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雪超
民国墓志书法文化研究
■常雪超
墓志,作为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随葬品,是记录已故者姓名、生平、籍贯、生卒年月等重要信息的载体。自清末至民国,历史风起云涌,清朝的覆亡,专制体系的颠覆,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思潮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纵观中国墓志文化,昌炽于南北朝隋唐时期,逮及宋元以下,渐成定制,及至明清,酌情损益,发展出了新的墓志形制,但也只是少数。至于民国,逐渐疲弱,虽有墓志,也难以比拟昔日的气象,最终随着民国时代的逝去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墓志在明清以后,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民国时期承明清余绪,墓葬刻石迭起,其中不乏时代之影响,作为墓葬铭刻的一种形式,墓志书法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本文之缘起即在于此。
民国时期的墓志,在文辞内容方面,由于封建帝制的终结,墓志铭首题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仕于清朝而卒于民国的,首题仍沿用其在清朝时之职官封号,如叶昌炽墓志,首题:“皇清诰授通议大夫翰林院侍讲甘肃学政叶公墓志铭”,叶昌炽卒于民国七年 (1918),是时清朝已经覆灭,然而志文中仍然沿用宣统年号“以宣统丁巳九月二十二日卒”,这是不变中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些任职于民国时期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逝世后墓志首题自然也就沿用其在民国政府机构的职位,如 《李朝阳墓志》[1]首题:“故陆军少将琼崖卫戍司令李君凤岗墓志铭”,这就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当然,具体的变化还有,我们在一些墓志中看到了撰文者对于年号的纠结,如 《虞广缙墓志》中对于其卒年年号的取舍,索性就写为:“以癸亥 (1923)年九月初八日卒”,撰文者之心迹于此可见一般。
民国时期墓志形制大体上以方形为主,大致延续了明清以来的形制,即自南北朝定制以来的传统式。当然,也有汲取明清时期的特殊式样,诸如帖式刻。墓志之所以刻成如同法帖的式样,可能是因为墓志志文及书写皆出自名家之手笔,书法甚为可观,有利于墨迹传搨,从而达到宣扬墓主家族荣光的目的。同时,明清时期墓志还有正副本的区别,正本即随墓主人随葬,而副本则留于家中或嵌于宗祠墙壁,供后世子孙及外人观瞻,这也是明清以来墓志刻作法帖式样的原因。如 《顾隐君墓志铭并序》(图一)章钰撰并书并篆盖,民国二十年 (1931)二月葬,帖式刻志石尺寸31.5cm×85cm,共三块,篆盖与志文同铭,篆盖阴线刻八格,志文阴线刻作册页状格子,14列6行为一页,共14页,正书,另有 《姚君君玉墓志铭》与此同制。
图一 顾隐君墓志铭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墓志形制基本上沿袭明清以来的形制,在志文内容、首题方面也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痕迹,对于研究古代墓志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时期墓志的书法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论述。其一为墓志志盖题铭的书法,其二为墓志志文的书法。本章节据此两部分参以实物图片进行归类分析,期能了解民国时期的墓志铭书法艺术。
(一)志盖题铭书法
志盖,是盖在墓志志文之上的,其作用除了志墓以外,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保护志文不因外部损毁磨灭以至后世不可辨识。民国时期的墓志志盖,除了帖式刻特殊式样之外,基本上均为方形盝顶式,志盖与志文分开,各取一石,合而为整体即为墓志。
这一时期的志盖题铭书法的书体以篆书居多,另有楷书、隶书题铭,这些只占少数。原因可能是因为楷书、隶书不古,不能起到庄严肃穆的效果。同样,在唐朝还有以行书题铭的,这大概与当时太宗以行书入碑的风气有关。以笔者目前所能查阅的资料,暂未发现民国时期行书志盖题铭。
1篆书志盖题铭
民国时期志盖篆书题铭书法,明显地受到了清代以来碑学书法思潮的影响,或者可以更肯定地说民国时期篆书志盖题铭书法就是碑学影响下的产物;当然在这里我们所指的碑学是广义上的碑学,即将篆书阑入其范畴的碑学,而不仅仅限定在魏碑体楷书范围之内的碑学。之所以说民国题铭书法是碑学影响下的产物,这是因为有些作者本身就是碑学大家,如李瑞清、吴昌硕等。至于其弟子门人则更不必论述,他们的书法风格一望便即知晓。
具体来说,在碑学的影响下,民国时期的墓志题铭篆书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大篆
清代金石考据之学兴起,文字学的巨大发展,《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等文字学专著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识古、好古之心,篆书不再遥远。在这种情形下,一些书家开始汲取大篆文字的营养,并适时地运用到具体的日常实用书写当中。
在民国时期的志盖题铭书法中我们就能够见到此类作品,如 《朱畴妻吕氏墓志并盖》(图二)中志盖题铭文字为“清故诰封夫人朱母吕太夫人墓志铭”,此篆文为朱益藩所书,从作者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书家取法三代吉金文字诸如 《散氏盘》 《毛公鼎》等。只不过有些文字不易确知其大篆文字,也就以小篆文字代替。整个志盖题铭书风还算和谐,行笔苍劲,有老辣之感,郁郁穆穆,颇有古风。
(2)玉箸篆或铁线篆
《虞广缙墓志》篆盖“五等嘉禾章浙江任用县知事虞君墓志铭”,该题铭由邓邦述篆,邓邦述 (1868—1939)字孝先,号正鶞,江苏南京人。“擅玉箸篆,行草近李北海”。[2]观察虞墓题铭,邓的玉箸篆透出一种散淡之气,其书法端严精谨,给人以恬静素雅、安详高古的气息。其题铭书法还有 《靖江张府君墓表》《清故光禄大夫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曹君墓志铭》《上元宗府君墓志铭》等,与此同类。此外,其它书家所书玉箸篆有袁励准 《清授资政大夫二品衔都察院副都御史陈公墓志铭》、汪东 《蕲春黄君墓志铭》等,皆精严而法度备,允为可取。
铁线篆一类则有章钰 《元和顾隐君墓志铭》,其字细筋入骨,点画遒劲,状若铁线,凛然而独具风神。
(3)清篆
所谓清篆,即清人篆书,是与秦篆相对而言的。在笔法上改易玉箸篆的书写规律,掺入隶书书写的笔意,从而使篆字有了提按、顿挫,字体也较秦篆有加长之感。在论述民国时期的篆盖题名书法时,引入清篆的概念,是因为清代篆书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在具体分析上不可能一一尽述,因而以“清篆”的概念来统而述之。
图二 清故诰封夫人朱母吕太夫人墓志铭
在 《屈振华及妻潘氏墓志铭并盖》中,其篆盖“临海屈公子建及德配潘夫人墓志铭”共15字,由程宗伊篆,一派让翁家法,秀逸雅致,此类尚有 《许斌墓志》等。《刘泽源墓志》,张文运篆盖“清故太学生翰林院待诏合肥刘君墓志铭”,其书明显受到邓石如、吴昌硕等篆书大家的影响,既有邓之博大,又受到吴石鼓文之影响,老道苍劲。
提到吴昌硕,其本人更是亲力为之,在 《李春浓妻何寿鸾墓志并盖》中其所书“李母何安人墓志铭”,猎碣之风赫然其上,古穆高雅,凝练遒劲,自出机杼,圆熟精悍,刚柔并济,一派大师风范。另有 《李根源母阙观贞墓志并盖》(图三)中志盖亦为吴昌硕所书。当然,提及民国墓志造文、书丹、篆盖,当首推张钫之父墓志,也就是 《故鄜州州判张君墓志铭》,此志由章炳麟造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盖。关于其书丹留在后面论述,盖题铭“新安张君子温墓志铭”,于右任在其侧跋曰:“此盖篆就,吴苍老自矜为生平第一。此志不朽,皆兄之孝心所感也,其珍惜之。”[3]于语诚不虚也!
(4)草篆
草篆,顾名思义,即急速书写完成的篆书。清阮元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 《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宝尊鼎用孝享……”[4]此处当指潦草书写的大篆。清黄子高 《再续三十五举》:“古无草篆之名,有之自赵寒山始……”[5]此处所述草篆当是赵宦光对小篆的草写。本文对民国志盖题铭草篆的界定当从黄论,即形近赵宦光草写小篆的篆书书体。
《张瑞卿妻陆氏墓志并盖》(图四),盖题“张母陆太君墓志铭”,李瑞清篆。李瑞清是清末著名书家,其书风为北碑一路。观此八字题铭书,李瑞清明显的掺入了草篆的风味,书写时出飞白枯笔,显得老辣劲道。另有《张文光墓志并盖》,盖题为章炳麟所篆,同样属于草篆一路,并且章还掺入了部分大篆写法,从而使志盖题铭显得奇诡恢弘,平添了神秘肃穆之感。除此之外还有李根源所撰 《华宁金太公墓志铭》,亦属于草篆之列。
(5)其它
除了以上四类之外,民国篆书志盖题铭书法还有一些稀见种类。如取法三国吴 《天发神谶碑》的 《谢庆麟墓志并盖》,盖题“清故资政大夫二品封典候选郎中谢君墓志铭”,郑孝胥篆。还有一些是基于小篆基础上加粗笔画,增加饰笔的带有装饰性意味的篆书题铭,在此就不再做出过多论述。毕竟或是风格过于明显,或是装饰浓厚,取资之处不多,故从略。
2隶书志盖题铭
民国时期的隶书墓志题铭书法,总体来看数量不多,书法也只是取法传统,略加损益,为一家之书风而已。如《谢锺英墓志》盖题“清故奉政大夫发往湖南知县谢君墓志”,陈重伟书,笔法精熟,结体流媚圆通,有 《曹全》《乙瑛》的影子。 《朱锡良墓志》,隶书题盖,陈华鼎书,用笔一拓直下,取古拙之象,只不过稍显笨拙,略感无味。总之,一如墓志定制之后,隶书题盖书法因其不古,故鲜见之。
3楷书志盖题铭
楷书志盖题铭一如隶书志盖题铭,终因字体不古而所用非广。民国时期的楷书志盖题铭书法有 《陈作霖墓志》,盖题“清陈可园处士墓志铭”,当属行楷书体,顺锋入笔,收笔处向右上方振笔下顿,可以看出作者受唐楷的影响。九个字作等分九格处理,整体淡雅俊逸。另一通志盖盖题为“清故奉直大夫训导加三级棣卿徐府君暨德配蔡宜人合祔墓志铭”,亦属行楷,察其用笔结体,皆自唐楷中来,具行书笔意,法备而无森戟之貌,结体宽博从容。
图三 李根源母阙观贞墓志盖
图四 张瑞卿妻陆氏墓志盖
(二)志文书法
所谓志文书法,亦即墓志铭文书法。参阅民国墓志图录,大致可以梳理出民国时期的志文书法主要存在两种书体,即隶书与楷书,下面分别展开阐述。
1隶书志文
在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徐卫国捐赠石刻拓本选编》一书中收录的隶书志文书法中、有一部分出自于李根源所书。“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号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工书法,兼擅诸体,尤以隶书见长,其隶书融篆籒笔法,多用涩笔,富有波折动荡之美,极具个人特色。”[6]其书丹的墓志有 《段应明妻樊静贞墓志》《邹容墓志》《曹允源墓志》等,其隶书有清人气象,书写间用异体字。另外还有黄葆钺所书 《李根源母阙观贞墓志并盖》,隶书书丹,结体严谨,体现出碑学影响下的隶书书风。
2楷书志文
楷书志文书法又分为两种,其一为魏楷,其二为唐楷。魏楷代表当属李瑞清所书 《张瑞卿妻陆氏墓志》 (图五),其书老辣天成,有郑文公碑之气象。唐楷则以欧体、颜体为主,余则书风掺杂,不可具体叙述。欧体墓志有 《冯永芝及妻黄氏墓志》,颜体 《杨益明妻沈氏墓志》等。
3草书志文
民国时期,以草书书写墓志铭铭文内容可谓创举。在这一方面,主要以于右任先生为代表,如其书丹的 《王陆一墓志》,[7]通篇以草书写就,洋洋洒洒,颇有韵致。然而,以草书入墓志,虽然不乏精采之处,但相较其所适用之境,终究还是失于庄重,昙花一现,已然褪去。
图五 张瑞卿妻陆氏墓志
民国时期的墓志形制基本延续明清以来的样式,并无太多变化。志文内容则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易。而对于民国墓志书法,无论是其志盖题铭,还是其志文书丹,都是在清朝碑学思想影响下而展开的;并且这些志盖、志文的书丹者,本身就是清末民国时期碑学书法的名宿,诸如李瑞清、吴昌硕、于右任等。故而民国墓志书法呈现出多彩绚丽的一面,在古代墓志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但是,随着帝制的终结,王朝的覆灭,时代的变迁,墓志文化在民国度过了一段最后的时光。随着民国时期西方思潮的涌入,大量新式“纪念碑性”建筑的兴起,以及礼制在民国时期的损益变化,延续了千年的墓志文化最终湮没在了历史的风尘之中。
参考文献:
[1]胡海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徐卫国捐赠石刻拓本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2]周斌.中国近现代书法家辞典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2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千唐志斋藏志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01
[4]阮元编.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 [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08
[6]同 [2]
[7]胡海帆,汤燕编.1996-2012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