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杏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016-07-22 02:20刘玥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

刘玥

【摘 要】 文章概述了中医药文化的代称“杏林文化”的由来与内涵,阐释了杏林文化的精神,即精、诚、仁、和的中医文化价值观。探讨对杏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首先,在教学上,中医药文化应以中医传统文化为基础,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渗透; 其次,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再次,中医药类院校在办学科研之外也需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 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杏林文化;继承;创新

杏林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当代人的历史使命,杏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仅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一、杏林文化的由来

1、杏林

一千多年来,“杏林”一词已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1]杏林早已和岐黄、悬壶一样,作为中医的代名词。

“杏林”来源于葛洪《神仙传·董奉传》,它主要记载了东汉医者董奉济世救人的典故。董奉作为“建安三神医”之其一,悬壶济世,免费救死扶伤,很多患者病愈后登门道谢,都应他要求在山上种杏树。经救治的患者越来越多,杏树越来越稠密,竟有十多万棵。一株杏树,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人们见到杏林就联想到董奉,董奉虽早已仙逝,但“杏林”之佳话却流传至今,成为历代医学从事医道,鞭策和激励自己的信条。 “杏林春暖”和 “橘井泉香”等词也被用来称赞如董奉般,既有高超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中医大家。

2、杏林文化

目前,“杏林”早已不仅仅作为中医大家的代名词,而是抽象成一种文化符号,具体来说即大医精诚、精勤不倦,医德高尚、淡泊名利。

首先,是大医精诚、精勤不倦。欲治病救人,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要有精湛的医术,就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医治学有“七重”:重经典、重临床、重师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悟性。[2]正如孙思邈所言:“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中医学强调为医者,必须精诚,方能承受生命的托付。欲达其“精”,则须以“博极医源”为目标,终身精勤不倦,上下求索,才能日益精进;唯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不会为道听途说所误;唯有小心谨慎、虚怀若谷,才能够永远前进。[3]

其次,是仁心仁术、淡泊名利。龚延“十要”中写道“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这些都是历史上医德高尚、淡泊名利的典范。

二、杏林文化的精神与继承

王维诗云:“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明李时勉诗亦云“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

清征士放《杏林诗》云:“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这些不同时代的诗人都通过描写杏林仙境之秀美风光抒发和表达了对董奉及其杏林文化精神的崇敬之情。时光荏苒,杏林文化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发展即最好的继承。

杏林文化体现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可概括为“精、诚、仁、和”。杏林文化的继承即是杏林文化价值内涵的继承,是杏林文化价值内涵不断的发展。

1、精

精即精勤不倦、至精至微。

葛洪《神仙传》卷十曾将董奉精湛的医术表现的淋漓尽致。董奉从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入手,将患者的症状病情与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相结合,运用外敷、熏蒸、沐浴、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治好了患者的皮肤病。除此之外,《神仙传》中还有“妙手活燮”等,均展现董奉精湛高超医术,其运用食疗、心理、运动、沐浴、外敷等多种疗法相结合的例子彼彼皆是。

无论是急危病症还是疑难杂症,历代大医都有所建树。古有张仲景《伤寒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急备千金要方》均针对急危病症有着诸多良方,沿用千年,经久不衰。不仅医法药方在当代不断地传承,

更有很多当代医者都以精作为医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更进一步发展杏林文化。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安医学家族即传承精湛中医药技术的典型代表。“张一帖”因善治急症而闻名,对症一剂即可痊愈,人送名号“一贴”,张一帖的医术、医方先是由国医大师李济仁尽数掌握,再传至张舜华夫妇。精湛医术药方就是这样,传承千年。国医大师张学文,凭借治疗温病方面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中医脑病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认为中医四诊及辩证论治是综合运用多因素进行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医的精,精在四诊搜集精心、辩证精细、逻辑思维精密。一个环节不精,都会导致诊疗错误治疗效果不佳。并对当代中医药大学生提出要求,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实践、探索,不断积累临证经验,成为优秀的中医药继承者。

2、诚

诚即至诚至信、德才兼备。

董奉“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董奉的杏林,即是对董奉为人至诚至信、德才兼备最好的诠释。他为患者医治,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不仅诊治仔细,每次都亲自为患者煎药、敷药,侍奉左右,开导患者,给予患者心理安慰。他的大医苍生的高尚医德受到了百姓和医家的崇敬。继他之后,唐医者谢景先曾免费在杏林故地为百姓医治,明医者郭东亦曾效仿董奉种植大片杏林在其所居。淡泊名利、德才兼备方能承受患者的生命之托。

当代,国医大家是杏林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们非常注重自身的医德修养。

国医大师朱良春以“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儿女性情是指医生对待病人要怀有儿女对父母的爱,关心他,爱护他;英雄肝胆是指医生遇到危重病人要胆大心细,当机立断,敢于承担责任;神仙手眼是指医生要观微处,对疾病有准确预见及判断;菩萨心肠是指医生要以慈悲为怀,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怜惜病人。

3、仁

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

董奉是之所以能被后世历代医家列为“医乃仁术”的典范,其“杏林春暖”“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均体现了其对寻常百姓的仁爱之心。“仁”体现了中医仁者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其济世救人的宗旨,表现了医学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在当今时代仍然是医学精神的核心。

医者应做到: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国医大师邓铁涛曾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题词道:“四大经典为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乃医者灵魂。”在他看来仁心仁术是对医者的首要要求。在他看来,医学人文精神是对患者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关注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二是了解患者的权利与需求;三是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医学人文精神在当代大力弘扬,是对患者在感情上的体恤与同情,是在态度上对患者的尊重和关心,是医者主动、真诚与病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体现,更是当代医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

4、和

和即和谐社会和谐生命。

《神仙传》这样描述杏林:“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耘治也。”恬静、惬意,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董奉顺应自然法则,将返璞归真的道家理念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相结合,打造了和谐杏林。杏林,无一不渗透出董奉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医患矛盾冲突尖锐的当代,和,更是当代医者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部分。

三、杏林文化创新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传承中医衣钵,弘扬杏林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杏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即当代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药类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要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首先,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医传统文化的核心,教学时,中医药文化应以中医传统文化为基础,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渗透,从而扩充中医药文化学科的范围及内容;其次,除教授中医药文化,探索和钻研中医药文化理论基础外,更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如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等;再次,中医药类院校在办学科研之外也需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更好地向大众普及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最后,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概念的重视,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产业日益蓬勃发展。“杏林文化”应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以文化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扩大文化传播,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的文化经济产业链,发扬杏林文化。

【参考文献】

[1] 舒长兴.冯模健.陈辉.杏林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中医药文化,2001(1)28.

[2] 孙光荣.邱德亮.做中医人立中医心 践中医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价值与要求[N].中国中医药报,2011-09-02(3).

[3] 张云飞.李厚羿.儒解《大医精诚》-从《大医精诚》看医者的“五常”[J].医学与哲学,2012(11)20.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