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木开代司·木合塔尔
维吾尔族花毡制品的开发初探①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木开代司·木合塔尔
摘 要:维吾尔族的制毡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维吾尔族传统花毡做工精致,花色绚丽。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式样单一的维吾尔族传统花毡慢慢淡出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因收入少、制毡手工成本高,制毡艺人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这项传统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因此,本文利用现代的销售策略,开发维吾尔族传统花毡工艺品,使制毡技艺得以保护和传承,这将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工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吾尔族花毡 面临消失 开发 传承与保护
花毡是我国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同时也是做工精致的工艺品。维吾尔族花毡是使用价值极高、易被群众接受、做工精致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传统手工艺品。在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技艺中,制毡技艺是一项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技艺,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吐鲁番、莎车、和田等地区的花毡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花色与风格也有所不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资料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物、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具体包括:(1)口头传说、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由此可知,维吾尔族的制毡技艺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花毡在维吾尔族社会中随处可见,因此维吾尔族传统的花毡工艺人在维吾尔族民间的地位也较高。传统花毡按花纹与做工的不同,其分类也不同。维吾尔族传统的花毡主要分为擀花毡、印花毡、拜垫毡等三类。20世纪80年代之前,维吾尔族传统的花毡是维吾尔族的屋内装饰品和服饰原材料之一,如:铺垫、毡帽、Kepinek(用毡子做的雨衣)、毡靴等。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维吾尔族的花毡失去了作为服饰原材料、部分家居用品的功能。
虽然近几十年随着维吾尔族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花毡的适用范围缩小了不少,但是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依然有很多家庭使用维吾尔族传统的花毡。毡子在现代维吾尔族生活中的使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女性结婚时可当作嫁妆;(2)在丧葬礼中用于裹尸;(3)在日常生活中可当作铺垫以及装饰品;(4)可做马车、驴车等交通用具的坐垫;(5)老百姓在做礼拜时作为礼拜垫来使用等。
自古以来在维吾尔族民间,家家户户至少都会有一两个花毡被当成宝贝来收藏。这些藏品被民众说成是从父母那一辈遗留下来的遗物或者是女孩儿成家的时候娘家配送的嫁妆等。
维吾尔族传统花毡有着悠久的传承史,但在现代工业化的影响下,各种原因造成了维吾尔族传统花毡不仅在适用范围上缩减,而且还在花色、技艺、图案上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虽然改革开放之前,花毡在维吾尔族人生活中使用广泛,但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毡逐渐被各类毛纺织品所代替,其手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困境。如用腈纶线加工的地毯价格便宜、做工时间短、需要的劳动力少、并且不易被虫子咬坏、不易脱毛等优势慢慢占据了花毡在维吾尔族纺织品市场上的位置,导致花毡的消费人群减少。加之制毡是一项做工时间长、需要的劳动力多的技艺,但因为顾客少,导致工匠的收入低得可怜,无法以制毡技艺养家糊口,因此很多毡匠都放弃了民间传统制毡技艺,由此,制毡艺人的数量锐减,师徒传承无法维系,没有人愿意学习该工艺,无人可传承的局面致使传统的制毡工艺面临消失。虽然还有很少数的工艺人出于对父辈传承下来的技艺的热爱与尊重仍然以该技艺为生,但其生活水平与经济收入很难满足生存需要。当今,维吾尔族传统花毡工艺存在以下4个问题。
1.1加工机器效率低
传统的维吾尔族制毡技艺是不使用任何机械,纯手工制作的,但因为做工时间长,所需劳动力大,所以维吾尔族民间发明了一些加工机器,便于节省时间与劳动力,但由于设备技术比较落后,所以效率往往不如专业的加工机器。
1.2产品品种单一
维吾尔族传统的制毡艺人的手艺都是从父辈或者师傅那里学来的,至今并未进行任何改造或者创新,导致花毡无论从花色还是从品种都过于单一、无任何创新、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1.3制毡艺人缺乏创新
大多数维吾尔族传统的制毡艺人都生活在较偏僻的乡村地区,几乎没有机会认识、发现并理解现代工艺品市场的消费需求,无法对维吾尔族传统的花毡进行改造与创新。
1.4消费者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市场和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维吾尔族传统花毡的品种单一、质量较差、有羊膻味儿、脱毛等缺点使维吾尔族的传统花毡无法在都市商业区域占领一席之地,导致消费人群仅限于乡村的维吾尔族民众。
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手工艺的商业化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传统文化、先进的技术及当地特有的生活环境构成了传统工艺商业化的重要因素。如何让具有观赏性与收藏价值的工艺品被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如何使一个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赶上时代的步伐。在工业化、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对民间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很多传统工艺面临的问题。因此,开发维吾尔族花毡工艺品将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工作。对花毡工艺品的开发有以下3个途径。
2.1开发成旅游纪念品
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占新疆总人口的45.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今,新疆地区已经有十二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吐鲁番、阿克苏、喀什、和田的维吾尔族人口在本地占多数,文物古迹众多,在音乐、舞蹈、文学、饮食、居民建筑、服饰、习俗等方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手工业是维吾尔族旅游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利用传统的维吾尔族花毡做出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各类纪念品,走民族品牌之路,做出优质的特色产品,不仅可以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收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赢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同时亦可吸引更多消费者接触并了解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
2.2设计成时尚的家居用品
就维吾尔族的审美意识而言,只要是能用眼睛看得到的地方或东西就必须精心地装饰。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花毡最常见的使用方式是铺在炕上或马车、驴车上,来装饰屋内或马车、驴车。利用维吾尔族传统花毡做一系列的现代生活用品,如:拖鞋、茶壶垫、钱包、手机包、眼镜盒等。若把既时尚,又现代的设计和传统的手工艺结合起来,则突破了花毡的传统用法,扩大了毡子的使用范围。
2.3改造成温馨的室内装饰品
维吾尔族在室内装饰上也很有特色,常见的有室内墙上挂各种花毯、刺绣工艺品、乐器、各类油画、名人名言等。独特的民族特色,精致的加工技艺堪称维吾尔族手工艺的精华。近几年在新疆各个地区开创了一系列装饰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能展现本民族文化、使时尚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的饮食会所,如:海尔巴格、巴义人家、巴格万等。用维吾尔族传统的花毡做出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及以传统文化为装修主题的公共场所的装饰品,让传统花毡走进现代餐饮业也将会为花毡制品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3.1经费问题
开发维吾尔族的传统花毡是一项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工作,如何使花毡工艺人与现代快速发展的工艺品市场架起一座桥梁,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如何使政府和私营企业家认识传统维吾尔族花毡,意识到花毡的开发价值并愿意投资到传统的制毡工艺,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与政府达成一致,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法规去弥补维吾尔族传统花毡原材料上的缺点(如:如何去除花毡的羊骚味,如何脱脂使毡子不会被虫子咬坏等)将会是开发维吾尔族花毡工艺品工作的重点。
3.2设计问题
开发过程中如何将现代的、时尚的、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的设计与维吾尔族传统的花毡相结合,做出时髦的并具有民俗特色,可传达本民族文化信息的产品的同时,如何使传统的文化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达成一致并让二者完美结合将是这项工作的突破点。
3.3与艺人的沟通问题
维吾尔族传统的花毡艺人习惯于按照固定的尺寸、花纹、颜色等来制作花毡,因此做出不同的生活用品或者旅游纪念品对传统的花毡艺人来讲是一项比较新奇,比较难以接受的工作,所以怎么与花毡艺人相处并沟通,怎么让他们接受新的想法与设计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4销售问题
开发出新的维吾尔族花毡工艺品以后,面临着如何使这些产品融入到不同的商业领域,如何被广大的消费者接受、使用等问题。如何拟定出一定的销售策略,做出销售平台,设计好售后服务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今天,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的方式来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人也非常希望自己的手工艺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做出不同的工艺品来保护并传承这项手工艺。如:新疆喀什地区恰撒乡是制毡艺人居住密集的乡镇之一。该村有将近23户家庭是以制毡为生,主要产品就是传统的擀毡。当地乡政府统计以后做出决定,腾出乡里的十亩地来支持老百姓生活并传承传统工艺。但因为缺乏创新,没有消费人群,无法找出良好的销售途径,使老百姓与乡政府的工作没有起色。因此政府和老百姓都非常失望并不知所措。
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人和政府都非常愿意并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因为缺乏开发,无法与时代同步,因此制毡技艺面临失传。所以,开发传统维吾尔族花毡工艺品,使维吾尔族传统的制毡工艺得到保护的同时,使传统工艺人的生活得到提高,引起大家的关注与重视,激起民众传承的热情,使维吾尔族传统花毡流行并走向现代工艺品市场。
参考文献
[1] 宋云华.非遗之问[J].中华手工艺,2009(06).
[2] 郭晓东.新疆民族文化精粹快读书系(第六辑):民间工艺[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
[3] 夏克尔·赛塔尔.维吾尔族的花毡工艺及其保护[J].神州民俗,2010(5).
[4] 买买提明·沙比尔.维吾尔族手工艺术(维文版)[M].喀什:喀什维吾尔出版社,2002.
[5] 买买提明·沙比尔.毡子制作(维文版)[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6] 夏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2).
作者简介:木开代司·木合塔尔(1991-),女,维吾尔族,新疆民族文化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俗文化学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①新疆维吾尔族本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研究(204-60475),批准号:13&ZD145。
中图分类号:F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c)-1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