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闫杰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①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闫杰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发展路径进行分析,首先从创新型人才战略层面展开论述,然后分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以及如何引进海外优秀创新型人才,最后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制度保障。
京津冀 一体化 创新型人才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要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扩大与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营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自由发展的外部客观环境,尊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自由与自主性,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竞争环境、符合国际管理标准的用人体系,高素质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实现按市场配置等。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创新性发展人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廊坊社会发展水平,培养、引进诸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廊坊市的发展速度。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与测算数据,在自然、物质、人才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中,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是创新性人才。所以,随着对创新型人才在地区与国家发展过程中重大意义的越来越深入地理解,国家与地区实现了由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向对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资源的培养与争夺的转变,各个国家与地区按照自身发展实际纷纷制定并实施创新型人才方案与战略。通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与政策来确保创新性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系列事实说明,当今各个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引进、利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各个领域竞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尤其是是随着京津冀地区以及廊坊市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已然成为廊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源泉与动力,而推动知识经济进步与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大量培养与引进。为满足这种发展需求,廊坊市紧跟时代潮流,适时制定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了抢占知识经济发展高地,大力培养与引进创新型人才资源。然而,相对于我国其他先进地区以及发达国家,廊坊市的创新型人才战略制定实施起步较为滞后,目前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环节尚存在诸多不足。例如,缺乏一定的配套措施与政策,在人才流动性的保障方面,社会化的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人力资源流动的活跃性;在创新性人才激励方面,依据贡献多寡获得报酬、知识技术可以入股等收入分配模式尚未完全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可与接纳;在对创新性人才资源的资金投入方面,尚未形成其具有多元化的社会资金投入系统。所以,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应深入研究与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常抓不懈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引进战略,除此之外还要依据地域发展新情况新要求对人才战略适时加以调整,保障人才战略的活力。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廊坊市长期坚持“教育立国”战略,运用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是构建多渠道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将教育培训视作创新型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采取加大投入力度等方式创办教育培训学校。除此之外,坚持政府与民间社会力量合力办学,采取政策积极引导、资金大力补贴、减免税收等手段激发各个社会主体的办学热情,充分发挥私立教育培训机构在廊坊市高素质创新型人力资源培养方面的功能与价值,逐渐满足人力资源提升个人素质的要求。
二是努力促进廊坊市产学研紧密结合。使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使二者在活跃的互动过程中推动个体发展,特别是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产学研协作在廊坊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引进中的价值与作用,将廊坊产业进步发展、产品研发与应用、创新性人力资源的培养作为一个综合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凭借开展关键科学研究计划、关键工程项目、构建研究发展中心等多种渠道与手段为廊坊市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是注重人才的终身培养与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廊坊市应当尝试推动全民继续学习,以立法的手段明确市政府在促进这一战略与任务中所承担的任务与责任,并搭建平台为廊坊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养料。终身教育学习要实现常态化,须对教育学习方式进行大胆创新,让每一个有学习需求的公民按照具体环境状况和自身需求通过入校、远程等学习、教育模式,实现知识的更新。在廊坊市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过程中,教育性开发是基本方式,同时也是廊坊市创新性人才实现资源性向资本性的转化与增值的前提条件,所以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廊坊市要重视并运用多种手段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从廊坊市教育现状来看,受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前苏联计划经济教育体制及其模式的影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以致钱学森先生与离世前痛心疾首地发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感慨。为顺利解决廊坊市甚至是我国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在廊坊市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推动作用。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市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通过其较为雄厚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研究环境和较为理想的生活待遇从从海外大量引进发展所需人才,将“招才引智”作为一项旨在以较快速度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与实力的关键措施。首先要放宽移民条件。其次大量聘用外国相关领域的专家。以政府或社会民间设立的基金会高额奖学金等作为条件吸引海外高素质人才来廊坊市求学或发展。既要坚持创新性人才本土化,又要放开胸怀,广纳贤士。最后是留学政策要放活。廊坊市要尽最大努力争夺与吸引海外留学人才。一方面,本市内优质教育资源须争相开放,运用提供丰厚奖学金等方式尽量吸引与留住海外顶尖人才到廊坊读书或工作。另一方面,健全与完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制度与政策,在合理、充分运用海外丰富教育资源培养本国相关领域人才的前提下确保人才回国效力。大量发展实践证明,相对于在本土范围内的教育培养,从国外引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更加经济与高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本国与本区域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力。对作为赶超者与后进者的廊坊市来讲,吸引与凝聚海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价值与意义更为深远,廊坊市不仅能够直接利用他国顶尖人才培养与发展成果,而且还能运用各种人才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效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其著作《形而上学》中开篇便提出,只有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这三个条件是:一是“惊异”,“惊异”指的是面对自然及其社会现象人们所秉持的困惑与好奇。有了这种困惑与好奇才能了解自己的无知,为摆脱自己的无知状态,了解到自己的无知便会努力求知,在这种情况下好奇心及其求知欲便会产生。二是“闲暇”。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不能生活无保障而奔波忙碌,因为长时间进行繁重体力劳动而没有闲暇的人是无法进行脑力劳动的。三是“自由”。在本质上,知识是具有自足性的,它没有目的性,如果一定说知识具有目的性,那便是自由地思考与表达意见。“惊异”是个体自身具备的因素,创新型人才发展所需的其他两个因素即“闲暇”、“自由”则需要外部环境,即社会与国家来提供,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制度尤其是人才制度的优劣所决定。欧美先进国家之所以能够培养、聚集大批创新型人才,究其根本在于其健全与完善的高素质创新型人力资源自由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因此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廊坊市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借鉴这一人才制度。
在经济制度层面上,近年来廊坊市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其自由与竞争的本性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内在激发的动力,与此同时与之相配套的法制、激励、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将会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顶层设计层面上,必须秉持 “有限政府”原则以赋予个体能够自由发展的足够空间,除此之外要凭借廊坊市政府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个体成为创新型人才创造有利环境。
在文化制度层面上,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要注重多元文化共同发展,保障文化的圆心,时刻保持着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包容性,这是廊坊市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展所必须的外部环境空间与氛围,异质文化的交流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廊坊的创新能力。缺乏独立何谈创造,缺乏自由何谈个性。纵观廊坊目前推行与实施的相关制度,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无法行之有效地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自由。所以,要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扩大和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营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自由发展的外部客观环境,尊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自由与自主性,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和竞争环境、符合国际管理标准的用人体系,高素质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实现按市场配置等。
综上所述,当今各个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引进、利用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各个领域竞争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尤其是随着京津冀地区以及廊坊市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已然成为廊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源泉与动力,而推动知识经济进步与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大量培养与引进。为满足这种发展需求,廊坊市紧跟时代潮流,适时制定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抢占知识经济发展高地,大力培养与引进创新型人才资源。
[1] 林玮,张向前.闽台创新型人才培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6).
[2] 彭任重.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人才与团队培育政策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5.
[3] 朱晓燕.创新创业人才价值评估与培育模式组合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5(03).
[4] 柳丽华,马勇.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知识培育体系的建构[J].求索,2016(08).
F272.92
A
2096-0298(2016)07(b)-179-02
①课题项目:2016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创新人才发展问题研究(编号:2016042),课题组成员:陈景新,王华,张宏权,赵洁琼。
闫杰(1981-),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本科学历,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