降趋势,青贮后有升有降,变化幅度较小;青贮显著增加了粗脂肪含量,降低了粗纤维含量,有效保存了粗蛋白含量。息烽白包谷与瓮安黄包谷的适宜收获期为种植后的122~128天,普安白包谷为128~131天。

地方玉米;收获期;营养含量;青贮

贵州地方玉米种质资源丰富,约1/4为特高秆材料,其株高都在300 cm以上[1]。特高秆地方玉米植株高大、穗位高、茎粗、叶量丰富,且抗逆性强、管理粗放、不易倒伏,是优良的青贮玉米材料[2]。作为青贮玉米除要求产量高外,营养品质也是关注的重点。玉米品种、收获期、机械加工、发酵过程等是影响玉米青贮饲料营养品质的重要因素,而适时收获是获得优质玉米青贮饲料的必要前提条件[3,4]。目前对专用青贮玉米品种不同收获期青贮前后营养变化规律的研究报道较多,而缺乏对地方玉米种质青贮前后营养变化规律的研究[5~8]。本试验研究地方玉米种质青贮的营养变化规律,探讨地方玉米种质的适宜收获期,为养殖户与青贮加工合作社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地方玉米种质材料为息烽白包谷、普安白包谷、瓮安黄包谷,分别来源于息烽县养龙司乡高坡村、普安县高棉乡地泗村、瓮安县草塘镇凉水井村的种植农户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3年5月9日在普安县高棉乡地泗村养羊专业户谭某的土地里进行。试验地采用连片种植,每个材料种植0.2 hm2,共计0.6 hm2。穴播,行距60 cm,株距30 cm。每667 m2施复合肥50 kg作为基肥,追肥2次,每次每667 m2追复合肥30 kg。

供试地方玉米在乳熟期后的8月25日、9月1日、9月8日、9月14日、9月17日分别收获1次,每次刈割0.03 hm2,拉丝粉粹,打捆,裹包青贮。同时,每块刈割3个不同点,每个点随机选取3株,切短装入尼龙袋,用于干物质与常规营养测定。2014年3月5日,开包取样,不同时期、每个材料开3包,装入自封袋用于常规营养测定。

1.3 测定指标 样品测定指标为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方玉米种质的干物质变化规律 从图1可知,地方玉米种质的全株干物质含量随收获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3种材料的干物质从乳熟期的20%左右逐渐上升到蜡熟后期的35%以上,但不同材料全株干物质含量变化规律不一致。息烽白包谷与瓮安黄包谷9月8—14日的干物质含量分别在29.37%~35.36%、29.06%~36.94%之间,普安白包谷9月14—17日的干物质含量在31.34%~34.34%之间。当干物质含量在30%~35%之间时,是玉米青贮的最适收获期[9]。因此,息烽白包谷与瓮安黄包谷的适宜收获期在蜡熟期的9月8—14日,普安白包谷的适宜收获期在蜡熟期的9月14—17日。

2.2 地方玉米种质青贮前后粗蛋白的变化规律 青贮前全株玉米粗蛋白含量随收获期的延后呈下降趋势,材料的粗蛋白含量由乳熟期的10.49%~11.28%逐渐下降到6.37%~7.19%,息烽白包谷、普安白包谷和瓮安黄包谷分别下降了4.12%、4.17%和3.83%(见图2)。青贮后全株玉米的粗蛋白含量与青贮前变化趋势一致,随收获期的延后呈下降趋势,从8月25日到9月17日,其粗蛋白含量由9.06%~10.10%逐渐下降到7.33%~7.53%,息烽白包谷、普安白包谷和瓮安黄包谷分别下降了2.20%、2.57%和1.73%(见图3)。说明适时收获可以有效保存地方玉米种质植株中的粗蛋白含量。

图1 不同收获期地方玉米全株干物质变化

图2 青贮前不同收获期全株粗蛋白变化 图3 青贮后不同收获期全株粗蛋白变化

2.3 地方玉米种质青贮前后粗脂肪的变化规律 从图4、图5可知,青贮前各材料的全株粗脂肪含量随收获期的延后逐渐上升,由乳熟期的1.83%~2.34%上升至蜡熟期3.57%~3.90%后下降,3种材料的上升幅度在1.91%~1.96%之间;青贮后3种材料的粗脂肪含量在不同收获期有升有降,变化趋势平缓,其升降幅度在0.81%~1.19%之间。从同一收获期相同材料青贮前后全株粗脂肪含量的比较可知,青贮后全株粗脂肪含量比青贮前增加了0.33%~2.48%,说明青贮有利于增加全株玉米饲草的粗脂肪含量,这与杨浩哲[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图4 青贮前不同收获期全株粗脂肪变化 图5 青贮后不同收获期全株粗脂肪变化

2.4 地方玉米种质青贮前后粗纤维的变化规律 从图6、图7可知,各材料青贮前后全株粗纤维含量随收获期的延后逐渐下降,青贮前由乳熟期的28.44%~31.49%下降至蜡熟期的16.05%~19.62%;青贮后由24.18%~27.51%下降至13.80%~16.33%。从同一收获期相同材料青贮前后全株粗纤维含量的比较可知,青贮后全株粗纤维含量比青贮前下降了0.21%~4.34%,说明青贮有利于降低全株玉米饲草的粗纤维含量。青贮玉米的粗纤维由茎叶、玉米籽粒组成,就全株而言,随着灌浆营养向籽粒转化,全株干物质淀粉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从而抵消了茎叶中增加纤维素和木质素对整株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收获期的延后,全株干物质纤维素含量逐渐降低,这与王永宏[8]等研究结果一致。

图6 青贮前不同收获期全株粗纤维变化 图7 青贮后不同收获期全株粗纤维变化

2.5 地方玉米种质青贮前后粗灰分的变化规律 从图8、图9可知,青贮前3种材料的全株粗灰分含量随收获期的延后逐渐下降,从乳熟期的9.37%~10.85%下降至蜡熟期的5.78%~7.96%;青贮后3种材料的全株粗灰分含量有升有降,变化趋势各异,息烽白包谷、普安白包谷和瓮安黄包谷变化幅度分别在8.49%~9.86%、8.72%~9.21%和8.84%~9.49%之间。

图8 青贮前不同收获期全株粗灰分变化 图9 青贮后不同收获期全株粗灰分变化

2.6 3种材料间以及同一材料青贮前后营养比较 从表1可知,青贮前同一收获期3种材料间的全株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青贮后3种材料间的全株粗纤维含量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仅在8月25日、9月1日、9月8日差异显著(P<0.05),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收获期相同材料青贮前后营养方差分析表明,青贮后全株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青贮前,粗纤维含量显著低于青贮前(P<0.05);同时,粗蛋白、粗灰分也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在乳熟期及蜡熟前期的8月25日、9月1日、9月8日青贮后全株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青贮前,在蜡熟中后期的9月14、9月17日青贮后全株粗蛋白含量与青贮前差异不显著或显著高于青贮前;在乳熟期的8月25日青贮后全株粗灰分含量与青贮前差异不显著或显著低于青贮前,在8月25日之后青贮全株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或显著高于青贮前。

表1 相同收获期不同材料间以及同一材料青贮前后营养方差分析

注:同列中相同收获期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材料间差异显著(P<0.05),同行中相同指标不同小写表示青贮前后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与结论

3.1 通过对3种地方玉米种质干物质以及青贮前后全株常规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收获期对地方玉米种质的干物质和青贮前后营养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收获期延后,干物质逐渐增加,粗蛋白、粗纤维青贮前后都呈下降趋势,粗脂肪青贮前呈上升趋势,青贮后有升有降,且显著高于青贮前,粗灰分青贮前呈下降趋势,青贮后有升有降,变化幅度较小。综合干物质、青贮前后营养品质认为,息烽白包谷与瓮安黄包谷的适宜收获期在蜡熟期的9月8—14日,即种植后的122~128天,普安白包谷的适宜收获期在蜡熟期的9月14—17日,即种植后的128~131天。

3.2 同一时期相同材料青贮前后的营养比较表明,青贮显著增加了3种地方玉米种质的全株粗脂肪含量,降低了粗纤维含量,有效保存了粗蛋白含量。同一收获期3种材料间的营养比较表明,在适宜收割期收获青贮后,息烽白包谷、普安白包谷、瓮安黄包谷的全株粗蛋白含量分别为7.85%~8.41%、7.53%~8.15%、7.86%~7.864%,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94%~4.23%、3.99%~4.13%、4.45%~4.52%,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5.59%~21.05%、16.33%~18.12%、15.19%~17.76%,粗灰分分别为8.49%~8.87%、8.85%~9.45%、9.00%~9.29%,材料间常规营养差异很小。因此,从常规营养成分来看,3种地方玉米种质都适宜在普安县种植并制作青贮料。

[1] 柏光晓,任洪,兰仲模,等.贵州地方玉米种质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3):356-361.

[2] 郑晓峰,黄刚,李竹莹,等.黔东南玉米地方品种农艺性状表现及分类[J].种子,2009,28(7):76-79.

[3] 付忠军,杨华,姜参参,等.采收期对青贮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3):1343-1345.

[4] 张亚龙.收获期对寒地青贮玉米营养价值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4):123-124.

[5] 杨浩哲,杨西光,程广伟,等.不同收获期玉米青贮前后营养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3,33(2):36-39.

[6] 刘美华,王栋,席琳乔,等.不同生育期的青贮玉米青贮前后的养分比较[J].饲料资源开发及利用,2014,13(6):48-52.

[7] 苗树君,杨柳,曲永利,等.不同收获期青贮玉米青贮前和贮后营养含量变化研究[J].草食家畜,2005,128(3):40-42.

[8] 王永宏,赵健,沈强云,等.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营养积累规律研究[J].玉米科学,2005,13(4):81-85.

[9] 郝玉兰,张秋芝,南张杰,等.不同生育期青贮玉米主要性状变化规律的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2):6-9.

Comparison on Guizhou Local Maize Germplasm Nutrient in Different Harvest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Silage

Zhou Xue1, Long Zhongfu2, Zhao Xiangyong2

(1.Guizhou Tea Institute, Guiyang Guizhou 553006,China; 2.Guizhou Institute of Prataculture, Guiyang Guizhou 553006,China)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ocal corn silage harvest of appropriate,using Guizhou local maize germplasm Xifeng-white corn、Pu’an-white corn、Weng’an-yellow corn as materials, researched on the changes of nutrient in different harvest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silage. It turned out that with the harvest delay, the whole plant dry matter gradually increased , crude protein, crude fiber declined before and after the silage, crude fat promoted before silage, silage after the promoted and declined, crude ash declined before silage, silage the promoted and declined, but the change was smaller. The means of silag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rude fat content and reduced the crude fiber content, effectively conserved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Meanwhi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harvesting stage of Xifeng-white corn and Wengan-yellow corn were 122~128 days after planting, and Pu’an-white corn was 128~131 days after planting.

Local Maize;Harvest Period;Nutrient Content;Silage

2015-12-09

省州科技合作专项“普安县夏季适生优质牧草生产与供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黔西南科合[2012]7号]

周雪(1982 —),女,研究实习员,本科,主要从事茶叶立体农业研究。E-mail: zxy790222@sina.com

*通讯作者:赵相勇(1979 —),男,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牧草育种研究。E-mail:304851475@qq.com

S816.5+3

A

1007-1474(2016)02-0062-05

猜你喜欢
包谷收获期粗脂肪
包头地区紫花苜蓿最适收获期研究
更 正
烤烟粗脂肪提取工艺优化及光谱测定方法研究
白连春的诗(七首)
晒包谷:有一种活着叫不需要太多念头
包谷
不同收获期对花生种子产质量的影响
播种量和收获期对饲料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外婆的包谷粑
四种牧草在滨海盐渍土生境下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