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俞兆建
日本汉字变革及教学引发的思考
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俞兆建
[摘要]汉字传入日本后,经历了音读训读、万叶假名、平假名片假名、汉字假名混写等阶段,近代以来由于受罗马字母及“脱亚入欧”国策影响,汉字在日本受到巨大冲击。该文对近代以来汉字的变革及现代日本汉字教学做了简单介绍,分析了日本在汉字简化与教学中的经验与得失。
[关键词]汉字 变革 教学
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并被日本接受,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汉字的日本文字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音读训读阶段。由于汉语与日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汉字刚传入日本时,无法立即融入日语中,日本人把日语汉字的读音按汉字的读音读出来,叫音读。虽然音读是在符合日语发音习惯的基础上模仿汉字发音方法而形成的,但由于汉字传入日本是分阶段从不同地方引进,所以日语汉字的音读音非常复杂,主要分为吴音、汉音、唐音、惯用音等。所谓训读,是借用中国汉字字义,但仍然按日本原有的发音来读音。
(2)万叶假名阶段。公元8世纪初,产生了万叶假名。万叶假名又叫真假名,而所谓的真假名的“真”指的是汉字,而假名则是对汉字的一种假借和假用。他们从汉字中找出一些与日语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这时的汉字已变成一种拼音的记号。可以说,万叶假名是日本文字的开始。万叶假名的出现,使汉字的日语文字化功能进一步加强。
(3)片假名和平假名阶段。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从万叶假名发展而来的,当大量使用万叶假名时,为书写方便,出现了略草体与省略体,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由汉字简省笔画而来的,符合文字工具必须简易的要求。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形体统一、读音统一,而且拼写简易,这是日本文字改革的一大进步。
(4)汉字假名混写阶段。片假名和平假名出现后,日语的标志形式由纯汉字形式发展到汉字假名混写形式,汉字多用来表实词性的词汇,而假名多用来表虚词性的词及外来语。时至今日,汉字假名混写已经成为日本的常用文字形式。
日本人最早接触到罗马字是16世纪末,一些天主教徒来到日本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将罗马字带到日本。日本的知识分子在学习和研究所接触到的西方文字时,发现汉字显得太过繁杂,开始对汉字提出了质疑。日本近代汉字改革运动的发生,以庆应二年(1866年)开成所翻译前岛密向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提交的《汉字御废止之议》为标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废除汉字主张。但是这一主张当时并没有被政府所采纳,在社会上也遭到许多著名学者、尤其是历史学者和汉学者的反对。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步伐加快,社会文化方面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国语运动”的展开。社会各界就国语国字问题展开了空前激烈的争论。主要争论集中在“是否废除汉字”和“废除汉字后使用什么文字”两个问题上。当时日本国内分歧很大,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各个派别不仅组成了相应的民间组织,有的甚至还创办了专门刊物宣传本派别主张,实践本派别观点,但这一时期政府并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主要是以民间讨论为主,这一阶段是日本近现代文字改革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而告终。国语国字改革运动再次掀起高潮。这时期的文字改革由最初的民间思潮演变成为官方行为,政府开始采纳民间关于国语国字改革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字的使用被限制,假名和罗马字的使用比例大增。1919年,文部省公布了2600字的《汉字整理案》,1923年5月临时调查委员会制定的《常用汉字表》,将日常使用汉字限定在1962字范围内。1925年日本政府以内阁训令方式把这一标准通告全国加以实施。1931年该会又公布了修正案,进一步缩减汉字使用的数量,将常用汉字减少到1858个。这一阶段日本政府的一系列行为,形成了近现代文字改革的第二个高潮。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部分知识分子将战败归因为日本文化和语言文字的落后,比如战后《读卖新闻》曾经发表社论说:“只有废除汉字才能清除残存在我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才能追赶美国式的高效率,建立文明国家建设民主政治。也只有在废除汉字、采用简单的拼音文字,提高国民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同时美国教育代表团通过调查也认为日本的文字体系复杂又落后,如果不进行改革,会阻碍民主主义在日本的健全发展,也在劝说日本政府取消汉字而采用罗马字。但是,日本人已习惯了使用上千年的汉字和假名,对罗马字持消极态度,连文部省与国语审议会也认为一下子取消汉字是不现实的。
虽然这一阶段主张废除汉字的势力被逐步削弱,但政府在限制汉字方面也制定了大量的政策。1946年日本国语审议会公布了1850字的《当用汉字表》。所谓的“当用汉字”是表明汉字的使用只限于当时之用。此外,日本还宣布减少教育用汉字数量,减少人名用的汉字数量。1948年2月,日本内阁又公布了881字的《当用汉字别表》,这是从《当用汉字表》中挑选出来的,作为义务教育中必须指导学生认识的汉字,也叫《教育汉字》。
汉字的传入结束了日本无文字记载的历史,使语言能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下来。假名和和制汉字都是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出来的,汉字是日本文字的基础。在漫长的使用和变迁中,汉字已融入日本的语言体系中。早期日本官方正式书函、文献、历史文化典籍都是完全用汉字书写,如现存的最早、最古的日本历史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以及《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实录》(合称为六国史)就都是用汉字语言书写的。此外,日本天皇的姓名、年号也是用汉字书写的。从公元3世纪开始,汉文汉字一直是日本皇室必学的内容,汉学功底被作为评价一个人修养的标准,因此在整个文字改革运动过程中,皇室、贵族官僚、司法界、神社神宫、寺院的僧侣等多是汉字的拥护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明治维新后,随着西方不同文化体系及现代先进科技传入日本,日本社会新事物大量涌现,汉字极强的造词能力适应了日语发展的需要,创造出大量新词,促进了日语的丰富和发展。日本人发明了许多和制汉字,如思想、文化、文明、科学、医学、概论、现象、批评、象征等词语,可以看出,这些译词既是对汉字本质的精准领悟,也是对西文原意的小心契合,透出的是一种文化心机,一种感受性强于逻辑性的文化心机。
实际上,日本在汉字字体开发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其字库数量数倍于中国。除日本设计界对汉字情有独钟外,日本普通人对汉字的喜爱追捧也让近年来日本的汉字产业持续兴盛。汉字自传入日本以来,已经渗透进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日本人对汉字的热情还带动了相关汉字产业的繁盛,汉语水平考试报名人数甚至超过英语,汉字有关书籍、电视节目也风行日本,如电视台举办的汉字难字大赛、京都清水寺每年举行的年度汉字评选等。
4.1 日本学校的汉字教学
在日本小学到中学,学生要学习多少个汉字呢?1948年,日本文部省(即现在的文部科学省)规定了881个教学汉字,1989年,改定了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教学汉字增加到1006字。中学以后的汉字教学,规定要掌握常用汉字1945个。
常用汉字表是1981年公布的,因为日本文部省改定了学习指导要领,小学校的学习时间减少了,学习国语(日本语)的时间比以前更少了。在学校老师只讲汉字的历史、结构等知识,没有时间训练写字。另外随着普及电脑手机,需要用手写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从结果来看,学生使用汉字的能力渐渐下降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义务教育期间大约学习2000个左右汉字,日常生活中究竟要多少个汉字才够呢?日本的《大汉和词典》有50000字左右,似乎我们要学习5万左右的汉字才够,但是,实际上是不用那么多的。
以前曾经有人调查过日本《每日新闻》2001年版一年的全部新闻记事里所使用的汉字频率,总字数是21843957字,其中使用汉字数种类只有4426种。
汉字数 10 50 100 500 1000 17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覆盖率(%) 8.6 24.5 37.0 78.0 93.5 99.0 99.6 99.9 99.96 99.99 99.999
以上统计表明,掌握了频率最高的1000字,就可以读懂《每日新闻》2001年版一年的全部新闻记事的93.5%,掌握了前1700字,就可以读懂99%,掌握了前3500字,就可以读懂99.99%,覆盖率几乎已经是100%了。就是说,大约有5000左右的汉字就足够了,但日常生活中其实不要用那么多的汉字。
4.2 日本汉字简化情况
1946年日本公布的《当用汉字表》中有131个简体字,1949年公布的《当用汉字字体表》,其目的就在于简化字形,其中就有简体字774个,正式确定了简体字的地位。
1981年,日本内阁公告了仅仅作为目标而非强制的《常用汉字》,对汉字简化和限制汉字政策做了缓和性的调整,里面有简体字800个。可以看出,日本将汉字从“当用”变为“常用”,不再禁止使用所有字体的汉字,政府只是提倡使用“常用汉字”。
日本对汉字的简化,其方法和中国的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简省偏旁、更换偏旁、草书楷化、笔画减省、同音代替、采用古体、采用连笔等。
4.3 日本再次追加汉字
时隔29年,日本再次追加常用汉字。在使用电脑、手机变换文化(指把日语假名变换成汉字)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写法复杂的汉字。得益于电脑、手机的普及,现在的年轻人会认识越来越多的汉字,但汉字的书写能力却越来越差。
近年,随着汉字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校会利用早晨一些时间鼓励学生学习汉字。也有的小学除了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要掌握学习指导要领要求的1006个汉字外,还以要求学生掌握生活常用的160个汉字为目标。
而随着汉字的追加和改定,也会对中学教科书产生影响,比如教科书的排版必须做较大的改动。由于中学要求到3年级时基本会读全体常用汉字,因此,伴随着汉字改定,原本用假名表达的「あいさつ」、「ごろ」、「世界じゅう」等等都将使用汉字「挨拶」、「頃」、「世界中」,这样,教科书的文字量会减少,页数也因此要发生变动。
此外,每年约有200万人参加汉字能力检定,以往的准2级(高中生水平)包含所有常用汉字,新增加的196个汉字会对各个等级出题范围造成一定影响,有的高中将取得“汉检2级”以上作为报考条件之一,当然,增加常用汉字也会使学生负担越来越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字在日本的演变,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了罗马字这样一种相对易记易写的文字体系,汉字与之相比,就显得繁杂得多。特别是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直接军事占领下,美国的各种政策对日本有着巨大影响。1946年3月,第一届美国教育使节团发表了一个报告,核心内容是日本的学校教育中,使用汉字之弊端、使用罗马字母之便利,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提出废除日语,干脆采用法语作为国家语言,也有人在当时《读卖报知新闻》发表社论,题目就叫“废止汉字”。但当时也有许多明智的学者主张保留汉字。他们认为,废掉一个字,不只是废掉一个字而已,而是摒弃了这个字所承载的文化,也去掉了这个字后面的一连串的珠宝。他们反对某些人因为莫名其妙的爱国偏执狂而把汉字拒绝在门外,还认为韩国人因为丢掉了汉字而后悔,可惜已经来不及了。虽然汉字废除被中止,但汉字改革却势在必行,主要体现为汉字简化和限制汉字使用。日本在汉字改革过程中,中国也在1964年推出了《简化字总表》,正式启动了汉字简化过程,但直到2001年,中国才颁布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虽然中国在立法上确定了简体字的法律地位,但在汉字简化过程,至今还存在许多质疑的声音。那么,我们从日本文字改革中能得到哪些启发呢?
5.1 对语言文字的“废止”,在实践层面是行不通的。日本10多年的废止汉字改革,最后不得不中止,而整整30多年的极端简体字改革,也放弃了“极端方式”,提倡使用常用汉字,已经简化的汉字不废止,同时也容许国民使用繁体字。
5.2 国家行政力量不要“过多”地干涉文字问题。因为文字问题的属性是文化而非政治,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但不要强制性管民间使用什么文字。如1946年日本政府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废止“当用”之外的汉字,规定新生儿在户籍登记时不应使用“当用汉字”中未包含的汉字,这就是政府管文字的实例。结果到了1951年,日本内阁公布了“人名用汉字别表”承认了一部分位于当用汉字之外的汉字。这次政府的让步,源于日本民间的强烈反对,所以,我们对待“简繁之争”,不必死抱“废除什么,保留什么”的原则,应该提倡并妥善处理繁体字使用问题。文字问题是文化属性,需要经受历史的检验。日本的一场汉字革命,从1946年开始,反反复复,非常复杂,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没有最后的标准化出台,所以在对待文字改革的问题上,应该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把精力放在积极推广简体字上,同时也要切实加强繁体字辨认教育,或者增加高考中的繁体字辨认题目,或者在中学书法课中增加繁体字辨认内容,这些创造性的思维比申遗之类的虚空作法要切实和实用得多。
5.3 对外汉语教学需讲究方法和技巧。如果是为了能迅速推广汉字影响而一味地简化汉字,显然会使汉字失去原有的象形文字魅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其他方面来分析、寻找方法。如在教材编写方面,以往的教材往往缺乏现代感,如缺少丰富插图、缺少幽默滑稽的例子、缺少实际商务场面的实例等。而现在市面上的教材大多是以交际功能为编写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汉字的基本书写方法。虽然说教材的目的不是教授汉字,但在涉及汉字教学时,应该采用更为合理的编排方式,使学生学习起来更为受用。因为欧美国家义务教育内容相对轻松,如果一开始就以中国式的填鸭式方法猛灌,容易使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
参考文献:
[1] 肖平.中日近代汉字改革运动对比研究[J].日本学刊,1996(4): 112-122.
[2] 崔崟.评日语汉字的改革之路[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1): 76-80.
[3] 王福权.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J].汉字文化,2011(2): 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