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菁 菁, 原 毅 军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大连 160024)
研发伙伴多元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
黄 菁 菁,原 毅 军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大连 160024)
以2012年辽宁省参与产学研合作的362家企业为样本,企业R&D能力为调节变量,检验了不同价值链上研发伙伴多元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能够促进激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与供应商、竞争者、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能够促进渐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企业R&D能力的调节作用显著,但其对不同研发伙伴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不同,当企业R&D能力高时,干扰作用强;政府资助不能显著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甚至对激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产生了消极作用;外国的研发伙伴的参与对产学研合作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企业规模和员工工资水平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
研发伙伴;多元性;产学研合作;企业R&D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的增加,企业已难以通过自身资源和独立研发来维持市场地位。产学研合作作为获取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减小研发风险的有效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许多企业都选择与高校、研发机构进行研发合作,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最终实现双赢。但在现实中,为了整合多方面优势,这些企业还会同时选择与处在不同价值链上的供应商、消费者甚至竞争者成为研发伙伴。此时,企业的研发活动就不仅是企业与学研方之间相对简单的产学研合作,而是成为了以企业为核心,同时存在多类研发伙伴影响下的较复杂的产学研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研发伙伴的多元性会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影响,都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国内对于合作伙伴多元性的研究并不多,现有文献多从合作伙伴的个人特性、团队特征与专利技术多元性的角度去分析研发伙伴多元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例如,谢凤华等把合作伙伴的多元性分解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异质性,从三个维度(教育水平、任期、年龄)考察多元性对研发绩效的影响[1];党兴华和刘景东从合作伙伴技术种类的多元性角度考虑,认为合作过程中技术种类越多,差异越大,越不利于企业的突变创新[2]。国外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如Raesfeld和Geurts等认为不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多元性是价值链的互补,能够促进合作创新绩效[3];Nieto和Santamaria则认为,与供应商、消费者/客户和研究机构合作能够促进合作创新绩效,而与竞争者合作会降低合作创新绩效[4]。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也没有说明研发伙伴的多元性如何影响创新绩效。
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微观层面,探讨研发伙伴的多元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处于不同价值链上的研发伙伴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以期为中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建议。
1.研发伙伴多元性与合作创新绩效
企业的研发伙伴主要有: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大学和科研机构,其多元性体现在这些研发伙伴所处价值链位置的差异上,也正因为如此,它们能够为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提供差异化的资源,从而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供应商比企业更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供应商清楚什么样的产品能够带来创新和减少成本[5]。供应商的这种专业知识是企业缺乏的。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这些专业知识将有助于找到新的创新模式,研发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此外,与供应商合作研发还有助于发现产学研合作中产品设计存在的潜在问题,从而加快新产品研发速度。
消费者是新颖想法的源泉[6]。与消费者成为研发伙伴,不仅能使企业在产学研合作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发现市场机会,还能减少产学研合作研发初期产品设计失败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与重大客户进行R&D合作的过程中,能够让企业认清市场发展趋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成果与实际市场需求的联系程度,提高研发产品实用性。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反馈也是改进产品和提高产学研合作研发效率的重要信息资源[7]。
虽然竞争者是看起来最不可能促进产学研合作绩效的研发伙伴,但实际上,与竞争者成为研发伙伴对产学研合作确实有不少好处。首先,与竞争者合作研发,能使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与之共享研发设备、专门技术和咨询信息等至关重要的资源[8]。其次,通过吸收竞争者的技术知识和市场能力,可能会产生协同效应,使企业更容易地解决在其他领域的问题[9],减小产学研合作研发风险,加速产学研合作创新。
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初衷就在于,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具备完善的研究设备和专业的研究人员,能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价低质优”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对现有技术的运用[10]。可见,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仅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更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有效提升的保障。基于以上讨论,得出以下假设:
H1a:企业与供应商成为研发伙伴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H1b:企业与消费者成为研发伙伴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H1c:企业与竞争者成为研发伙伴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H1d:企业与高校成为研发伙伴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H1e:企业与科研机构成为研发伙伴能够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2.企业R&D能力的调节作用
Afuah认为,企业的R&D能力指的是企业运用现有知识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11]。也就是说,只有企业具备了一定的R&D能力,才能把外部知识吸收并转换运用。而且,企业R&D能力还能促进企业与研发伙伴的沟通,从而增强与不同伙伴研发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的R&D能力很强,则企业的内部知识将难以避免和其他研发伙伴带来的外部知识产生摩擦[12],从而可能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产生负面作用。因此,企业R&D能力对研发伙伴多元性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可忽视。
具体来说,当企业与供应商或消费者合作研发时,企业R&D能力的增强可能会带来能力陷阱。一方面,不同研发主体有特定的研发模式和渠道,与供应商、消费者研发模式的差异将导致企业的额外投资和成果转换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不同的创新活动可能带来的是相似的研发成果,从而产生资源重复和浪费。如此,R&D能力突出的企业,就会尽量避免同时拥有多个研发模式,减少资源重复,而显然,这样的行为又会阻碍与供应商或消费者合作研发对产学研合作绩效产生的积极作用。
h1:企业R&D能力的增强将减弱与供应商合作研发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H3:企业R&D能力的增强将减弱与消费者合作研发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与竞争者合作,企业最关心的大概就是如何保护核心价值不被窃取。尤其对于拥有强大R&D能力的企业而言,他们由于担心核心技术的溢出,而不得不加大对核心价值的保护,监控成本随之增加[13]。R&D能力较弱的企业因没有这样忧虑则更容易从与竞争伙伴合作研发中受益。而且,根据保护理论,拥有强大R&D能力的企业会更具有风险规避性。一方面,他们会更相信自有的、熟悉的和经过实践验证的R&D能力和成果;另一方面,在与竞争者的合作研发过程中,他们可能更倾向不充分发挥自身的R&D能力[14]。因此,企业R&D能力对竞争者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会产生消极的调节作用。
p:企业R&D能力的增强会减弱与竞争者合作研发对产学研合作绩效的促进作用。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内在资源在企业的发展选择倾向中有重要地位。如果企业受到自身内在能力的限制,那么企业会更倾向于去寻找伙伴获得外部资源。也就是说,如果企业自身具备较高的R&D能力,那么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独立研发来代替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而且,高校、科研机构追求学术成果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研发目的不同,也会降低具备良好R&D能力的企业与学研方合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产学研合作的绩效。
H5:企业R&D能力的增强会减弱与高校合作研发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H6:企业R&D能力的增强会减弱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12年“辽宁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主要城市的497家企业的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掌握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和实际经营情况一手资料的企业高级管理者。研究剔除了重要数据缺失及没有参加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的样本,最后有效样本数量为362个,涉及船舶、电子、纺织、医药等十几个行业。
2.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绩效。现有文献中,大部分学者都只设定了一个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指标。但是,不同的创新类型会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同影响。Tim和Boris等人把创新绩效分为激进式创新绩效和渐进式创新绩效,认为激进式创新是对全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而渐进式创新是在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激进式创新的绩效与新产品和服务的营业额相关,渐进式创新的绩效与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的营业额相关[15]。鉴于此,结合产学研合作的特点,本文将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分为激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和渐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分别用新产品的销售收入(nincome)和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tincome)两个指标来衡量。
(2)解释变量和调节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研发伙伴的多元性。对于研发伙伴多元性的测量,本文借鉴了Cui和O’Connor的做法,通过直接测量类别数量的比例来作为衡量合作伙伴的多元性的指标[16]。这种算法不仅易于操作,而且更突出了合作伙伴的不同类别。即不同研发伙伴的多元性Di=di/∑di,di第i类合作研发伙伴的数量,企业的研发伙伴分为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高校和科研机构五类。这里对研发伙伴的数据统计稍作说明,以供应商为例,供应商研发伙伴的数量是与核心企业既有研发关系又有供货关系的企业数量,并非是核心企业所有供应商的数量,其他以此类推。
调节变量为企业R&D能力。不少研究认为,企业R&D能力和企业的R&D投入水平密切相关。但企业的R&D投入水平只能反映企业对研发和实验的投入程度,不能完全反映企业R&D投入所带来的效果,即企业是否能很好的吸收和运用自身投入以及引进技术。因此,为了全面反映企业R&D能力,本文用企业R&D投入和企业对研发人员的培训费投入之和的对数来作为其指标。
(3)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可能会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一方面,因管理惯性的产生,大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可能没有小企业那么积极;另一方面,大的企业拥有更好的资源禀赋,这可能会对产学研合作绩效有积极的影响[17]。用企业的员工人数的对数来衡量企业规模。
员工平均工资能够反映企业对员工的激励程度,这也有可能对产学研合作绩效产生影响。本文用员工平均工资的对数表示该变量。
政府是否应该干涉产学研活动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本文引入一个虚拟变量来表示:当政府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大于0时,虚拟变量值为1,否则为0。
有研究认为外国先进的研发设备和技术水平能够为核心企业提供有别于本国合作伙伴的资源。因此,本文引入一个虚拟变量来衡量是否有外国研发伙伴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当企业存在外国研发伙伴时,虚拟变量值为1,否则为0。
1.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采用stata12.0软件,表1显示了大部分变量(除了虚拟变量)的相关系数。为了检验多重共线性,本文进行了双变量相关分析和计算了条件数。可以发现,大部分变量的双变量相关分析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经测算,上述自变量的条件数为20.090,所以可认为它们在模型中不受多重共线性影响。
表2为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模型(1)和模型(4)中仅包含了4个控制变量(SIZE、WAGE、GOV和FOR),模型(2)和模型(5)中开始加入解释变量企业的研发伙伴多元性(Dsup、Dcli、Dcom、Duni和Drea)和控制变量企业R&D能力(ABrd),模型(3)和模型(6)中进一步加入了不同研发伙伴多元性和企业R&D能力的交叉项。因为交叉项的引入可能会产生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因此,参照Friedrich消除多重共线性方法:首先对除虚拟变量外的变量进行标准化,然后再构建交叉项[20]。所有模型都通过F检验,且在1%的水平上统计意义显著。
从模型(3)中可以看出,所有研发伙伴的多元性变量都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研发伙伴都能促进激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这支持了H1a、H1b、H1c、H1d和H1e。同时,企业R&D能力也能显著促进激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另外,模型(3)中的交叉项的系数都为负,除与消费者合作的多元性变量和企业R&D能力变量的交叉项系数不显著,其他交叉项的系数都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这支持h1、p、H5和H6,H3没有得到支持。而且,模型(3)中企业规模和员工平均工资的变量系数在1%统计水平上都显著为正,是否有政府支持的变量系数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是否有外国研发伙伴的变量系数不显著。
在以渐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里,结果不完全相同。模型(6)显示,与供应商、竞争者、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以及企业R&D能力都能显著的促进渐进式产学研的合作创新绩效,与消费者合作研发有促进渐进式产学研的合作创新绩效的倾向,但不显著。在交叉项里,仅有竞争者研发伙伴多元性和企业R&D能力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负,仅p得到支持。企业规模和员工平均工资的变量仍然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企业规模的增加和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提高能积极促进对渐进式产学研合作绩效。模型(6)中,是否有政府支持的变量系数不显著,模型(5)中,这一变量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没有证据能表明政府的支持能对渐进式产学研合作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表1 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注:*、**和***分别代表相关系数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表2 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表3 不同研发伙伴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
注:“NA”表示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不显著。
2.简单坡度分析
为进一步的验证企业R&D能力的调节作用,本文进行了简单坡度分析。借鉴Aiken和West的研究[21],本文分析了高值取高于均值1个标准差,低值取低于均值1个标准差时的情况,结果表明:当企业R&D能力强时,与部分研发伙伴(消费者、竞争者和高校)合作能够显著促进激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当企业R&D能力弱时,与所有研发伙伴合作都能显著促进激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与除了消费者外的其他研发伙伴合作,都能显著促进渐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对研发伙伴进行分类,以2012年辽宁省参与产学研合作的362个企业为样本,研究了研发伙伴多元性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R&D能力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
第一,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研发伙伴能够显著促进激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与供应商、竞争者、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研发伙伴能够显著促进渐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第二,企业R&D能力对研发伙伴多元性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当企业R&D能力处于高水平时,其干扰作用比较强,使与供应商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对激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和与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和大学合作研发对渐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不再显著;当企业R&D能力处于低水平时,和所有研发伙伴合作都能促进激进式和渐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第三,政府的干涉对激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产生了显著的阻碍作用,且对渐进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也没能产生积极影响,但这一结果可能受到样本数据的影响。另外是否有外国研发伙伴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企业规模大小和员工工资水平能够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企业应该从各个方面协调好与不同价值链研发伙伴的关系,积极与研发伙伴沟通研发目标、研发模式和内容,加强企业文化的交流,增加与合作伙伴的信任程度,减少企业与不同伙伴合作研发的转换成本和监控成本,弱化企业R&D能力提高带来的替代效应。
(2)政府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力,努力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融资环境,不过度干涉产学研合作并适度提供资金支持。
(3)人力资本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企业应完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加大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调动员工参与创新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根本促进产学研合作。
[1] 谢凤华,姚先国,古家军. 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08,29(6):65-73.
[2] 党兴华,刘景东. 技术异质性及技术强度对突变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源整合能力的调节作用[J]. 科学学研究,2013,31(001):131-140.
[3] RAESFELD A V,GEURTS P,JANSEN M,etal. Influence of partner diversity on collaborative public R&D project outcomes: a study of applic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nanotechnologies in the Netherlands[J].Technovation,2012,32(3):227-233.
[4] MIETO M J,SANTAMARIA L. The importance of diverse collaborative networks for the novelty of product innovation[J].Technovation,2007,27(6): 367-377.
[5] SOBRERO M,ROBERTS E B.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upplier-manufacturer relation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2002,31(1):159-182.
[6] HERNANDEZ-ESPALLARDO M,SANCHEZ-PEREZ M,SEGOVIA-LOPEZ C. Exploitationand exploration-based innovations: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with distributors[J]. Technovation,2011,31(5):203-215.
[7] VON H E.Horizontal innovation networks—by and for user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7,16(2):293-315.
[8] TODTLING F,LEHNER P,KAUFMANN A. Do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rely on specific kinds of knowledge interactions?[J]. Technovation,2009,29(1):59-71.
[9] INKPEN A C,PIEN W. An examination of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China-Singapore Suzhou industrial park[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4):779-811.
[10] LAVIE D,DRORI I. Collaborating for knowledg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case of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12,23(3):704-724.
[11] AFUAH A. Mapp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to product market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case of cholesterol drug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2):171-179.
[12] KEIL T,MAULA M,SCHILDT H,etal. The effect of governance modes and relatedness of external business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n innovativ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8):895-907.
[13] HEIMAN B A,NICKERSON J A. Empirical evidence regarding the tension between knowledge sharing and knowledge expropriation in collaborations[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004,25(67):401-420.
[14] SRIVASTAVA M K,GNYAWALI D R. When do relational resources matter? Leveraging portfolio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for breakthrough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4):797-810.
[15] LEEUW T D,LOKSHIN B,DUYSTERS G. Returns to alliance portfolio diversity: the relative effects of partner diversity on firm’s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9):1839-1849.
[16] CUI A S,O’CONNOR G. Alliance portfolio resource diversity and firm innovation[J]. Journal of Marketing,2012,76(4):24-43.
[17] OERLEMANS L A G,KNOBEN J,PRETORIUS M W. Alliance portfolio diversity,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J]. Technovation,2013,33(6):234-246.
[18] FRIEDRICH R J. In defense of multiplicative terms in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82,26(4):797-833.
[19] AIKEN L S,WESTS G. 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M].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1991.
Effects of Diversity of Partner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HUANG Jingjing,YUAN Yijun
( School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
Based on the sample of 362 firms of Liaoning province involved i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2012, this paper tests the effect of diversity of partner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using enterprise R&D capability as moderating variables. It is found that R&D cooperation with suppliers, consumers, competitor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can promote the radic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R&D cooperation with suppliers, competition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can promote the gradual one.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nterprise R&D capability are significant, and different 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research partners and coopera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The interference effect is powerful when the enterprise R&D capability is strong. Government funding cannot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nd even play a negative role in effecting the radical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participation of foreign R&D partners does not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co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Enterprise scale and the staff salary level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R&D partners; diversity;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enterprise R&D capability
2015-06-10;
2015-08-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技术联盟中的技术对接机制研究”(71073013)
黄菁菁(1988-),女,广西河池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E-mail:jingkinsey1210@126.com;原毅军(1955-),男,山东荣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F276.42
A
1008-407X(2016)02-0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