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直丝弓技术联合微型骨穿孔术的初步研究

2016-07-22 02:44:07渣丽丹王寅声李晓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炎性因子

渣丽丹,王寅声,李晓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重庆 400016)



传动直丝弓技术联合微型骨穿孔术的初步研究

渣丽丹,王寅声,李晓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重庆 400016)

摘要将传动直丝弓技术与微型骨穿孔术联合应用于正畸治疗,观察牙移动及龈沟液中部分炎性因子的变化,以评价其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可加快牙移动,达到高效的矫治目标。

关键词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微型骨穿孔术;关闭拔牙间隙;炎性因子

网络出版地址

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同时拥有传统直丝弓、差动直丝弓及自锁矫治的部分优点[1]。对安氏Ⅱ类及Ⅲ类等复杂的错颌畸形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利用生理性支抗而不需要第二磨牙或种植钉即能达到很好的支抗控制,且遵循同步矫治,第1期排齐前牙、打开咬合等同时进行。在Ⅱ或Ⅲ类颌间牵引的配合下,很快解决前凸的外观或Ⅲ类面型。对成人来说最难接受的就是矫治时间过长,因此如果在2期关闭间隙时能采取某种方式加快牙移动,则可能更快的结束治疗。微创术辅助加速正畸牙移动[2]是指利用颌面外科辅助的微创手术来加速正畸治疗。加速正畸牙移动的治疗大多需要患者接受一些小手术,因此微创术和正畸治疗相结合能否安全、无痛的加速正畸牙移动成为了目前许多正畸临床研究的热点。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至2015年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的患者共20例。纳入标准:(1)18~45岁成人患者;(2)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Ⅱ类患者;(3)无系统性疾病;(4)尖牙全部萌出;(5)无正畸治疗史;(6)无牙周病;(7)不吸烟;(8)无牙龈炎或未经治疗的牙菌斑、结石;(9)牙周探诊深度小于4 mm;(10)无外伤及颞下颌关节病史;(11)无偏侧咀嚼习惯;(12)上下颌均可粘接托槽。排除标准:(1)长期使用抗生素、钙通道阻滞剂等;(2)口腔卫生差;(3)严重的骨性Ⅱ类错颌。

1.2矫治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2组患者均粘接传动直丝弓托槽及双管颊面管(杭州新亚公司),运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按3期顺序进行矫治。

1.2.1第1期矫治目标:以0.016英寸澳丝作为主弓丝,上下颌弓丝作适当后倾弯(距颊面管近中2 mm,前方达前庭沟处),50~60 g颌间Ⅱ类牵引解决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牙列不齐的运用0.014英寸镍钛圆丝作为辅弓排齐牙列,平均矫治时间为5~7个月。进入2期矫治标准为上颌前牙切端咬于下颌托槽上方,浅覆牙合,浅覆盖。

1.2.2微型骨穿孔术(micro⁃osteoperforation,MOPS):实验组患者在局麻下应用直径2 mm,长度约3.5 mm慢机先锋钻(固美牙科)进行打孔,深度约2 mm。3个孔在尖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近尖牙处,纵行排列,尽量靠近附着龈以免牙龈软组织卷入裂钻影响创口愈合,3孔均隔有一定间隙,见图1。术后嘱患者无需服用任何抗生素及止痛药物。2组均用带牵引圆环的0.020英寸澳丝,牵引圆环位于尖牙的近中,将其斜行结扎在一起,在磨牙牵引钩和牵引圆环之间用橡皮链进行弹力结扎,颌内牵引(50 g),力值均用测力计测定,在每月患者复诊时进行以上操作。

1.3龈沟液的测定

在行MOPS后1 d、7 d、28 d收集龈沟液的标本用来判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1α量的变化。

图1 行微型骨穿孔术后

1.3.1收集龈沟液:准备0.5 mL EP管和已知重量的吸潮纸尖(30号去除尖端0.5 mm,天津加发公司)一起称取重量,取尖牙远中颊侧及腭侧龈沟液,棉卷隔湿,棉签去除牙面菌斑,气枪沿牙面轻轻向切端吹干,纸尖沿牙面轻轻插入龈沟内,遇轻阻力则停止30 s,吸取龈沟液后放入0.5 mL EP管内,称重,-70℃保存。

1.3.2样本处理:取出待检样本,加入80 μL/条0.1 mol/L,pH 7.4 PBS浸泡摇床1 h,13 000 r/min(离心半径5.5 cm)离心15 min,4℃。

1.3.3检测方法:用ELISA法测定龈沟液中TNF⁃α,IL⁃1α和IL⁃6水平,试剂盒均由博士德生物提供。

1.4疼痛分析

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ong scale,NRS)评价行MOPS后1周的疼痛强度,用0~10代表疼痛强度,让患者做出标记。

1.5头影测量分析

运用Pancherz头影测量方法对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分析,以SN平面为X轴,通过S点向SN作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测量拔牙间隙关闭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下颌切牙切端及上下第一磨牙颊面管的牵引钩的尖端与Y轴的距离之差,见图2。

图2 Pancherz头影测量方法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头侧位片中切牙及第一磨牙的移动变化,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拔牙间隙关闭时间

实验组平均为(6.57±1.06)个月,对照组为(9.43±1.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上中切牙及第一磨牙移动距离

头颅定位侧位片中实验组及对照组上切牙舌向移动量和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比较,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前牙内收均较后牙前移要多,后牙支抗控制良好。

表1 实验前后头侧位片中切牙及第一磨牙的移动变化(±s,mm)

表1 实验前后头侧位片中切牙及第一磨牙的移动变化(±s,mm)

测量项目 实验组(n=10) 对照组(n=10)上1切缘后移距离 4.8±2.7 4.5±2.6 下1切缘后移距离 4.1±2.2 4.0±2.3 上6牵引钩前移距离 2.1±1.5 2.2±1.3 下6牵引钩前移距离 1.6±0.7 1.8±0.9

2.3炎性因子量的变化

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NF⁃α、IL⁃1α 和IL⁃6在加力后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在加力1 d后增长最快,在实验组呈8.2、8.9、3.2倍增长,对照组呈3.8、4.1、1.9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2.4疼痛感

2组比较,疼痛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在接受MOPS术后无严重的疼痛或不适感,见表2。

3 讨论

传动直丝弓尖牙托槽的特殊设计[1]使斜行结扎时结扎丝不与弓丝接触,产生低摩擦的自锁滑动效果。牵引圆环与尖牙一起斜形结扎,橡皮链位于磨牙颊面管与牵引圆环之间,力通过唇弓作用于切牙的唇面,再通过邻面接触点转变为传动力,尖牙倾斜移动,中切牙和侧切牙主要为唇舌向的移动。实验中使用50~60 g的轻力关闭间隙,避免了支抗的丧失。成年人骨改建相对困难,牙齿移动缓慢。通过传动直丝弓技术联合MOPS加快正畸牙的移动,充分发挥了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优点,利用其传动原理,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矫治第1期因为拔牙创还未完全愈合,尖牙向后移动相对较容易,而关闭拔牙间隙时拔牙创已经愈合,骨吸收已经近稳定,因此本研究选择2期进行实验。

图3 龈沟液中IL-6、TNF-α和IL-1α的表达

表2 微型骨穿孔术后疼痛平均强度比较(±s,分)

表2 微型骨穿孔术后疼痛平均强度比较(±s,分)

组别 n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实验组 10 3.0±0.4 2.2±0.5 1.5±0.6 1.1±0.3 0.7±0.3 0.3±0.1 0对照组 10 3.2±0.6 2.1±0.4 1.5±0.3 1.0±0.4 0.6±0.3 0.±0.05 0

牙周膜及牙槽骨局部的改建影响牙移动[3],而破骨细胞导致骨的吸收,研究证明IL⁃1β、IL⁃6、IL⁃1α和TNF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破骨细胞的分化。因此可以假设这些炎性因子或许可以影响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并使这些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从而加快牙的移动。刘畅等[4]用CT分析了骨皮质切开术中区域加速现象。TEIXEIRA等[5]证明在牙槽骨上运用MOPS,刺激了炎性因子的表达,破骨细胞活跃,加快了牙移动,但其研究均限于对单个尖牙的移动。

近年来微创加速牙移动这一新思路得到了较好发展,且术式繁多[6-7]。虽然其创伤小,痛苦少,治疗时间缩短,有比较好的前景,但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还缺少进一步的临床和组织学研究。MOPS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但其有创性患者无法接受,病例收集比较困难,样本量小,因此还需更多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林久祥.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初步应用[J].中华口腔正畸学,2011,18(2):61-67.

[2]徐子卿,汪虹虹,赵宁,等.微创术辅助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应用现状[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12,19(4):230-233.

[3]HENNEMAN S,VON DEN HOFF JW,MALTHA JC.Mechanobiolo⁃gy of tooth movement[J].Eur J Orthod,2008,30(3):299-306.

[4]刘畅,栾俐阳,江久汇,等.Micro⁃CT对骨皮质切开术中区域性加速现象的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15,7(31):641-648.

[5]TEIXEIRA CC,KHOO E,TRAN J,et al.Cytokine expression and accelerated tooth movement[J].Dent Res,2010,89(10):1135-1141.

[6]WILCKO WM,WILCKO T,BOUQUOT JE,et al.Rapid orthodon⁃tics with alveolar reshaping:two case reports of decrowding[J]. Peri Res Dent,2001,21(1):9-19.

[7]WILCKO WM,FERGUSON DJ,BOUQUOT JE,et al.Rapid orth⁃odontic decrowding with alveolar augmentation:case report[J]. Word J Orthod,2003,4(3):197-205.

(编辑于溪)

网络出版时间: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8-4646(2016)07-0667-03

DOI:10.12007/j.issn.0258⁃4646.2016.07.022

作者简介:渣丽丹(1986-),女,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李晓智,E-mail:lixiaozhi1092@126.com

收稿日期:2015-06-08

PreliminaryStudyoftheTransmissionStraightwireTechniqueCombinedwith Micro⁃osteoperforation

猜你喜欢
炎性因子
布地奈德和福莫特罗联合治疗对老年哮喘和COPD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外医疗(2016年32期)2017-03-02 20:03:05
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围手术期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效果观察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晚期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对学龄前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医学信息(2016年35期)2017-02-23 14:10:43
平喘固本汤治疗COPD稳定期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药物灌肠前行清洁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观察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0:36:55
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研究
长骨骨折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各类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米诺环素联合奥硝唑治疗17例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
上海医药(2016年5期)2016-04-14 21:54:20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CSF内IL—1β、IL—6的表达与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