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指导

2016-07-25 17:55徐桦君
关键词:写作指导高考作文

徐桦君

【编者按】

论述文是说服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随着当前高考命题越来越趋向理性、思辨,论述文写作理应受到相当的重视。然而在推行了多年模糊文体的写作之后,突然转入要求文体鲜明,尤其是论述类文体的写作,其难度可想而知。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教师仍沉浸在之前的作文套路中,没有及时地跟上写作教学的大形势。有鉴于此,我刊特推出“论述文写作”专题,以期引发更多教师的思考和研究,并将在后续的杂志中继续关注这一话题。

摘 要:从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看,高分作文较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习惯了以抒发自我内心情感为主的“夹叙夹议”式的写作,不能适应明确要求的论述类文章的写作。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应加强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指导,在指导中要强化审题意识、文体意识、逻辑意识与思辨意识。

关键词:高考作文;论述类作文;写作指导

长期奋战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的笔者,走出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点后的最强烈的感觉是:要强化高中学生论述类文章的写作指导。

浙江省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以日渐进入我们生活的网络世界为切入点,着眼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演进,指出“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发展趋势,对这样的“新世界”,是选择拥抱,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命题内容来自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接地气。不管来自何地是何层次的考生,应该都是有话可说的。但是,据有关数据统计,今年26.84万余份考卷,50分及以上的文章只有1770余篇。何以高分作文如此之少?仔细推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习惯了以抒发自我内心情感为主的“夹叙夹议”式的写作,不能适应今年明确要求的论述类文章的写作。

从落实新课改强化学生较高层级写作能力的要求看,写好论述类文章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所以,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加强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指导。何以加强?笔者以为至少要强化下面四种意识。

一、强化审题意识

准确审题是作文写作永远的铁律,是否切合题意是评判作文优劣高下的第一要求,从各省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的第一条均是“切合题意”可以看到准确审题的绝对重要。一旦审题出现偏差,那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写得再好,也是“南辕北辙”。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是一个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题,命题者已经提供三种观点——拥抱、远离或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学生只要从中选择一种自己认同的观点来写即可,几无审题门槛,但实际情况却不然。有些考生不重视审题,不了解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的审题要求,还是采用常规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从材料里引出一个观点,围绕观点,抛开材料,大写特写。由于没有完成命题者的指令任务“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因而,这类写法的文章都属偏题文,得分最高不超过40分。

在强化审题中尤其要关注命题材料中的提示语,它是引导审题者准确把握题意的锁钥。命题材料一般由三部分文字组成,第一部分楷体字是材料内容,第三部分宋体字“注意”是写作要求,介于“材料”与“注意”中间的是宋体字“提示语”。提示语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写作要求或指令,尤其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以,要格外注意,而学生往往只关注材料与“注意”后的要求,忽视甚至根本不关注“提示语”,导致审题失误。

下面列举一些命题材料提示语中的写作要求,阐述其含义,以引起学生审题时的特别注意。

如“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表明你的观点”就是要你明明白白亮出你对材料中提出的事件、人物或观点的具体看法;“阐述你的看法”,就是要一五一十、条分缕析、有头有尾、入情入理、深入浅出或浅入深出地阐述你的观点。同时,这句话潜在规定了所写文章的体裁必定是论述类文体。

如“对此(上述观点、事件、人物、材料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要求你对材料中呈现的观点、事件、人物等发表看法,就事论事,就事说理,稍作拓展尚可,但不能从材料里引出一个话题之后就抛开材料而围绕话题展开议论。

又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这个要求在不同形式的命题材料后有不同的要求。在多则材料(无论同向或异向)后,是要求以贯穿各个材料的共同主旨为写作立意的基点;在单则材料后,是要求以材料的整体含义或抓取材料核心事件的含义为写作立意的基点,但不能以材料的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或某个关键词为写作立意的基点;在二元命题材料后,是指在选取一方观点进行阐述时,还要涉及其他的几方观点,但是不能“喧宾夺主”,论述其他方的观点是为了把选取的那个观点讲得更清楚、更深刻、更到位。

再如“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对‘亲情与规则怎样的思考”。这是要求你思考的对象只能是“亲情与规则”,写作的内容就要阐述亲情与规则的关系,两者有所侧重是可以的,但只写一方则是偏题的。

还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以小徐、媒体、网友、同学或学者的身份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这是命题者明确写作角度的做法,是要求你必须从命题者提供的小徐或媒体等的角度中选择一个谈自己对“以上事情”的看法,而不是自己任选角度。

二、强化文体意识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由于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里论述类篇目很少,加上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几乎一边倒“文体不限”要求的影响,学生的文体意识非常淡薄,对论述类文章的文体没有感觉,以致今年高考虽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在阅卷现场却发现了许多既非论述又非文学、主体是论述体开头结尾是抒情体、内容是论述体语言是文学体的作文,甚至还有微型小说、语言诗化的散文以及介绍VR的说明文,这大大影响了考生的得分。所以,我们要强化论述类文章文体的教学与写作指导。

何谓论述类文章?论述类文章是运用逻辑的方法,直接表明作者的主张或见解,从理智上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目的是希望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

根据阐释、感想、分析、论证、评价这些论述文常用的论事说理的方法使用的主次多寡,可以把论述类文章分成下列三类。

一是证论文,以阐释、论证为主要方法,正面论说见解的文章。证论文就是立论文,往往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用来创建理论和推广理论的。哲学论文、政治论文、经济论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科论文等,多属于证论文。二是评论文,以分析、评价为主要方法,对特定对象进行评析的文章。评论文需要一个对象,作者对其表达自己的看法,就事论理,以理论事。评论文就是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文。时事评论、国际评论、体育评论、书籍评论、影视评论、音乐评论等,多属于评论文。三是感论文,以感想、论证为主要方法,发表个人见解的文章。感论文往往是缘事而发、有感而论,掺用散文笔法。杂文、杂感、杂论、随笔、漫笔等,多属于感论文。

论述类文章有六大特征:一、观点明确,思想独特,见解敏锐,给读者以新的认识;二、论据真实可信,典型新颖,丰富恰当,集中有效;三、具备论证思维的基本范式,如归纳、演绎、类比等;四、整体结构严谨有序、指向一致,结构安排体现作者的论证思维,有逻辑性;五、论述能有效地将观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并引领、丰富读者的思想,表示观点或者结论的语句合理出现,符合逻辑推论;六、语言准确(概念使用、引用准确,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简洁(叙述事例材料简洁明了,不以叙代议,不过详叙述细节;论述性语言简明扼要,干练流畅,不拖沓,不冗长)、严密(判断和推理严密,表达周密,客观辨证,富于逻辑性)、优美(能够运用各种表达技巧、手法使论述语言变得更具文采,但拒绝抒情性语言和文学性过浓的语言)。

从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标准看,高考作文论述类文章的概念相比学界所说的要宽泛得多,只要以议论为主的文章都可以看作论述类文章,甚至以议论为主的散文等也可以看作论述类文章。

因此,高中教师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文体分类与特征,但没有必要“去纠结‘议论文‘议论性文章‘论述类文章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区别”[1],关键是要紧紧抓住论述类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重视思辨,扎实训练,强化提升学生的论述能力。

三、强化逻辑意识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思维过程。由于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没有逻辑知识,当下的学生对逻辑已是陌生得很。实际上,凡是文章都与逻辑有着根本的关联,以发表议论、剖析事理、明辨是非为基本内容的论述文与逻辑的关系更为密切。詹姆斯·A.雷金和安德鲁·W.哈特说:“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2]可见,逻辑是论述文的“基石”, 没有逻辑作基础的论述文不可能“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更遑论让读者“采取行动”了。

在今年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中,我们发现,那些高分作文列举的事例,典型真实、掷地有声,阐述的道理,明白清楚、无可辩驳,文章的思想观点霎时就能被阅卷老师所理解接受。而那些低分作文虽然引用了许多材料,摆出了不少事实,但论述条理混乱、错漏百出,引用的事例与观点油水分离或若即若离,让人雾中观花。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其原因固然多样,但根本的一点是缺乏逻辑性。

那论述文的逻辑性是什么呢?论述文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论点与论据的联系性,即论据能证明论点,两者要对得上号;论证过程的合理性,即论证要严密,论证要有层次,论证要辩证有分析,要掌握好基本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的科学性,即思路清晰、层次合理、段落分明、思维严密、首尾完整、紧凑照应、衔接流畅、过渡自然。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联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3]

几乎所有论述文都可以使用这样的逻辑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篇论述文可以论述这三个层面,也可论述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层面。今年浙江的高分作文中有不少篇采用此种结构。如一篇《与虚拟世界保持距离》的考场作文,在开头推出中心论点后,先从“为什么”层面进行了论述(虚拟世界在给我们提供了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淡漠了家庭的亲情、影响了人们的社交、侵蚀了人们的灵魂),然后再从“怎么样”层面进行论述(我们应以自身需求为立足点,设定好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警戒线,不奉虚拟为金科玉律,发挥人的能动性,不被虚拟世界所奴隶),结尾总结全文,强化中心论点,呼吁人们与虚拟世界保持距离。文章观点明确,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论述深刻,获得了55分。而另一篇题目相同的作文,第一段转引题目材料,第二段写自己在虚拟世界里得到了快乐,第三段写马云的阿里巴巴公司在虚拟世界里挣了大钱成了互联网巨头,第四段写眼下的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网上购物有很多是假货、网络欺诈事情时有发生,第五段结尾,发出号召要与虚拟世界保持距离。文章虽有材料与观点,但没有内在的逻辑性,导致思路不清,材料与观点不匹配,阐述无力,最后仅得36分。

当然,论述文写作中的逻辑性不仅限于上述所说。逻辑中还有其他规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这四条规律要求思维必须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一贯性和论证性。还有逻辑顺序: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这些规律都是我们写好论述文的理论基础。如能真正把这些逻辑知识运用到论述文写作中,那论述文写作水平必将大幅提升。

四、强化思辨意识

何谓思辨?思辨就是思考、辨析。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的实质是指不盲从专家,不畏惧权威,不轻信他人,强调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检验,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判断过程,实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开放、反思;其基本特征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分析,准确清楚、明白有力的说理,严谨良好的语言表述。思辨能力,是从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判断,是写好论述文的一个关键因素。

写作论述文的“魂”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思辨能力,材料论据只是“形”,有了“魂”,“形”才能随心而动;论述技巧只是“法”,得了“魂”,“法”方可因势而化。

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可以通过学、思、行三途径展开。

(一)学

学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扎实增强学生思辨意识的知识积累。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学生课外多读一些时事评论、网络讨论、微信言论,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特别关注不同民众因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而产生的对同一社会现象(问题)的不同评价,或让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相关材料,采用“摘抄引用”和“分析评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结合具体事例学习一些分析事理的思维方法,如对比分析、因果分析、假设分析、比喻分析、引用分析、实质分析、点面分析、辩证分析等方法,增加思辨的工具,拓展思辨的空间,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二)思

思就是思考、反思,引导学生养成思考、反思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思辨能力必须完善思维方式,把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更新、完善为批判性思维方式。虽然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知识的学习、积累与传播,但会带来不少问题,诸如被动式学习、盲目跟从与没有创新等。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

(三)行

行就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早读课五分钟社会争议热点新闻播报。每周一次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时间,按学号由学生负责选择一则上周有争议的社会热点新闻,主要介绍双方观点及所持理由以及争议的焦点等。

又如课前五分钟校园新闻评析。利用课前五分钟,以当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校园新闻材料,如“为了便于纪律管理,男女学生分食堂吃饭”“为了培养学生经商技能,职校鼓励学生在校开设实体网店” 等新闻,让学生当场点评并提炼观点,进而阐述自己的写作思路,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再如班级博客重大时代话题讨论。建立班级博客,由班级志愿者发布经教师审阅的重大时代话题,如“北大才女毕业回家乡创业办快递公司引发网友热议”“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通过花式卖萌吸人眼球各界褒贬不一”等,请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讲明所持的理由。

还如经典课文人物或主题重读新解。阅读教学中,把一些具有深度探究学习价值的课文人物和主题,如“项羽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荆轲是壮士吗”“屈原投江而死值得否”等,引进课堂,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开展探究学习,然后组织课堂讨论。

总之,教师应构筑多种场景,创设新颖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然后探究、讨论、争辩,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交流、启发中,帮助学生纠正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加深对某些道理的理解、提升分辨是非的水平、树立辩证观点,进而遇事思考、缘事求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廑.权威解读——写一篇论述类文章[J].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2016:4.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1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17.

(责任编辑:李益)

猜你喜欢
写作指导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强弱之辩——2021年江苏高考作文述评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指导
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探析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