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桂宁
【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是新时期的迫切要求。学校德育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使这些问题得到纠正和解决,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关键词】新时期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3-02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的顺利实现,要求有现代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与之相适应。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如何使道德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昌盛方面有新的作为,如何应对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是新时期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
一、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主要反映出以下问题:
1.学校德育教育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学校传统德育模式落后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没能及时地反映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特点。就学校德育内容而言,其滞后性主要表现在德育学科及其内容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没能及时地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德育学科和内容体系。
2.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难区分。《德育原理》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区别。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指导活动刺激学生进行思维,激励学生去积极组织自身的道德经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向下一个阶段发展。”即认为道德教育是教学生认知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像灌输某个确定的政治意识那样灌输某个道德规范。[1]
3.只顾“灌输”不重内化。我们往往只重视在教方面的灌输,忽略学方面的内化,把学生看成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灌输各种道德观点、概念、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容器,而不是一个自主自决的主体,无视学生在道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德育教学活动不是围绕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来开展,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2]
4.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离散因素增多。一是从学校外部的联系看主要包括: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的离散性;②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相互离散。二是从学校德育过程本身看主要包括:①教育者中存在的德育离散因素;②受教育者中存在的德育离散因素;③学校德育内容中存在的离散性;④学校德育方式中存在的离散性。
5.忽略教师德育教育。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看到,许多学校只关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约束,而普遍忽略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约束。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对象自然无可厚非,但却绝不是唯一的对象,作为育人者的教师本身,也有一个接受再教育的问题。
二、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对策思考
1.提升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德育是培养健全品质、完善人格的教育,提升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将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着重点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确立这样的认识。
2.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三结合。努力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互相配合。
3.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
4.尊重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两个方而:一是在人与道德文化的作用中,二是在人与人的作用中。前者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主动地接受和选择,是道德主体(学生)出自道德需要对道德文化信息反映与选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求善过程[3],目的是把代表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道德需要。
道德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它是两个以上平等主体的语言交流活动。“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见,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4]今日教师中心主义盛行,要形成对话意识,关键在于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5.重视师德教育
老师往往被学生视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对教师道德失范的行为,学校一定要严厉处罚,决不姑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道德规范几乎人人都懂,但要真正身体力行,却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5]
6.德育教育以养成教育为主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成功,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不仅规范了学生,而且鼓舞和激励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总之,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德育教育工作应是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要常抓不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生命等多方面的发展,加强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玉云.对学校德育的几点看法[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18卷第2期
[2] [5] 杨海波.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及改进对策[J].云南电大学报,2006年3月第8卷第1期
[3] 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8.
[4]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