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摘 要:大学是一个培养人锻炼人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要有通用能力和道德素质。在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校企合作不仅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对各年级的大学生来说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2015年10月23日发布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从人才培养机制视点出发本文着重探讨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一、何为应用型人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中将人才分类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社会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对其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谓学术型人才顾名思义便是专业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优良、并且具有良好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而所谓应用型人才便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自身所从事的专业或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那么现阶段的中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确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企业希望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以来,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学生对理论基础的平均学习能力降低,即与数量规模相反,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比较低下。换句话说精英化的高等教育时代,高校主要为国家培养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而很多原本因理论考试成绩不达标而上不了大学的人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在都能上大学了,这部分人可能理论学习基础差,但是动手能力非常强。那么高校还像以往一样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一味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最终会面临被淘汰的。可以说这便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现状。
其次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而在《意见》中也指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由此可见,经济新常态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特征,即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甚至是中速增长。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与人才类型的需求存在着密切联系。孔繁敏在《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一书中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3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时,属于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初步摆脱了贫困,经济发展刚刚开始,处于经济起步阶段,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这个阶段社会的劳动力结构呈现'三角形',即顶层和中间层人数较少,底层人数多,社会急需大量高层次、中间层次的人才,急需各领域的大科学家、大设计师、高级工程师、高级研究者作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开拓引领各领域的前沿发展。当人均GDP在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时,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告诉增长阶段,工业化进一步加速发展。经过上一阶段教育发展培育出的大批高层次人才与原有庞大的低层次并存,人才(生产力)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葫芦型',中间层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当人均GDP处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之间时,属于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优化阶段,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已完成,经济具备相当实力,生产的高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方法转化为物质形态过程中急需大批从事设计、运行、操作和服务的人才,而能胜任这类岗位的人才受到重视,中间层人才数量急剧扩大,社会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生产力)结构呈现'菱形',即高层和底层人数少,而中间层人数多的现象。”而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19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7.67万亿元,在世界排名第二,人均GDP为5.2万元,约合8016美元。这是在3000美元到10000美元之间,也就是说中国已经属于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且按照前面提到的新常态含义,接下去的很长时间内,中国都将处于这一经济优化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呈现出“菱形”,急需中间层人数,即应用型人才。
再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发展方面选择的是与学术研究型大学错位发展的道路,而为实现错位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并且创建其独具特色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而校企合作是建立实践性教学体系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
最后从企业需求来分析高等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众所周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笔者通过“智联招聘”检索了企业对本科的招聘信息,明确了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力素质已由理论型转向技术型、技能型。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也倍受欢迎。具体来说,企业所需要的是基础理论知识较强、肯吃苦耐劳并脚踏实地地做事情、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强、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地调研以及实际应用能力。而笔者认为这些能力素质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得到训练和加强。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前文已明确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以及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为何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上述能力素质呢?
校企合作是利用高校(包括科研单位)、企业等多种教育资源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生产实践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可以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依据来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而其基本内涵便是“产、学、研”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际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三、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校企合作机制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艺、法、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遵循“立足浙江,依托母体,创新发展,塑造特色”的办学方针,依托浙江财经大学的办学优势,秉承浙江财经大学教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良好的传统,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为进一步推进学院应用型建设工作,不断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借助学院的资源平台、日语专业联合信息分院,与杭州东忠人才开发有限公司(Totyu)合作开启了人才培训Java班。
东忠人才开发有限公司是由在华的300余家日资或中日合资企业联合成立的。主要业务如下:
1.软件外包:面向以日本为主的国际软件市场,向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行业、流通行业、嵌入式行业、制造行业、公共行业等多领域的软件开发、软件维护、系统运营服务。
2.人才培训:提供以对日软件外包企业集团为背景的社会性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面向对日软件开发业务的开发技能、日语和职业素养培训,
3.IT服务:主要致力于国内市场高科技产品的开拓,目前国内销售的主要产品有:酒店数字信息服务平台、无线框架广告机和多媒体出版物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打造面向全球的IT互动服务平台,营造高科技、高品质新概念生活。
4.东忠科技园:是对日服务外包产业专业园区,目前园区还引进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其中包括了丰田集团旗下的AW信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NEC集团旗下的NEC信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日本的百货零售企业旗下的维杰思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等。同时,这些集团也是东忠在中国事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从以上业务中可以看出,东忠需要大量的会日语懂日本文化礼节IT类大学毕业生,但如果每家企业都设置一个人才招聘部门,将会增加不少的招聘成本,而且教育培训本身也有其自身的教育规律,并非易事。所以这些成员企业便联合成立东忠人才开发有限公司,各企业将人才需求报东忠,由东忠按照企业岗位规格要求来进行招聘和培训,培训结束后便将学生分配到预先确定的某家企业,直接就业。
东方学院日语专业联合信息分院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提供较好方向。学生不仅能巩固大学以来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到对应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掌握更适用的技术。比如Java班,首先在日语方面,如东忠集团这类与日本合资合作的企业,日语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在技术方面,Java的基础知识与学校所学是类似的,如网页设计、数据库的链接等。而在培训中了解到有些并不适用的知识与目前比较常用的知识并存,有些常用知识和技术是企业实施软件开发所必需的。因此学院与东忠的校企合作是推行应用型建设的一个有效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行业的支持与参与,因此校企合作的开展可从行业内部获取相关信息打造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四、结语
提前了解行业背景、发展前景、岗位要求,对于个人计划和目标的制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推行应用型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学院在教学、学生工作等方面做到全面转型,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身更多的了解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由此可对个人的职业方向、人生目标做出比较准确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夏志强.高校独立学院市场化运营研究[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