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抄袭者,不能只“呵呵”

2016-07-23 18:39
百家讲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作曲者黄庭坚考官

古人没有著作权的概念,东抄西抄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处理起来也没什么是非观念。顺治某年,书生胡道南、沈禹玉等几人去参加会试。考试前,大家聚在一起猜作文题目,胡道南还写了篇文章,感觉不错,就拿给大伙儿传阅。沈禹玉拿着不撒手,凝视良久,当时大伙儿还开玩笑,说沈同学你看这么久,不是打算抄袭吧?

事情就是这么凑巧,考试时恰好有这道题。考生交卷以后,考官一瞧:“哎哟,怎么有两张卷子的文章相同啊?”这两张卷子正是胡道南和沈禹玉的。按说,相同答案的卷子,肯定全作废,可考官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说这么好的文章,怎么也得录取一个吧。最后,考官采取抓阄的形式,随便抓了一个出来。老天有眼,抓中的正是胡道南。胡道南最后做到了福建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抄袭有多害人?要是抓阄抓错了,胡道南这辈子不就毁了吗?

人们通常认为,喜欢抄袭的都是寂寂无闻的鼠辈,想抄了别人的谋上位,但也不尽然。名人抄名人的事情也屡屡发生。黄庭坚就抄过白居易的诗。黄庭坚的《谪居黔南十首》里有七首是照抄的,三首是改头换面的。白居易写《寄行简》:“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而黄庭坚把这首诗稍微改动一下,掰成了两首:“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达,何用一开颜。”“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这么干,基本上相当于某人把别人的一集剧本,分成两集吧?

抄袭者当然会为自己辩解,其中有个理由就是:“我这是借鉴,您不也借鉴过吗?”这事放在白居易身上还真有。白居易的诗和杜甫的诗极其相像。比如杜甫写过:“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白居易就把五言改成了七言:“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清末民初已经有了著作权的概念(1910年清廷颁布了《大清著作权律》),可抄袭的事情依旧不断发生。《苦榴花馆杂记》的作者汪恸尘所创作的14首诗被京城某作曲者剽窃了去,写成了歌,而且还在报纸上发表了。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汪恸尘在笔记里这样写道:“每一念及,犹觉轩渠。”“轩渠”是笑的意思,他觉得这事儿好笑。可笑是对付抄袭者的方法吗?

此外,汪恸尘还写了篇文章《抄袭》,介绍了大量当时抄袭、疑似抄袭以及转载不注明出处的事情。后来汪恸尘的哥哥劝他:“茫茫尘世中,哪有许多奇事?至于后世所称道者,无不为前人所说尽,则又安得不抄?”汪恸尘认为哥哥说得有道理,认了,写篇文章发发牢骚后就此作罢,连那位剽窃他诗歌的作曲者是谁都没去搞清楚。由此可见,被抄袭者不较真儿,法律搁在那儿也罩不住。

编辑/冰如

猜你喜欢
作曲者黄庭坚考官
今天我是“小考官”
用艺术之花点缀音乐之园
作曲心语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考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