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团委李嫣妮
浅谈公益活动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团委
李嫣妮
[摘要]医学类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也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德育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该文从医学院校开展公益活动的角度,探讨公益活动存在的意义以及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途径。
[关键词]公益 医学 德育
1.1 “德育”的存在方式
现今高校的“德育”方式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课程和相关讲座为主,而与之配套的公益实践课程基本为零。90后的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性很强,他们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灌输方式存在逆反和抵制的心理,而类似照本宣科的课程无法真正进入其思想范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现在“德育”所需要的,“德育”实践课程在很多高校的开展情况不是很理想,而高校的公益类社团成为“德育”实践的主要阵地。参与社团活动具有自愿性,因此学生的“德育”实践参与率不能达到100%。
1.2 医学类院校理论与公益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性不高
首先,“德育”课程与医学专业联系得不够紧密,与医学专业知识无法统一,学生面对枯燥的“德育”提不起兴趣,“德育”无法学以致用。医学类学院的思政教师一般是人文科学类专业,没有医学教育背景,让“德育”与医学专业技术无法很好地结合,这犹如一纸虚华空文,让“思想”与“行动”不同步,学生无法真实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意义。其次,医学类专业课程相对其他专业繁重很多,学生把所剩无几的课余时间用来参加喜欢的娱乐活动或者加强专业训练,基本上没有更多的心思用在公益活动上。第三,医学生在学业后期都会投入紧张的临床见习、实习阶段。他们会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专业技术的操作中,学生被繁重的技能操作占用所有时间,没有时间参与各类活动。
公益事业的发展程度体现着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力军、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效应,高等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重要途径。正值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公益精神对于医学类学生具有引导性作用,为医护从业者“仁心仁术”的养成奠定基础。
2.1 公益精神有利于学生“公民素养”的培养及增强团队互助
公益精神是源于“陌生人社会”的一种观念的革命,以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素质的养成作为重要的载体。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合作和分享意识淡薄等情况。特别是高职生的情况会更为突出,他们普遍存在“高考中失利才会就读高职类院校”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与现代社会平等的公民意识是不合拍的。通过参与公益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
无偿献血是公益事业的重要一项。高校作为无偿献血的主要阵地,学院组织各类无偿献血主题活动,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为例,学院为了能更顺利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通过广播宣传、征文比赛、板报、发放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开展“生命因你而延续”、“新心相印,传递生命”为主题的无偿献血活动,积极参与漳州市中心血站“6·14”大型文艺活动,鼓励和引导师生会员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2008 —2011年以来,我院共有800多人次参与无偿献血,总献血量约19万多毫升;学校与漳州市中心血站签订志愿服务协议书,成立了“漳州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到献血小屋、献血车为献血人士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等志愿服务。由于工作成绩显著,2006—2007年、2008—2009年学院连续两次被福建省卫生厅、福建省红十字会和福建省军区后勤部授予“全省无偿献血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2011年来高校在我市献血中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9—2011年漳州市高校、军队、其他单位献血情况表 单位:毫升
如上文所述,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公益实践活动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针对无偿献血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巩固学到的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让医学生亲身体验“无偿献血”的公益性。公益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不以营利为目的奉献精神,将自身的利益融入到公共利益中,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能使团队合作发挥到极致,学生也从中学到团队互助的意义。这类公益活动不仅体现了公益的无偿性、利他性,也培养了高职生的平等意识和社会参与精神,有助于推进高职生主体的现代化,培养具有公益精神的现代职教人才。
2.2 践行公益精神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
高等教育期间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责任感缺失的情况,他们处于人生价值观和人生观重要形成时期,对于责任感尚未有完整的理解。通过践行公益精神,让学生的“身与心”都能体会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涵义。医学类学生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体会到自己的职业的特殊性与生命的宝贵。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为例,学院现有两个公益类社团——青年志愿者中心、红十字会,大部分公益活动都是围绕着医学类专业开展。例如红十字会的“红十字助您健康”中山公园义诊活动、市医院导诊服务、下乡入户为残疾人提供上门义诊服务、到献血小屋、献血车提供志愿服务、艾滋病预防宣传等。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提升学生对救死扶伤的职责认知。
随着高职医学类院校公益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公益活动逐渐呈现自身特色,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公益活动在高职医学类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各类问题,比如参与率不高、活动经费不足以及活动缺乏创新性等,为此,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发展公益活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分别是:
3.1 普及公益知识,保证公益活动参与度
针对公益活动参与率不高的情况,笔者分析了两类原因:部分学生以“学业为重”为由,而医学课程繁重无法腾出更多的课余时间参与公益活动。也有部分学生还未真正受过公益精神的感染,认为在公益活动中体现不了个人价值,因而体会不到无私奉献带来的快乐。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公益类学生社团为例,在校生有6973人,青年志愿者中心干事及成员占全院19%,红十字会学生志愿服务中心成员占全院3%,虽然学院作为会员单位,但是全院学生真正参与红十字爱心公益活动的人数确实有限的。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倡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从数量上明确规定每个高职学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2周。”医学类院校可根据相关意见在理论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班团工作、专业理论课等载体普及公益知识,并加强公益实践的课程化建设。开设对应的公益实践课程,每个医学类学生要完成相应公益实践课时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平时的课堂教育转化为对公益精神的感同身受。
3.2 多方开拓活动经费来源
公益类社团活动经费短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公益类社团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开展任何一项活动,这也是制约经费来源的重要原因。高校公益类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一般是由学院拨款和以公益名义组织的小型义卖获取,而拨款一般以实报实销为主要方式。充足稳定的活动经费能支持并促使社团更快更好地发展。制约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费短缺,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是解决经费短缺问题的方法。(1)通过与政府及各级行政机关的合作举办各类公益活动,这既能提高活动规格,也保障活动经费,无疑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方式。(2)成立公益基金,基金筹集方式可以申报相关部门争取政府补贴、邀请社会名人资助、企业赞助等形式。保证基金的公益性,严格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对高校公益社团活动申报、执行、总结等进行评审、监督与管理,以确保其活动项目有效公正地开展。
3.3 公益活动项目品牌化、专业化
在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开展的公益活动中,很多公益活动都是围绕着医学类展开。其中“红十字助您健康”中山公园义诊活动、市医院导诊服务到献血小屋、献血车提供志愿服务已经是长期开展的活动,其中“红十字助您健康”作为品牌项目受到漳州市民好评。而发展品牌项目将成为组织者的工作重点。利用暑假的时间,组织医学类公益队伍以吸引更多在校生参与,也能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将自己一年来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为社会服务。通过几年的公益活动的开展,各类公益社团不断创新公益活动形式,整合社会资源,丰富活动类型。公益活动呈现社会化、生活化,并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以世界各类重大节日为契机并时时关注时事热点,用实际行动践行公益精神。医学院校重点围绕“医学”二字开展各类活动,社团可以结合如“爱耳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开展公益讲座、义诊、帮扶弱势群体等一些活动,大力宣传公益精神以提高公益认知度。当国家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公益社团第一时间组织成员通过广播台、网络视频、微博、校园手机报等形式,让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及时了解灾区动态,在校内发起募捐活动,筹集赈灾救援善款。此外,可以通过海报宣传、灾害预防知识讲座、宣传册等形式,普及在自然灾害中人们的预防自救知识,让同学们了解灾害常识,提高在灾害中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朱铁壁. 论高职生公益精神的培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13, 34(4): 90-92.
[2] 陈学凤,刘建清,骆月. 高职生践行公益活动“量与质”的调查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 21(6): 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