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剑
摘 要:2015年开始实行的浙江历史新选考制度客观上要求教师调整复习教学策略。“集束式复习”作为一种重点复习教学策略,适应了新选考的特点,使复习更加灵活,重点更加突出,有效地提升了复习课的效益。
关键词:历史学科;选考制度;集束式复习
浙江省从2014级高一开始实行新的历史选考制度,并于2015年9月发布了选考测试卷,在2015年10月、2016年4月组织了两次选考,从而形成了三份极有标本价值的试卷(以下简称“三份试卷”)。这三份试卷体现出的历史选考新特征,对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集束式复习”是笔者基于“三份试卷”、针对新选考专门设计的一种重点复习策略,经过实践,已体现出一定的效果。现将有关思考与实践在此呈现,求教于广大同行,意在逐步地完善这种策略,使复习备考更为有效。
一、“集束式复习”概念解析
“集束式复习”是指:在复习过程中,寻找各课中可关联其他模块知识点的内容,将这些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组合后,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复习小专题,在课堂上通过知识梳理调用、问题分析探究等方式,实现更有效的复习。在这种复习策略下,每节复习课既不是通史复习,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题复习,而是从某一复习课的具体内容出发,发散关联到散布于各册教材中的多个知识点。这样形成的小专题会起到整合、集成的复习效果。
具体操作上,一般是先按照模块内容进行常规复习,意在巩固基础知识,特别是一些比较细致具体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设计或者由学生讨论,寻找本课可与其他模块内容关联集束的知识点,形成集束式复习小专题。
二、选考背景下进行历史“集束式复习”的必要性
首先,选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考试的时间,这给教师的复习教学进度安排提出了灵活性方面的要求。
在原高考制度下,学校的教学都是统一进度:高一面向全体,着眼于学考,完成基本要求;高二、高三两年完成必修模块发展要求和选修模块新课教学,组织两到三轮复习,最后统一参加高考。
选考制度下,学生在高二、高三两个学年中可以从四次考试时间中任选两次参加,取较好的一次成绩作为高校录取依据。除了高二第一学期那次外,后三次都会有较多数量的学生选择,这样就会形成三种不同的组合:高二第二学期(4月)+高三第一学期(10月)、高二第二学期(4月)+高三第二学期(4月)、高三第一学期(10月)+高三第二学期(4月)。学生参加考试的时间变得灵活,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安排的复习课进度也要有更大的灵活性。
其次,选考的考查难度给教师活化课堂提出了新要求。
总体上看,“三份试卷”侧重于考查基本的教材知识,难度相较于高考有明显降低。降低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教师的束缚,但也可能导致“背多分”教学策略的回潮,造成历史课堂的僵化。
目前阶段的选考侧重于考查教材知识,不等于选考会一直这样考下去,况且素养立意的“国考”已呼之欲出。另一方面,高中历史课程的使命也决定着我们的课堂不能变成机械僵化的“读经堂”。历史教师有责任寻找更丰富的形式来活化课堂,让学生在更多样化的形式中调动、理解所学知识,运用知识来培养更高层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教材知识的牢固掌握,并带动相关能力的提升。
第三,选考加试题命制结构给复习内容选择提出了新要求。
加试在整个选考中是拉开分数的主要“阵地”,但毕竟只占30%的比例,“以不变应万变”的全面复习虽然稳健,摊子却铺得太大,效益不高。
根据考试标准的要求,选考加试部分中选修内容应占10~20分。加试要求选修4、选修6、选修3都要兼顾到,要体现价值导向,要体现一定的能力立意,但又不能太难。受这些因素制约,命题者往往会重视那些关联选修必修模块的知识点。
从“三份试卷”来看,非选择题确实都是将选修模块的内容与必修模块的内容关联命制,因此,我们可以针对加试试题的这一特征适当缩小复习的重点面。
综上,“集束式复习”与依托教材顺序的专题式复习以及全面的通史复习相比,小巧灵活,不追求体系的完整,至少有三个可以选择的实行时间,适应了学生在考试时间上的多元选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课堂的探究成分加强,自由度、开放性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高层次能力;由某一课具体内容为基础,寻找关联多模块的知识点,也有利于针对加试部分的特点,突出重点内容,提高复习效益。
三、“集束式复习”策略的实践
笔者以人教版《历史》(选修6)(以下简称“选修6”)为轴,进行了“集束式复习”策略的实践。以选修6为轴的“集束式复习”一般安排在一轮复习即将结束时进行,这样既是将选修6作为一轮复习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作为新一轮复习的开端。当然也可以在二轮复习完成后,作为三轮复习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甚至可以直接与选修6的新授课同时进行(比较适用于高二4月就参加选考的学生)。
笔者在以选修6为轴的“集束式复习”过程中,探索了以下四种较成熟的策略。
(一)基于历史事件的“集束式复习”策略
这种策略以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选题,将选修6与其他模块中的相关知识点有机整合,形成整体,有利于学生完整理解重大历史事件。
如复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这一单元时,笔者首先将其与必修3(必修教材为人民版,下同)第六专题第2课《神权下的自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文艺复兴”小专题。学生结合两部分内容梳理文艺复兴的基本知识后,笔者进一步联系同一专题中的第1课《蒙昧中的觉醒》和选修6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有哪些?
(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文学、美术、建筑等领域中分别如何体现?
(3)举例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及文学艺术作品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继承。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比较充分地联系了必修和选修的相关知识,也联系了选修6内部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包括了事实陈述、概念举例、理解分析等多个层次。
选修6的《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一课与必修2中的早期殖民扩张也可以用类似方法集束复习。
(二)基于历史人物的“集束式复习”策略
这种策略以某一重要历史人物为选题,将选修6与其他模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组合,使学生更立体地理解历史人物、迁移运用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所学方法技能。
如在复习《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一课时,教材对汉武帝的叙述只是一笔带过,但笔者注意到这是各个模块中最后出现的有关汉武帝的知识点。所以笔者以“汉武帝的施政”为主题,引导学生梳理散布于各个模块中的有关知识点,形成了以下提纲。
政治上: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州刺史加强监察;实行察举制选官。
经济上:开通丝绸之路;实行铁业官营;加强重农抑商,打击富商大贾。
思想文化上:独尊儒术,建立太学,建立制度化官方化的儒学教育体系。
民族关系上:反击匈奴,扩建长城。
对外关系上:通过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其他文明建立联系。
基于上述知识提纲,笔者设置了三个层层递进的讨论题。
(1)汉武帝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措施背后有什么共同的逻辑?
(2)汉武帝时期在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外关系扩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政治上的集权有什么关系?
(3)从汉朝以后中国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汉武帝的政策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和弊端?
这一以“汉武帝的施政”为主题的集束式复习,既将散落在各个模块中的知识点系统整合,引导学生整理和调动有关知识,同时也迁移运用了选修4所学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选修6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两课,分别与选修4中的秦始皇以及唐太宗、康熙有一定关联,也可用类似方法进行集束式复习。
(三)基于阶段特征整合的“集束式复习”策略
这种策略以某一历史阶段为选题,将选修6与其他模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组合,使学生更全面理解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分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高中历史课程中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不足。
如在复习《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遗址》一课时,笔者注意到在必修1、必修3、选修4当中,都涉及古代希腊文明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古代希腊文明的主要特点,笔者设计了“整体回顾古希腊文明”的集束小专题。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形成以下知识提纲。
政治:城邦;雅典民主政治及历程;马其顿王国攻占雅典。
经济:商业发达;海上贸易与殖民活动。
思想文化:自由平等互利的观念;人文精神产生;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文化遗产雅典卫城和奥林匹亚。
在这个提纲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希腊文明各个方面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有内在关联的,笔者根据浙江省选考的命题方式命制了以下课堂习题。
材料:希腊联军曾立誓言“被波斯人毁灭的圣殿不再重建”,但公元前450年这一誓言被解除,伯里克利坚持要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更加庞大、更加壮丽辉煌的神庙,以此展示希腊人的智慧和伟大……探究帕特农的建筑理念,我们不得不引入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从建筑尺度到结构细节,帕特农建筑家都是以人为尺度,从人的视角和感触出发,不仅灌注生机予冰冷的大理石,而且使它们禀赋人的灵性和理想。
——肖鹰《美之典范:帕特农神庙》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帕特农神庙的建筑特色,并分析帕特农神庙重建的历史背景。
本题以应考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古希腊文明有关特征联系起来分析。笔者精心摘选的材料,强调了伯里克利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与帕特农神庙建筑艺术之间的关联,通过扩展阅读,挖掘了教材隐含的知识,对启发学生养成通识思维习惯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再比如选修6第五、六单元中涉及明清时期的内容较多,可以围绕“明清时期的中国文明”形成专题。
(四)基于同一历史发展主题的 “集束式复习”策略
这种策略以某一历史发展主题为选题,将选修6与其他模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组合,使学生能更完整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提升历史时序素养。
如在复习《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一课时,笔者将此课与必修1第一专题的条目“元朝行省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第三专题的条目“中华民国的建立”、第四专题的条目“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关联,组成“西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这一集束复习专题,梳理出“唐朝政府与吐蕃的关系—元代设置宣政院辖区—清代册封达赖与班禅、理藩院管理—中华民国提出‘五族共和—新中国建立西藏自治区”这一线索,从历史的角度理解“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是中央政权与西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一基本结论。
又如复习《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明清故宫》一课时,笔者受2015年10月选考第33题的启发,从保和殿切入,引导学生将考试标准中有关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从“中国古代贵族教育”到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的发展线索。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数情况下,上述集束复习小专题往往以教师提出为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在学生日益熟悉集束式复习策略后,可以逐渐在教师提示下或者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集束复习小专题。如果教师的引导策略得当,学生自主建构集束复习小专题的过程可以成为课堂或课后学习活动的新形式。
此外,笔者目前以选修6为轴,组织集束式复习也仅是阶段性的探索。笔者以为选修4、必修的加试条目,都可以作为“集束式复习”之轴,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灵活的复习方式。笔者期待这种组织复习的思路能够对更多学生提高复习效益、提升历史学习能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